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轩(1629年—1693年),字观光,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四都镇溪口村人,明郑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
刘国轩早年即以智略闻名乡里。清军入关后,战争波及刘国轩的家乡,乡民结寨自保,刘国轩曾献伏兵计,并亲自指挥乡民大破扰民之敌,略申其将兵之才,此时他年仅15岁。1654年(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投到郑成功之下,后来参与1659年(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围攻南京之战、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战役。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在澎湖海战担任统帅,却被施琅击败。同年八月,刘国轩在说服郑克塽和群僚后,即令修表归顺清朝。
仕清之后的刘国轩在天津任上进行建设,政绩卓著。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刘国轩在天津病逝,终年65岁。康熙帝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保。
人物生平
追随郑氏
1629年(崇祯二年),刘国轩出生于福建汀州长汀,他从小就受客家文化熏陶与山区艰苦环境的磨炼,从小养成了果敢坚定顽强的品格。
1646年(隆武二年、顺治三年),清军大举攻入福建,刘国轩因家庭变故往投清军,在漳州开始了他的行伍生涯。刚刚到漳州时仅仅作为一个门卒,后来升任为守备千总,把守漳州北门。在为清军效力期间,刘国轩曾受到原明郑将领,当时作为他顶头上司的清军总兵施琅的赏识,但毕竟职卑人微,尽管他在军事上有所表现,也始终只是一个下级将领,声名也不显著。在这一时期,郑成功已经在厦门、金门建立了抗清的基地,而且声势日大。刘国轩十分钦佩郑成功的义举,早就产生了投奔郑成功的意思。
1654年(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郑成功围攻漳州,刘国轩积极策反清军守将献城投降。十二月初一日,刘国轩在晚上引导郑军兵不血刃的攻入了漳州城,迫使清廷漳州守将张世耀等降郑。事情完成后,初四日刘国轩被授予都督佥事,掌管护卫后镇的事务。然而郑成功谋略自任,驭兵用将以勇武为先,刘国轩依然未受重用。郑军号令严明,刘国轩曾经有几次战败的情况,陈永华深知他非常有谋略,所以免其死罪。
1656年(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郑成功北伐南京时,刘国轩仅仅是一个右虎卫随征营副领兵。后来郑军将领出现缺员,刘国轩被推为候选之一,但是最终因为资历不深而未能获任。
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刘国轩身先士卒,与都督马信等亲率弓箭手击退荷兰军队的反扑,为收复台湾立下汗马功劳。
权势日增
1662年(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郑成功去世,郑氏台湾出现继承人的内乱,郑成功之弟郑袭策划自立,刘国轩曾经和他一起谋事,被授为管镇兵。后来郑经靖难后郑袭失败,刘国轩因为不是郑袭的心腹,郑经没有深究其责。
郑经嗣位后,命刘国轩驻守鸡笼山,这一时期,刘国轩指挥军队多次进剿台湾高山族部落,灭沙辘等部落,并且击败斗尾、龙岸等番社。自从郑经入台后,变得昏庸懦弱,不理政事,所以刘国轩能够逐渐地掌握了台湾的军事大权。
1669年(永历二十三年、康熙八年),刘国轩作为郑经的管镇兵,后来担任了左、右武卫,与陈永华、冯锡范鼎足而三,成为郑氏政权的顶梁柱。
响应三藩
1674年(永历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起兵反清。耿精忠遣人东渡台湾请求郑军进入福建作为援助,郑经命刘国轩等人于四月率领大军进入思明(今福建省厦门市)。
然而,耿精忠因为郑军兵马不满一万、战船不足一百为由,轻视郑军并且将之前的盟约置若罔闻。耿、郑之间于是反目成仇,十月,刘国轩在泉州涂岭击败耿精忠的部将王进。耿精忠在被清军击败后很快再次降清。刘国轩继而率军入广东。
1675年(永历二十九年、康熙十四年)五月,刘国轩率领仅仅数千饥饿无援的士兵在广东潮州的鲎母山大败数万清军,名振粤东。
1676年(永历三十年、康熙十五年)二月,刘国轩率兵入镇广东惠州,与吴三桂的势力划界而守,周旋于刘进忠与尚之信之间。
1677年(永历三十一年、康熙十六年)六月,刘国轩奉命率军撤出惠州,广东的兵民夹道赠送食物欢送刘国轩的军队。
进攻闽南
