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碑为县令吕纯如撰写的“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该碑高1.75米,宽0.60米,厚0.15米。清碑高1.45米,宽0.6米,厚0.17米。正面正中刻“福唐赠司徒谥文忠颜鲁公之墓”,为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太守张松孙和邑令汤毓倬所立。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记载
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偃师知县吕纯如为此墓立了石碑,碑上刻了《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记”中说:“余不侫,承乏西亳(指偃师),搜求往代故迹,而公墓在城(指老城)北一里许,乃为愚民所蹂躏,第见荒烟白草,孤冢岿然而已。因为剪其蓁芜,树之贞珉。而因制不腆,以识九京于不忘云。”他是肯定这是颜真卿的真墓的。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知县汤毓倬又重修此墓,河南知府张松孙题写了墓碑。看来他们也是肯定这是颜真卿的真墓的。吕纯如,进士出身,是读书人,他认为这是颜墓,想来是有根据的,绝非一般的触景生情而已。早在明朝的吕纯如之前,宋代的大书法家米黻朱撰书《鲁公仙真记》碑,成为一代名作,也是道教传播很光,极为生动逼真的故事。
神话故事加上客观现实存在了几百年的鲁公墓冢,为远近拜谒颜真卿的人们提供了可信的依据。1994年,偃师山化乡政府已经对墓地进行了修建,建成了“颜真卿墓园”,不仅重新立碑刻石,而且开辟纪念室,收集名家书法,以纪念颜真卿这们以书法名世的伟大历史人物。
墓主生平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其祖上为山东人,故他自署为琅琊人:颜真卿墓雕塑 七世祖颜之推(577年)移家关中,遂为京兆万年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举进士第。天宝九载(750),官至殿中侍御史,后迁武部员外郞。753年被权奸宰相杨国忠调离朝廷,出守平原郡(今山东德州)。颜真卿到平原郡 后,看到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已有反叛的迹象,他就以防备雨涝为名,维修城池,组织壮丁,储备粮食,以作战备;而公开的,他却会集文士,饮酒赋诗。安禄山派人秘密侦察他的情况,看到这些,就很放心,认为颜真卿是个书生,不必重视,由此可见颜真卿的眼光和机智。
755年,安史之乱起,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很快失陷。出于平原郡城守俱备,贼不能进。颜真卿又派人通告常山太守、堂兄颜杲卿,相约联合抗贼。黄河以北17郡公推颜真卿为帅,组织兵力20余万雄立河北,军威大振。第二年,贼将史思明攻陷常山,堂兄颜杲被残酷杀害。颜真卿被任命为河北招讨采访使,与乱军多次交战,杀贼甚众。安禄山攻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丞卢奕、判官蒋清,派人拿着3个人的头到河北地区威胁劝降。到平原郡,颜真卿杀其使者,安葬3人之首,以示绝不投降。平原抗战,显示出颜真卿是一位忠于国家、有远见、有组织才能的杰出政治家。
埋葬之谜
颜真卿死后葬在哪里,新旧《唐书》本传都没有说明。在其他一些史籍中,有说在琅琊之费县的,有说在京兆万年县的,也有说在偃师的(如明《一统志》、《(续)博物志》等)。颜真卿在蔡州被杀害后,大概是当地草草掩埋。李希烈在德宗贞元二年,即786年败亡。颜真卿死前写的遗表送到了朝廷,皇帝对他的忠烈行为极为感动和赞扬,所以给以追封和加谥;对他的安葬事宜一定民非常重视。那么他的遗体被运送到哪里去了呢?要正式安葬,最合乎情理的是运回他的故里京兆万年。但当时藩镇势力强大,战乱仍在进行,路途很不平静,要运到遥远的万年去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说要运到东都洛阳(因为他是朝廷大臣,非同一般)。可能到偃师时停下来。因为颜真卿的一个哥哥颜春卿曾长期在偃师任地方官(县丞),他与真卿感情深厚,死前曾以子女相托。那么这时春卿的子女是否还在偃师呢?如有,他们不是会提出将叔父葬在这里吗?这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