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
宰
”
的意思是主宰,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
官;
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
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
掌管一邑的邑宰,
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
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
·
显学》,如北宋侍中兼枢密副
使宰相黄中庸,
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
而且名目
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
1380
年),罢
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
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沿明制设
内阁
大学士,
雍正时设
军机处
,
内阁成为闲曹,
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
实施新政,仿日制设
内阁总理大
臣
为行政机关首长。
王朝
宰相
内容
商
相
周
冢宰
天官之长、即太宰
秦、西
汉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大司徒
大司马
大司空
三公
东汉
司徒
太尉
司空
丞相
御史大夫
三公(荣誉职)
尚书
皇帝个人秘书(逐渐掌权)
魏、晋
丞相
复置三公
录尚书事
尚书之最高职位
尚书令、
尚书仆射
门下侍中
中书令
尚书先任者
皇帝侧近
皇帝秘书长
隋
内史令
纳言
尚书令
内史省长官
门下省长官
尚书省长官
三省长官
唐
尚书令、
尚书仆射
侍中
中书令
尚书省长官
门下省长官
中书省长官
三省长官
尚书仆射
侍中
由于太宗曾任尚书令,
后不再任命此官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
宰
”
的意思是主宰,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
官;
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
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
掌管一邑的邑宰,
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
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
·
显学》,如北宋侍中兼枢密副
使宰相黄中庸,
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
而且名目
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
1380
年),罢
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
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沿明制设
内阁
大学士,
雍正时设
军机处
,
内阁成为闲曹,
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
实施新政,仿日制设
内阁总理大
臣
为行政机关首长。
王朝
宰相
内容
商
相
周
冢宰
天官之长、即太宰
秦、西
汉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大司徒
大司马
大司空
三公
东汉
司徒
太尉
司空
丞相
御史大夫
三公(荣誉职)
尚书
皇帝个人秘书(逐渐掌权)
魏、晋
丞相
复置三公
录尚书事
尚书之最高职位
尚书令、
尚书仆射
门下侍中
中书令
尚书先任者
皇帝侧近
皇帝秘书长
隋
内史令
纳言
尚书令
内史省长官
门下省长官
尚书省长官
三省长官
唐
尚书令、
尚书仆射
侍中
中书令
尚书省长官
门下省长官
中书省长官
三省长官
尚书仆射
侍中
由于太宗曾任尚书令,
后不再任命此官
姓名 | 朝代 | 生卒年 | 籍贯 | 备注 |
王诩 | 东周 | 前400年-前320年 | 不详 | 纵横家,又名鬼谷子 |
王翦 | 战国 | 不详 | 频阳 | 秦国著名军事家 [24] |
王陵 | 西汉 | ?-前181年 | 沛县 | 汉朝右丞相 |
王昭君 | 西汉 | 前52年—15年 | 南郡秭归 | 四大美女之一 [25] |
王莽 | 新朝 | 前45年-23年 | 章丘 | 新朝开国皇帝 [26] |
王充 | 东汉 | 27年—约97年 | 会稽上虞 | 哲学家,思想家 |