1678年(永历三十二年、康熙十七年)二月,郑经以刘国轩为中提督,总督诸军,并且有行事便宜之权。其受命之日,正值郑军尽丧八闽七府之地的时候。刘国轩率军出击,连战连捷,取得江东桥、祖头山等战役的胜利,攻克平和、漳平等县,进围海澄。清军闻讯后,各路援兵蜂拥而至,刘国轩采用自己所擅长的战法,在水陆之间来回作战,清军无论满汉,都因为这而变得非常疲劳。六月初十日,刘国轩终于攻破了包围长达八十三天的海澄,清守将段应举、穆黑林自缢身亡。
此后,郑军乘胜再下长泰、同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并进围泉州。七月,郑经以刘国轩战功屡著,封其武平伯,征北将军。刘国轩围攻泉州两月,清守军死守不下,至八月底,清陆路援兵陆续到来,刘国轩指挥自如。此时,郑军进攻浙江的水师略受小挫,却妄报清水师将突至福州,刘国轩于二十四日整军前去福州解围,三日后,清援兵始出营,二十六日入泉州。九月十九日,刘国轩与耿精忠等战于长泰,被打败,激战之后溃逃,凭借深沟高垒,退守海澄。
1679年(永历三十三年、康熙十八年),清廷实行迁界禁海的政策,意图困死台湾。郑军粮饷没有了来源,金厦两岛居民的赋役日益加重,以致怨声四起。三月,刘国轩为了减轻百姓负担,自请停俸,并为其辖下士兵助饷三个月,吴淑、何佑、江胜、林升等将领也跟着他一起自请停俸。七月,刘国轩在一夜之间筑起了浔尾寨。十月,再筑丙州城,还没修筑好就有清朝满、汉大军数万袭来,刘国轩率数千人且战且守,想尽办法抵御清军,在激战中斩杀清章京巴石兔等人,清军畏刘国轩如虎,金厦两岛暂时无虞。
当时,清朝对郑氏剿抚并用。清福建总督姚启圣数次招抚刘国轩,刘国轩都是婉言谢绝。姚启圣又数次遣人暗害刘国轩,都没有成功。清朝设修来馆,悬重赏招降郑氏将卒。当时郑军正好缺粮,刘国轩对将卒降清并不苛责,任其往来循环,虽然是饥卒疲师但是兵额却并不缺。
掌握军权
1680年(永历三十四年、康熙十九年)二月,郑经的心腹施明良(一作施齐)密通姚启圣,想要捉住郑经献给清朝,刘国轩得知后诛杀了施明良。此时,郑氏水师刚刚失败,退守金门,郑军海澄守将苏勘(一作苏侃)献城降清,金厦两岛无所屏依。上至郑经下至将卒都没有继续守卫的意图,刘国轩也深知不可为,所以放弃了两岛,整军撤回台湾。
郑军入闽的时候,东宁(即台湾)总制陈永华留守台湾,兼管这里的兵马和守卫情况,颇有人望,郑军撤回台湾后,侍卫冯锡范嫉恨陈永华,想要谋取他的兵权,刘国轩与冯锡范态度暧昧。五月,陈永华被解除职务,并辞去东宁总制之职,他的所属兵马全部归刘国轩统辖。数月后,陈永华郁郁而亡。
郑军归台后,清朝以水师还未齐备,台海风涛凶险为由,进剿台湾的议论多次不下。刘国轩勤操水师,严密布防,并且不时有觊觎福建的企图。
1681年(永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郑经病逝,他的诸子为争夺王位大打出手。当时世子为郑克臧,郑克臧是陈永华的女婿,已经成年,担任监国很多年了,各方面的评价都不错。冯锡范想要让自己的女婿、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取代郑克臧,并且派人同刘国轩商议。刘国轩起初犹豫不决,但是很快就听从了冯锡范之议。不久,冯锡范与郑经的诸子以郑克臧非嫡出之由,将其缢杀。郑克塽承袭了延平王的爵位。二月,郑克塽因为刘国轩拥戴有功,晋封他为武平侯。至此,台湾的政事由冯锡范做主,军事由刘国轩掌握。
澎湖兵败
1682年(永历三十六年、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提请专征权,率军武力攻台。福建总督姚启圣仍然主张招抚。刘国轩向清政府请求台湾仿照琉球、朝鲜成为大清属国,只称臣进贡,不剃发、不登岸,这一请求遭到了清朝的拒绝。
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五月,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兵台湾。六月十四日,施琅出兵澎湖。此时,清郑两军势力悬殊,而施琅又谙习水师军务。刘国轩勉强尽力布防,并以台湾海峡六月多飓风为利,坐待天时。六月十六日,清郑两军接战,至二十二日,风涛不起而郑军大溃,刘国轩败归台湾。
施琅得澎湖后,于降清将卒中拣选刘国轩亲信,往台湾招抚,许以官爵。刘国轩经此大败,已无战守意,决定向清朝投降。此时,台湾岛内群情汹汹,大有趁机作乱者。刘国轩一面督请郑克塽、冯锡范等早作决断,一面维持社会稳定,并果断制止了部分将领远走吕宋(即今菲律宾)的图谋。
仕清生涯
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闰六月,郑克塽向清朝请降。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三月初六日,刘国轩被清政府任命为天津总兵。四月初二日,刘国轩辞京赴任,康熙予以特别嘉赏。十二月十三日,刘国轩授顺清侯。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再命赐刘国轩京城宅第。刘国轩在天津任上,为官清正,不爱钱,大力兴修水利,推广水稻种植方法。
晚年逝世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刘国轩逝世于任上,终年六十五岁。十一月初二日,清政府追赠刘国轩为太子少保,赐葬顺天府苏家口。
主要成就
军事方面
