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墓
简介
徐达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板仓街192号,为明代开国功臣之首、中山王徐达的墓葬,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达逝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即紫金山)之阴。徐达墓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与明孝陵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5月与其他明初功臣墓一并与明孝陵合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局
徐达墓坐北朝南,面对钟山,墓园规制宏伟。入口处立“明中山王神道”牌坊,此牌坊系1984年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按原来的形制复制的。神道长约300米,牌坊后为神道石刻。现尚存神道碑1块,石马、石羊、石虎、武士、文臣各1对。“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块。碑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0米,该碑分为三部分:上为浮雕云龙文碑额,正中刻篆体“御制中山王神道碑”字;中为碑身,刻有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碑文,共28行,2000余字,记载了徐达一生的功绩,文中标有句逗,这在古碑中极为罕见;下为龟趺碑座。
神道的终点是墓冢,为徐达夫妇合葬墓,下用块石垒砌,上为封土。墓冢前有其后人所立石碑,上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在徐达墓的东西两侧原为徐达家族墓葬。
1965年至1983年,为配合当时南京天文仪器厂基本建设,南京市博物馆先后对徐达家族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共清理墓葬11座。其中徐达第三子、长孙、五世孙墓出土有墓志,同时出土了大量珍贵随葬品,为研究明朝的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2011年4月,南京林业大学南大山工地内发现徐达第六代孙、锦衣卫指挥佥事徐君叙的夫妇合葬墓,出土众多精美文物,引起轰动。
碑文
“朕惟帝王之有天下,必有名世之臣秉忠贞,纷威武以辅佐成一代王业,是以生有显号,殁有赠典,子孙世有爵禄,与国同休于无穷焉。今开国辅运推城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魏国公、参军国事徐达,以智勇之姿,负柱石之任。曩因元季之乱,挺身归朕。朕实资尔智略,寄尔心腹,以统百万之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栉风沐雨,功爵苦辛。迨朕正位大宝,论功行赏,是用爵尔上公,赐以重禄,仍总戎于朔方,纤尘不掠。信乎,为我朝之元勋也。方期天赐遐龄,以享非常之报。孰知将星一殒,而尔躬逝矣。慨念今昔,朕岂能忘?虽然死生人道之常,今尔功在宗社,名垂竹帛,光照前人,赏延后世,可以无憾矣。追封之典,可不举乎?特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妣皆封王夫人。”
背景介绍
明功臣墓是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的附葬墓,现存并能确定墓主的有徐达墓、吴良墓、吴桢墓、常遇春墓、仇成墓和李文忠墓等,这些墓大多存原墓碑和墓道石刻。
徐达墓位于中山西北宁栖街,靠花园路一端。坐北朝南,是与夫人的合葬墓。东西两侧原来是徐氏家冢,后来都被占用,只留徐达墓以祭奠这位人物。入“明中山王神道”牌坊,就是神道碑,据说是明代功臣墓神道碑最高的一座,保存得很完好。碑文是朱元璋撰写,全文带标点,在古碑中非常罕见。但岁月斑斑,已看不清楚。神道旁边有几尊翁仲和石兽。走上长长的神道,一丘不高的封土,草木茵茵,一座墓碑,松柏立于周围,十分寂静。徐达一生战功丰伟,生前封魏国公,赐死后追封中山王,配享太庙,功臣庙位列第一,几百年后尚有人祭奠瞻仰。
沿宁栖街往东北方向,约五分钟路程可到李文忠墓,坐西朝东。现存墓园比徐达墓园规模大。神道碑位于神道北,原因至今未知。墓道石刻和享堂遗址尚存。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年少时就从军,战功颇丰,封曹国公,后来劝诫太祖少杀功臣而受斥责,抑郁成疾,四十六岁就病逝,死后追封歧阳王,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