手工技艺

  0.jpg

  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与安徽宣城毛笔的制作同宗同源,在其历史进程中,经过一代代传承人的传承与保护,逐渐形成了笔锋尖锐、笔颖平齐、丰满圆润、挺健有力的特点,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国家是崇文的民族,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普遍的书写工具,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绘画工具。泼墨挥毫间风采无限。而文人墨客对毛笔的选择,极为讲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曾有《紫豪笔诗》曰毛笔是“千万毛中拣一毫”,可见制笔业在古代的精细与复杂。

  李金梅毛笔的历史轨迹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安徽宣城制笔工杨泰和运送毛笔至河南卫辉,途径封丘县境李马台时,感染风寒病倒村南。恰遇携子自私塾归家的秀才李挺宝。热心的李挺宝将杨泰和扶至家中,请郎中诊治,并悉心照料。杨泰和病愈后又将其送至村西作别。数日之后杨泰和运笔归来,感念李挺宝救命之恩,遂登门拜谢。李、杨二人相谈投机,相见恨晚,于是结金兰之义。杨泰和还将安徽宣城制笔技艺传授与李挺宝,并商议在李宅开设笔坊。从此,封丘县便有了制作毛笔的作坊,并且与安徽宣城毛笔制作技艺属同宗同源。

  李金梅是李挺宝之子,他自幼就在家中跟随父亲学习制笔技艺,深得毛笔制作之要领,同时,他还得到杨泰和的亲身指教。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李金梅在封丘县开设“李金梅笔庄”,以前店后坊的模式经营,笔庄的生意日益红火,封丘李金梅毛笔声名日盛,远销周边各府、州,至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

  清咸丰、同治年间,李金梅毛笔被列为进献朝廷的贡品,至民国年间被地方官员指派为政府专用笔。

  在民国末年,战乱纷扰,为避战乱,李金梅携全家迁归故里,直至解放后,一度不间踪迹的李金梅笔庄才出现,并因为公私合营而加入毛笔社,在“文革”时期再度解散。1958年4月,毛主席用李金梅毛笔发表了“介绍一个合作社”的文章,从而使李金梅毛笔名扬中国大江南北。自此,李金梅毛笔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为弘扬民族手工艺,传承中国千古文化,百年老字号“李金梅笔庄”重新挂牌营业。随着时代发展,笔庄逐渐恢复了各种书画用笔、学生用笔的制作和销售,又研制出不同质地的高、中、低档礼品套笔。

  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的李金梅毛笔制作工艺复杂,并且都是经过纯手工制作而成。

  李金梅毛笔精选上等山羊毛、鼠狼尾毛、石獾毛、紫毫、过冬鼠须等动物毛料,经过选毛、脱脂、去绒、理毛、齐笔、清杂、汇笔、梳笔、捏笔、护笔、蹲笔、捆笔、栽笔、胶笔等8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李金梅毛笔以制作“纯紫尖”笔工艺最具代表性,是精选云南纯野山兔毛加工而成,为书法蝇头小字、绘画勾线最得力的工具。

  李金梅毛笔的特点相传毛笔是由秦朝将军蒙恬所制,如今实物发现,最早的为战国时期。作为书写、绘画的工具,全国的毛笔有很多,著名的也有不少,经久耐用,挥洒自如,皆为优质毛笔的特点,而李金梅毛笔又是以何成为毛笔中之精粹,成为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有“三义”,即纯、精、美。纯指李金梅毛笔选材严格细腻,李金梅毛笔以上等山羊毛、鼠狼尾毛、石獾毛、紫毫、过冬鼠须等动物毛料为材,“千万毛中选一毫”,精制而成。精是指李金梅毛笔制作时,80多道工艺一丝不苟。美指的是制成的毛笔形制美观,色泽协调,以及相配的毛杆、刻书、装潢等高度统一。

  第二,李金梅毛笔书写效果有四德,即尖、齐、圆、健。书写起来运转自如,得心应手。李金梅毛笔完全是纯手工制作而成,凝结的是制笔艺人的心血,李金梅毛笔以四德闻名,极具灵性。

  尖是指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写作能力不高明)”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采顿失。

  齐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

  圆指圆转如意挥扫自如。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即毫毛充足。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

  健指健劲耐用,不脱散败,有弹力而显书者笔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写进来坚挺峻拔。关于这一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

  第三,李金梅毛笔品种多样。一般说来,毛笔大致可以分为分硬毫、兼毫、软毫。李金梅毛笔按照用途分为书写绘画、工业、特用三大类;以性能分有软、硬、兼三类。其中硬毫落墨劲有力流利见长;软毫含墨饱满枯润适用,墨色笔意变化无穷;兼毫则刚柔相济宜书宜画。