东征收台
刘国轩投奔郑成功后,随郑成功转战江南,屡立战功。1659年(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刘国轩又随郑成功屯兵厦门、金门,准备收复台湾,开辟新的更大的反清复明基地。刘国轩全力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率领将士利用厦门、金门广阔的水域,日夜苦练渡海作战本领。
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初,刘国轩被授为收复台湾的前军大将。四月二十一日刘国轩随郑成功所率的2.5万大军,200余艘船舰,从金门出发,横渡波涛汹涌的海峡,直逼台湾。四月三十日,郑军在台湾鹿耳门胜利登陆。刘国轩率军与荷兰侵略者浴血奋战,很快就随郑成功攻占了荷军重要据点赤嵌城。刘国轩所部郑军所到之处,受到台湾原住民和汉民的热烈欢迎,“南北路土社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士民男女壶浆迎者塞道”。
攻占赤嵌城后,荷兰侵略军总督揆一,仍龟缩在热兰遮城内负隅顽抗。刘国轩又率部参加了围城战斗。他们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击溃了从巴达维亚派出的荷兰援军,切断了城内荷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随后,又改围城为攻城,重创荷军。陷入绝境的揆一,不得不于1662年(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二月一日缴械投降。在台湾持续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保卫海岛
1662年(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五月,郑成功逝世,其子郑经嗣位。刘国轩像辅佐郑成功一样,忠心襄助郑经。他先后奉命驻守鸡笼(基隆)、半线(彰化)、半尾、龙岸、沙辘等地。
渡海西征
1674年(永历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清廷的三个藩王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等率部反清。郑经趁“三藩之乱”率刘国轩等将领进攻大陆沿海。同年七月,清军围剿潮州,刘国轩奉命赴援,大败清军,占领潮、惠两州,迫使清军主帅投降。随后,又回师福建,会同诸将先后攻占漳州、汀州、邵武、兴化等州县。
1678年(永历三十二年、康熙十七年)一月,被郑经封为正总督,并赐尚方宝剑,委以统帅全军重任。五月,刘国轩指挥郑军攻占海澄,俘、歼自清军提督段应举以下3万余人。接着,又连克长泰、漳平、永春、安溪、德化等地,威震东南。1680年(永历三十四年、康熙十九年),康熙在基本平定三藩叛乱后,又集中力量对付郑经和刘国轩。不久,郑军所据福建各地先后失守,刘国轩只得保护郑经退守澎湖、台湾。
经济方面
在保卫海岛安全的同时,认真实行郑成功“屯田法”,提倡“寓兵于农”,要求将士“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做到按镇(郑军军事单位)分地,按地开荒,野无旷土,而军有余粮。
他还动员文武官员迁家属来台经营农事,奖励种植甘蔗,发展糖业,并让新迁来的汉民向土著居民传授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为开发台湾、巩固郑氏政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反对分裂
清朝政权逐步巩固和此次长达6年的反攻战役的失败,实际已彻底打破了郑氏集团反清复明的梦想。1681年(永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郑经在忧郁中病逝,其子郑克塽继任廷平王位,加封刘国轩为武平侯,主持台湾军务。此时,主持内政的重臣冯锡范公开主张“自立乾坤”,遭到刘国轩的坚决反对。由于刘国轩等人的坚决反对,冯锡范的分裂阴谋才未得逞。也是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加紧了征台的步伐。尽管台湾局势难料,但身为军事主帅的刘国轩,为报郑氏祖孙三代的知遇之恩,支撑台湾的割据局面,仍亲自驻守澎湖,一面严密布防,一面日夜操练水师,以迎战攻台清军。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六月十四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命攻打澎湖。七月十六日,施琅再次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澎湖。双方激战一天,郑军大败,船舰大部分遭击沉。刘国轩见大势已去,只得带领残部,退回台湾。澎湖一役,使郑军主力损失殆尽。康熙皇帝适时地再次通过施琅招抚。刘国轩明智地认识到清朝统一大业已臻完成,反清复明已成历史。台湾孤悬海外,难以长久支撑。因此,力劝延平王郑克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归顺清朝。
