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水,不断东流去,江水中夹带的大量泥沙,汇聚在长江口,最后淤积成今天的崇明岛。崇明岛早长夜大,现已成为祖国的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已有1400年历史。早在唐武德年间(618-626),长江口出涨东沙(今汲浜、向化一带)和西沙(今南门外三四里处的江中),两沙相隔70余里,这是崇明岛的前身。以后数百年间,无数沙洲时东时西、忽南忽北涨坍不定。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句容人施、陆、宋、黄、顾、董六姓在东、西两沙“辟草垦土,易而为田”。号称“沙六子”,成为崇明最早的居民。五代初(907)置崇明镇于西沙。宋天圣3年(1025)东沙西北又涨一沙,与东沙接壤。姚刘两姓先来居住,故名为姚刘沙(今前进农场、富民农场至启东西南一带)。东西两沙之民陆续移居于此,遂成村落。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在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处又涨三沙(三沙洪一带)。明末清初(1640-1650),各沙洲在涨中才连成一片,成为东起高头沙、西至平洋沙,长200里宽40里的大岛。无数黎民因避战祸纷纷来崇,户口显著上升,施氏家族不断繁衍,为崇明的开发立下了卓著功勋。

   施姓源远流长。施氏最早一支出自夏朝施国,在夏朝末年,施国人妹喜嫁给国王夏桀,施氏成为地位显赫的部族。夏朝灭亡后,便有人以国为姓——施。另一支施氏源于姬姓,乃鲁惠公的后裔,其幼子尾生,贤德而有才华,任“门下丁公府椽,流誉他方,四国归仁,遂以‘他方’两字合成为“施”字,号施父。”其五世孙孝叔为了与其他家族区别,以其祖的字为姓,称为施氏。宋靖康末年,鲁惠公六十二世大夫总辖施天瑞(字国祥)自开封南下,迁居崇明;天瑞总辖被后人尊为迁崇世祖,居住在当今城桥镇杨家庙村,死后葬在今建设镇南黑墙门,坟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有石人石马。据说以前的县官,路经此坟墓时,都要下轿步行。

  因家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所以从67代至81代无从查实,只知我们是文廿五施响的后代。我高祖施丕仁(生于公元1810年左右),家住庙镇镇西一里处的庙西村,其祖坟原本葬到苏州去,但考虑到后代做坟容易上坟难’,因此就葬在庙镇东北的七家村河北石坑里,有坟图记载,内中埋葬着七具坑穴,并请姓李的人看管,坟是向东方向,正前方呈月牙形的坟沟,于1953年被住在鳗鲤的施姓拆除。其妻整天吃素念经,死后葬在宅西北角的乌缸内。所生四子,陆续分居在高桥、桥鼻、庙南、庙西4 个村子。七家村乃是我们庙镇地区最早成陆地区之一,原是施、陆、宋、黄、顾、董和戈七家居住地.故称七家村,我们这支施姓家族先由杨家庙迁至七家村再搬迁到庙西村的。

  崇明施姓家谱始于明宣德年间,由施维礼创辑。据编写《崇明县志》的徐兵先生所知,当代仍有不少施姓后人如庙镇高桥村施兆章、城桥镇山阳村施达冲、新河镇新民村施忠范等均自编《施氏家谱》。据2012年全国姓氏统计,施姓约210万人,占016%,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居第97位。 1994年底,上海有施姓12.7万,居全市第19位。在崇明是继黄、陈之后的第三大姓,据1997年上海各区县姓氏统计,崇明施姓有48354 

   

0.1153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