  李金梅毛笔选材精良,做工精巧,笔锋尖锐,笔颖平齐,丰满圆润,挺健有力,尽显毛笔四德。

  李金梅毛笔至今的传承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和喜爱书法、绘画。这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敬仰。如今的毛笔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李金梅毛笔制作传承至今,已至第五代传承人李修玉,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汲取各家优长,不断将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发展壮大。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李龙锡小米黄酒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李龙锡小米黄酒即为一种由多味中药材和小米发酵而成的特殊黄酒,它性味温厚,亦药亦饮,创制百年来广受欢迎。

  1.李龙锡创制小米黄酒李龙锡小米黄酒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已有百余年历史,由老城西大街李龙锡创制。

  李龙锡,字鹏九,号程万,生活于清末民初,洛阳老城人。据民国河南省省长张凤台撰文、“洛阳翰林”林东郊书丹并篆盖的李龙锡墓志记载:“前清庚子之变,两宫(慈禧和光绪)幸陕回銮时道经陕州,官与绅佥称君(指李龙锡)有干才,公推为供支局长,经理一切事宜。事竣,赏给五品蓝翎,殊恩也。”

  “庚子之变”指1900年6月,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和光绪西逃至陕西。一年后,清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各国相继从北京撤军,慈禧和光绪便打算返京(即两宫回銮)。因慈禧不愿意走回头路,便绕道河南。此时,李龙锡在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一带的生意已经做得很大,政商界人士都夸赞他有才能。

  两宫回銮,位于陕豫交界的陕州是河南府的首站。为了使接待工作万无一失,大家一致推举李龙锡为当地供支局局长,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政府接待办主任兼商务局局长。事后,李龙锡被赏五品蓝翎,后又被封为俸政大夫。

  李龙锡的墓志中记载:李龙锡最终“仍营商奔走沪(上海)汉(武汉)之间,与管陶为伍,然儒学其本性也,好交游文人学士以甄陶其学识,又喜攻医学,每遇名医则咨询不倦”。

  虽然长年为生意奔波,但自幼受家庭熏陶的李龙锡从未放弃读书,还很喜欢医学,每到一个地方,遇到当地的名医,他都会虚心求教,遇到好的药方,他还抄写下来,以备救急之需并配制各种药品,长年施舍远近。此小米黄酒即为此时所制。

  小米黄酒一经问世,便备受世人欢迎,以至于不论白天还是深夜,“扣门而来者,必按病而施以药”,数年间便使方圆“门无病夫,里有颂声”。

  2.古法酿酒,药、饮两用李龙锡小米黄酒一出现,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据李龙锡伯母孙氏的墓志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正月十四,恰逢孙氏七十大寿,李家大摆筵席。省内外前来贺寿者络绎不绝,时民国间风云人物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在洛,前来贺寿。

  李家人知道吴佩孚祖籍山东,喜欢喝黄酒,就把自家酿制的小米黄酒拿出来让其品尝。吴佩孚饮后大喜,想不到洛阳民间竟然能酿出如此好的黄酒,遂欣然提笔为老人家写下“寿”字中堂挂屏和“懿德芬扬”匾额。

  时任河南省省长的张凤台,闻讯李龙锡药酒治病施舍之举,曾赞曰:“范文正之言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善推所为,故有莫太推之遗意也。”赞扬李龙锡家族如此行医为善,善莫大焉。

  那么,李龙锡创制的小米黄酒有何神奇之处?第四代传承人李秋成和任鲜茹夫妇,数十年来坚持使用李龙锡留下的古法酿酒,对小米黄酒有较深刻的认识。

  任鲜茹说,李龙锡小米黄酒的原料为小米,配以山楂、陈皮、赤小豆、黑豆等20多味中药,酿造的小米黄酒含有21种氨基酸及大量维生素,其中8种元素是人体自身不能生成但又必不可少的。

  在古代,小米黄酒是中药的药引,不但能增强药效,还有解毒、矫味、保护肠胃的作用。由于其性味温厚,除了药用,它也是百姓日常的饮料和食品。

  中医认为黄酒能通血脉、利肠胃、润皮肤、养脾气、护肝胆、除风湿、祛塞、补血、养颜,具有与中药天然糅合的因子和亲和性。作为药引,它不但能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还能将药效引导到有关经络和脏腑中而祛除身体的疾病。千百年来,黄酒的药、食两用价值,体现得越来越充分。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诸酒醇醴不同,唯米酒而入药用。”