历史评价
总评
闽西长汀历史上风云人物刘国轩,一个与施琅大将军同时代的风云人物;一个随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前军大将;一个顺应潮流促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郑军总督。(长汀网评价)
史评
爱新觉罗·玄烨:“素怀忠诚”,“首先归命”。
万正色:“智勇不可挡”。
史籍记载
《台湾通史·卷二十九·列传一》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十一》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刘文静原为晋阳令,后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起兵反隋,并奉命出使突厥。后随军南下,击败桑显和、俘获屈突通。唐朝建立后,刘文静出任纳言,成为宰相。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历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并于酒后狂言,结果被小妾告发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处斩,抄没其家。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刘文静早年因父亲刘韶战死,袭任父职,授为仪同三司。他姿仪俊伟,才干突出,生性倜傥而有权谋。隋朝末年时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与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结为好友。
筹谋反隋
大业十三年(617年),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怀大志,便与其结交。他对李渊次子李世民非常赞赏,常对裴寂道:“李世民绝非庸碌之辈。他豁达大度,神武雄豪,是汉高帝、魏太祖一流的人物,年纪虽轻,却是天纵之才。”但裴寂对此并不认同。
后来,刘文静后因与瓦岗李密有姻亲关系,被关进太原郡狱。李世民认为刘文静可以共谋大事,便去狱中探望,并向他询问对时局的看法。刘文静认为天下大乱,只有商汤、周武、汉高、光武之才方能平定。他道:“如今李密围攻洛阳,皇帝远在淮南,各地义军数以万计,跨州连郡、阻碍山泽。如能顺天应人,高举义旗,则天下不难平定。而今避乱的百姓都来到太原城中,一旦聚集起来,可得十万之众,令尊所领之兵也有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到时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到半年,帝业可成。”
此后,李世民部署宾客,暗中筹划起义,准备待机而起,但却担心李渊不同意。刘文静知道李渊与裴寂交好,便将裴寂介绍给李世民,三人一同谋划。这时,太原副留守高君雅被突厥击败,李渊也因此获罪。李世民便让刘文静与裴寂去劝说李渊:“如今天下大乱,您身处嫌疑之地,又立不赏之功,恐怕难以保全。如今部将兵败,您因罪被拘,事情确实急迫,应当拿出办法来。晋阳之地,兵强马壮,宫监之中,府库盈积,以此举事,可立大功。关中天府之地,代王年纪幼小,权贵豪强并起,不知所从。希望您发兵西向,以图大事。
当时,李世民暗中结纳死士,并与刘文静等人约定起兵日期,恰遇李渊获释,此事遂中止。李世民又让刘文静伪造隋炀帝敕命,称要征发太原、西河等郡百姓去远征辽东。太原等地民心恐慌,都欲作乱。刘文静趁机对裴寂道:“您难道没听说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吗?应劝说唐公即刻起义,怎能如此迟延。况且,你身为晋阳宫监,却让宫人侍奉唐公,你死也就罢了,为何要连累唐公呢?”裴寂大为恐惧,便常常督促李渊早日发兵。”
太原起兵
此时,马邑刘武周杀死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并勾结突厥,准备进犯太原。李世民命刘文静与长孙顺德等人以讨伐刘武周为名,各自召募士兵,又让刘文静与裴寂伪造敕命文书,调出宫监库物以为发兵之用。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对此产生疑忌之心,准备在晋祠大会时谋害李渊。李世民得到晋阳乡长刘世龙的告密,打算先发制人,便让刘文静与刘政会到留守府告发王威、高君雅谋反。
当日,李渊与王威、高君雅一同在府中议事,刘文静上前报告道:“有密状告发谋反之人。”李渊让王威取状观看。刘政会不肯,道:“告的就是副留守,只有唐公可以观看。”李渊装出惊讶的样子道:“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他看罢密状,对王威、高君雅道:“此人告发你们谋反,应该怎么办?”高君雅大骂道:“这是谋反的人要杀我!”刘文静命人绑缚王威、高君雅,囚于别室。李渊遂起兵反隋。
