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故居

  刘齐衔故居.jpg

  刘齐衔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宫巷东头有三座一字排开的老宅,旧时的门牌号依次是5、6、7号(新门牌号为14、16、18、20号),是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风火墙式的砖木结构的传统民居,1992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141平方米,平面呈口字形,四围砖土风火墙,墙体堵石均为大石板垒砌,高约1.5米,正门口石门框,宽1.7米,高2.8米,上施单坡顶门罩。门头房三间,有轿房和洗澡房。入门有天井,天井两侧为走廊,有两进院落。第一进,四柱三开间,中为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正厅两侧为厢房,并有插屏门隔为前后厅,大平梁以上斗拱、梁、桁等雕刻精美,门扇、窗槛皆系楠木雕制而成。大厅及天井均以大石板铺地,大厅廊石硕大。后天井与第二进天井相连。第二进为双层楼房,天井中有覆龟亭将两进房舍相连在一起。二进的厅堂也是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后门可通往安民巷。故居东侧有矮楼,西侧有门可通西北侧的花厅。花厅内有假山、鱼池和三椽小屋(临水轩),内有泉。西座二进是座青砖楼,是原福州电话公司的办公楼。

  

  人物简介

  刘齐衔(1815年—1877年),字本锐,号冰怀,又号冰如。百年前,老福州都知道福州有个首富“电光刘”,却对这位“电光刘”产业的前期奠基者知之不深。他幼丧父母,由伯父、有“刘百万”之称的刘家镇收养。“他聪明好学,极有才华,深受林则徐垂爱,后来娶了林则徐长女林尘谭,与其胞兄刘齐衢“兄弟同榜两进士”,一时轰动福州。

  

  1.jpg

  简介

  刘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1980年,该古民居建筑群曾被列为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建筑群南面有座明·万历年间建造的白石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白石宫》),前面有清朝建造的南文武馆“选青斋”和北文武馆“凌云斋”。土坑村因其古民居建筑群,于2003年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沿革

  

  泉港区后龙镇临海一带,群山环拱,中间是6.25平方公里的平原。明代靖难之变后的永乐二年(1404年),居于兴化(今莆田)的贵族刘宗孔携眷渡海到湄洲湾南岸避难,见此处峰峦相映,曲水停蓄,遂命名为“涂山”,欣然居之。

  据谱牒载,刘宗孔传有四子,次子与三子分别徙居云南、广东,长子、四子在土坑开拓,长子居现刘氏祖祠南侧,四子居北侧。土坑的刘氏后裔至今已繁衍22代,延拓出18个自然村共1万余人,位于涂山中心的土坑村便是这18个村庄的起始母村。

  刘氏一族在这荒原野地开拓创业,至第五代培育出一位太学生、主监,至此下传的明清两朝代代皆有入廷为官者。这些才俊荣归故里后,皆建造显赫的府第。自明·永乐至清·乾隆年间,土坑村中共建有40多座的古大厝,聚集成一处宏伟壮观的古民居群。

  明·惠安知县叶春及曾说:“土坑府,会得人,不得出。居住稠密,人丁兴旺……居螺北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叶春及》)

  

  规制

  

  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和历史变迁,土坑古民居倒塌毁坏近半,现存有27座,共占地26860平方米。中间形成一条古街,100多米长,以青石板铺设。

  土坑古民居群整体规划颇具慧识卓见。这些古民居排列井然有序,分8排排列,每排屋建造相距30—50米,大部分坐西北朝东南,通风透气,冬暖夏凉,为闽南最佳朝向,又便于交通、活动。

  刘氏古居群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壮观宏伟,气魄辉煌。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窗有圆、方、拱、菱等形式多样。它们皆是砖石、木材结构,那些清初古大厝的石材、衫木是分别从泉州、福州采购的。大部分古民居能保存至今,可知其建筑坚固程度。

  两兄弟后裔以刘氏祖祠为中心,分南侧、北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建筑4座三进古大厝和33座二进古大厝。

  南侧的四排座直线建造,前排建造三座并排三落厝。其中“刘百万”居住的古厝是一座三落双护卫,置有100个门、99个窗、11个天井,大砖埕加围墙,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是地方少有的大宅院。其建筑左右都各有两间,讲究对称。第三排有8座相向二落厝,成为一条小街道。

  北侧建造的四排屋,其中一座三落为提督府第(清·咸丰五年,提督刘开泰府第),庄严威武。刘开泰的提督府第比较奇特,左边是两间,右边是一间,这个很少见,可能跟风水有关。

  廿世纪初,刘开泰提督府第还可见门前高大坚实的旗杆座,以及练功石、铠甲、大刀、石敢当和圣旨碑,府内大堂上挂着朝廷官员的题字、名人书画以及钦赐“两世三忠”牌匾,现大部分文物或毁或失。

  

  雕塑

  

  古民居门前两壁肚和窗门镶嵌的雕塑种类数量繁多,规模宏大,图案古扑,技艺精湛,立体感强,具有较高的时代艺术价值。

  按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

  按造型分,有浮雕、阴雕、线雕和透雕。

  按内容分,有山水雕、人物雕、花鸟雕、鱼虫雕、禽兽雕、楼阁雕。

  石雕上的构图均衡,线条细腻流畅,人物胡须衣袂恍若欲飘,枝上喜鹊追逐栩栩如生。雕塑的房屋有的窗户和门户镂空相通,别出心裁。

  在大门侧、屋脊上、院子里,蹲着、立着、卧着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石狮,此外还有各式各样锲刻花纹的柱石斗、石鼓、石花架、石砣,有别具一格的圣旨牌、石桌、石花盆,现在还保存着一些陶瓷古大缸、铜塑小盆、木制坐垫,皆精雕细镂,古色古香。

  石圣旨碑现存于祖祠之中,高约1米,两侧雕“双龙朝珠”图案,龙鳞、龙须栩栩如生,中间是隶书“圣旨”二字。相传刘开泰三叔侄同榜中进士时,道光皇帝获悉其侄希颜之母不足20岁便守寡,含辛茹苦育子成材,特浩封她为“太安人”,并赐立牌坊,此圣旨碑原来便镶嵌于牌坊之上,后牌坊圮毁,圣旨碑移入祖祠保存。

  土坑地灵人杰,文人、举子、明经、进士层出不穷,石旗杆林立,成为一道历史人文风景线。

0.1274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