  另外,还有70余种药酒需要黄酒作为酒基而配制,它广泛地使用于内、妇、外等各种剂型中。

  知名中医王华莹认为,当下许多古法早已失传,所以现代中医多用大枣、生姜作为黄酒的替代品。而李龙锡创制的小米黄酒酿造法,与真正意义上的古法非常接近。

  3.百年技艺,有望复兴《李氏家谱》记载,李龙锡有两个儿子,长子李世荣,次子李显荣,但两个儿子各有所志,都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这时,李龙锡的侄子李松荣接过了伯父的班。李龙锡创制的小米黄酒,因需求量大、做法相对简单,得以代代相传。

  李龙锡家族在“文革”期间遭受严重迫害。任鲜茹说,当时为了免遭批斗,李家将收藏的大量名人字画、医书、药方等烧毁。李秋成的父亲不得不隐姓埋名,偷偷地将一小部分医书和药方保留下来,酿造小米黄酒的药方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80年代,李秋成的母亲将小米黄酒的药方传给了儿媳妇,也就是李世凯的母亲任鲜茹。后来由于房屋拆迁等原因,小米黄酒的生意几乎中断。

  任鲜茹说,因为李家的小米黄酒在老城一带很有名气,以至于生意不做了,还有很多人登门要酒,再加上自家人也养成了饮用小米黄酒的习惯,酿造小米黄酒始终没有中断过。

  任鲜茹的儿子李世凯大学毕业后,看到了李龙锡小米黄酒的价值,毅然辞职,在家潜心酿酒。

  李世凯介绍,从工序上来说,李龙锡小米黄酒首先需要将小米浸泡12个小时;其次进行双炊(将小米蒸两次,使其充分吸水);之后将蒸好的小米降温,使其达到适合酒曲发酵的温度;将小米入缸糖化48个小时,注入小米酒原浆(传统麦曲);先在大缸内进行第一次发酵(翻缸两次),时间一般为7天;后在小酒坛内进行第二次发酵,时间一般为100天;待压榨出酒后,进行调配、精细过滤、灭菌灌装即可。

  2014年,李世凯办成了几件大事,首先将李龙锡申请商标注册,其次在2014年年底,经过多方考察,李家最终选中洛阳温雁酒业有限公司(简称温雁酒业)作为合作伙伴,生产李龙锡牌小米黄酒。

  温雁酒业酿酒师叶岳东,具有25年酿酒经验,他对李龙锡小米黄酒的传统制作技艺非常认可,美中不足的是,古法酿制的李龙锡小米黄酒口感微苦,并夹杂腥味,不太符合大众的口味。在叶岳东的建议下,李世凯正在积极改进小米黄酒的生产工艺,使其增加一些甜味,更加适合现代人饮用。

  李世凯说,与温雁酒业合作,使家庭作坊式的小米黄酒酿造实现了现代化生产,无论是在消毒还是在制酒过程中的温度和酒曲活跃度控制,都有了保障。

  32岁的李世凯,对家族传承的百年酿酒技艺信心满满,李龙锡小米黄酒有望迎来复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李氏唢呐”就是位于南昌市安义县城郊的西门李家李烈斌和其长子李中安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制做的唢呐,其制做历史悠久。

  简介安义县地处赣西北,隶属江西省南昌市,交通十分便捷,105国道纵贯县域,京九铁路、昌九高速擦境而过,县城距市区仅30分钟车程,距昌北国际机场20分钟车程,全县总面积666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人。

  安义历史久远,公元前11世纪,属扬州之域,春秋战国,合称艾,迭属吴、越、楚。西汉,属豫章郡,东汉改海昏县,隋开皇九年,艾四县入建昌县,属南康军,明正德十三年,名安义县。

  安义文化底蕴深厚,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造就了古色安义,得唐宋遗韵滋润,不仅成就了“豫章四洪”诗派,安义唢呐也彰显古老民乐风采。安义唢呐盛行于明末清初,随着年代的不断发展,安义唢呐吹奏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并开始出现了制作唢呐的行当,唢呐活动异常活跃,被誉为江西唢呐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唢呐)。

  制作工艺“李氏唢呐”闻名遐迩,其制作工艺十分严谨,选材相当严格,技术非常精湛,李氏父子不仅有精湛的制作技艺,而且有着演奏的亲身体验,经常参加省、市和全国唢呐吹奏比赛及对外唢呐艺术交流活动,因此在长期的实践中创新了工艺,对唢呐制作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他可根据唢呐手的气量、气力和身体素质等因素量身定做唢呐,也可根据唢呐手所喜爱的音色精选不同的材质定做特制唢呐。“李氏唢呐”不仅音调精准、音色多彩,且品种丰富,外观靓丽,音乐学院的教授和唢呐演奏专家对“李氏唢呐”赞叹不已。李氏父子可谓“德艺双磬”,为人厚道,他们以打造“李氏唢呐”精品为己任,全身心地为社会服务,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前来惠顾。

0.1040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