李渊起兵后,自称大将军,以刘文静为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建议李渊改换旗帜,又请求连结突厥为援。李渊遂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刘文静游说始毕可汗道:“如今天下大乱,唐公为国家近戚,担心皇室毁灭,故此起兵。唐公希望与可汗兵马一同进入京师,到时百姓、土地归于唐公,财帛和金宝归于突厥。”始毕可汗当即命大将康鞘利率二千骑兵随刘文静南下,又献马一千匹。李渊盛赞刘文静,又让他率军前往潼关,抵御隋朝大将屈突通。
佐命开唐
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进位大丞相。刘文静改任大丞相府司马,加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十二月,刘文静在潼关与武牙郎将桑显和苦战,死伤数千人。他趁隋军稍怠之时,暗中派遣奇兵掩袭其后,终于大败桑显和。当时,屈突通尚有数万兵马,企图逃回东都(今河南洛阳),结果被刘文静派兵追上。最终,屈突通被俘,新安以西地区全部平定。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接受杨侑禅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刘文静被任命为纳言,成为宰相。他作为太原元谋功臣,还与秦王李世民、裴寂一同得到“恕二死”的特权。当时朝廷初建,各种制度尚处于草创阶段。唐高祖命刘文静与朝中学识渊博之人修正《开皇律》,以此作为通法。六月,西秦霸王薛举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唐高祖任命李世民为元帅,让他率军征讨薛举。李世民以刘文静为元帅府长史。
同年七月,李世民因身患疟疾,将军中事务委托给刘文静与司马殷开山,并告诫道:“薛举孤军深入,粮草不足,难以持久,你们千万不要和他交战。等我病好了,再出兵不迟。”但刘文静却听从殷开山的建议,出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回。刘文静逃回长安,被削职除名,不久再次随李世民征讨西秦。十一月,西秦平定。刘文静因功恢复爵位、封邑,并被拜为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蒙冤被杀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在今陕西大荔)。他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又屡建军功,但地位却远不如裴寂,因而心中不平,常在议论朝政时与裴寂对立,凡是裴寂赞同的都要加以反对。二人之间从此矛盾颇深。
后来,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劈砍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变,诬称刘文静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刘文静面对审讯,直言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远不如他。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有不满之心。”李纲、萧瑀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李世民也极力保全刘文静,对唐高祖道:“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师平定时,二人地位和待遇却有了悬殊。他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
但裴寂却趁机进言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遂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其家产。刘文静临刑之时,抚膺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他时年五十二岁。
平反昭雪
贞观三年(629年),已经继位为帝的李世民为刘文静平反,追复其官爵。
天宝六载(747年),刘文静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灵位被放入高祖庙庭。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刘文静也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