王允 | 东汉 | 137年-192年 | 太原祁县 | 东汉末年司徒 |
王朗 | 三国魏 | ?-228年 | 东海郯 | 魏司徒、经学家 [27] |
王粲 | 东汉 | 177年—217年 | 山阳郡高平 | 建安七子之一 |
王濬 | 西晋 | 206年-286年 | 弘农湖县 | 镇军大将军 |
王导 | 东晋 | 276年—339年 | 琅琊临沂 | 政治家、书法家 [28] |
王羲之 | 东晋 | 303年—361年 | 琅琊临沂 | 书法家 [29] |
王献之 | 东晋 | 344年-386年 | 琅琊临沂 | 书法家 [29] |
王猛 | 前秦 | 325年—375年 | 北海剧县 | 政治家、军事家 [30] |
王世充 | 隋唐 | ?-621年 | 西域 | 隋末唐初军阀 |
王孝杰 | 唐朝 | ?-公元697年 | 京兆新丰 | 唐朝名将 |
王勃 | 唐朝 | 650年—676年 | 绛州龙门 | 初唐四杰之一 |
王维 | 唐朝 | 701年-761年 | 蒲州 | 诗人、画家 [31] |
王昌龄 | 唐朝 | 698年— 756年 | 晋阳 | 盛唐边塞诗人 [32] |
王忠嗣 | 唐朝 | 706年-749年 | 太原祁县 | 唐朝名将 |
王仙芝 | 唐朝 | ?-公元878年 | 濮州 | 农民起义领袖 |
王建 | 五代 | 847年-918年 | 许州舞阳 | 前蜀开国皇帝 |
王审知 | 五代 | 862年—925年 | 光州固始 | 闽国开国君主 |
王安石 | 北宋 | 1021年—1086年 | 临川 | 政治家、文学家 [28] |
王全斌 | 北宋 | 908年—976年 | 并州太原 | 北宋将领 |
王审琦 | 北宋 | 925年―974年 | 洛阳 | 北宋将领 |
王钦若 | 北宋 | 962年―1025年 | 临江军新喻 | 北宋宰相、政治家 |
王诜 | 北宋 | 1036年―? | 太原 | 北宋画家 [33] |
王重阳 | 金代 | 1113年―1170年 | 京兆咸阳 | 全真教始祖 |
王应麟 | 南宋 | 1223年—1296年 | 庆元府鄞县 | 《三字经》作者 [34] |
王实甫 | 元朝 | 生卒不详 | 保定定兴 | 戏曲作家 [35] |
王冕 | 元朝 | 1287年—1359年 | 诸暨 | 元代画家、诗人 |
王蒙 | 元朝 | 1308年—1385年 | 湖州 | 元四家之一 [36] |
王景弘 | 明朝 | 生卒不详 | 福建漳平 | 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
王守仁 | 明朝 | 1472年—1529年 | 绍兴余姚 | 思文学家、哲学家 [37] |
王廷相 | 明朝 | 1474年—1544年 | 河南仪封 | 明代文学家、哲学家 |
王锡爵 | 明朝 | 1534年—1611年 | 苏州太仓 | 明朝内阁首辅 |
王锡阐 | 明朝 | 1628年—1682年 | 江苏吴江 | 天文学家、历算学家 |
王士祯 | 清朝 | 1634年—1711年 | 山东新城 | 诗人、刑部尚书 [38] |
王杰 | 清朝 | 1725年-1805年 | 陕西韩城 | 清朝状元、名臣 [39] |
王懿荣 | 清朝 | 1845年—1900年 | 山东福山 | 甲骨文的发现者 [40] |
王国维 | 民国 | 1877年—1927年 | 浙江海宁 | 国学大师 [41] |
王铭章 | 民国 | 1893年—1938年 | 四川新都 | 著名抗日将领 |
王若飞 | 民国 | 1896年—1946年 | 贵州安顺 | 无产阶级革命家 [42] |
王尽美 | 民国 | 1898年—1925年 | 山东诸城 | 中共创始人之一 |
王尔琢 | 民国 | 1903年—1928年 | 湖南石门 | 无产阶级军事家 |
王正廷 | 中国 | 1882年—1961年 | 浙江奉化 | 中国奥运之父 [43] |
王树声 | 中国 | 1904年—1974年 | 湖北麻城 | 十大将军之一 [44] |
王大珩 | 中国 | 1915年—2011年 | 江苏吴县 | 中国光学之父 |
王淦昌 | 中国 | 1907年—1998年 | 江苏常熟 | 两弹一星元勋 [45] |
王震 | 中国 | 1908年—1993年 | 湖南浏阳 | 前中国副主席 |
王进喜 | 中国 | 1923年—1970年 | 甘肃玉门 | 石油工人代表 [29] |
王洪文 | 中国 | 1935年—1992年 | 吉林长春 | 四人帮主犯之一 |
王鼎昌 | 新加坡 | 1936年—2002年 | 中国福建 | 新加坡总统 |
王选 | 中国 | 1937年—2006年 | 江苏无锡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王健林 | 中国 | 1954年— | 四川绵阳 | 中国内地首富 [46] |
王菲 | 中国 | 1969年— | 北京 | 歌手、影视演员 |
王楠 | 中国 | 1978年— | 辽宁抚顺 | 乒乓球运动员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