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王氏纪念馆,是在王氏故居的基础上修建的。
王氏祖居苏州,明初迁高邮,故居在高邮城内西后街,占地1000平方米,大门坐西朝东。“王氏纪念馆”的馆牌为启功教授所书,清瘦遒劲。门厅是旧式官宦人家的门厅,现恢复重建的仅为“王府”一部分。
“王府”主人王安国(1692-1757)、王念孙(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是祖孙三代,均中进士,都进了翰林院,当时传为佳话。[1]
王氏纪念馆陈列着王氏父子各种版本的著作以及近、现代专家学者对王氏父子训诂学家评论的各种专著和纪念王氏父子的书画作品。该馆占地一千多平米,规模宏大。八十年代初进行修缮,并对外开放。
1994年又修建正厅五间、厢房六间,重树“独旗一杆”,塑王氏父子像一座。
纪念馆坐落在高邮市区西南部一条叫西后街的老街中段,馆门坐西朝东,占地一千多平米。王家三代朝廷为官,家大业大,名闻遐迩,其故居早先规模较大,屋宇连绵近百间,后因岁月沧桑,后裔外迁,战乱频发等,有的房屋毁坏倒塌,有的移作寻常百姓人家,有的则改建成了工厂的车间。
1983年,当地党委政府为纪念垂名史册的清代音韵、训诂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激励故里乡亲与莘莘学子缅怀先贤、勤勉好学、奋发有为,迁走工厂的部分车间和入住其中的居民,修复了东厢屋三间,北书房三间,古井一口,修建门厅三间和部分故居院墙,建立高邮王氏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门厅
府第式的门厅外挂着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手书的“高邮王氏纪念馆”的馆牌。门厅上方悬挂着“古训是式”的金字黑底的匾额,造型古朴的照壁上刻有“戬谷”(善、吉祥意)的砖雕。转身向北,透过灰砖镂空的圆门,跳入眼帘的是一方小院。在几竿依墙直立的翠竹掩映中的王念孙、王引之,古铜色塑像分外引入注目。端坐石凳之上的王念孙长衫过膝,双目平视,神清气定,左手扶一竿木手杖,右手握着一册翻开的书;站立右侧身后的王引之,两手垂放,双目微闭,似有所思。塑像西南的墙脚,是一口王家曾经使用过的古井,白而光滑的石井栏上似乎还能看出当年提绳打水留下的依稀痕迹,俯视井口,井水依然清冽。塑像稍东有一侧门,门内又是一方不大的庭院,庭院内有冬青、桂树,还有一株枝繁叶茂的石榴树,开满了朵朵殷红的小花,恍若星空璀璨。与庭院平行并列的是坐北朝南的三间北厢房,房内陈列着《王氏故居》、《高邮王氏学》的展览及许多经学后人的书画作品。相传这里曾是王氏父子潜心读书的地方。
正厅
回身到灰砖镂空的圆门北侧向西,是一溜带有斗拱廊沿的五间正厅。据介绍,正厅拟再现王家藏书堂的原貌,眼下只是摆放着一些旧式桌椅,供游人休憩、景仰。正厅上方悬挂着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一代宗师”的匾额,下方正北后墙上挂着已故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精心绘制的王氏父子画像。画像中的王氏父子一位年届古稀,一位年过半百,虽然均已成为学富五斗的经学大师,但都精神矍铄,身材瘦削,清式的衣袍显得阔阔大大。正厅中间门外两侧的立柱上挂有李一氓题写的“父子一门乾嘉绝学,宋明以外训诂大成”的楹联。
正厅前院
正厅前的庭院内有东厢房三间,西厢房三间。东厢房门前立柱上挂有已故北大著名教授周祖谟题写的楹联“世代研经明古训,山川锺秀育贤人”,西厢房门前立柱上挂有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题写的楹联“一代宗师千秋绝学,二王余韵百里书声”,寄托了他对家乡崇文重教、后继有人的殷切希望。两侧的厢房内均为展览室,陈列着王氏父子各种版本的著作及近现代学者专家对王氏父子训诂学研究评析的文章专著,叶圣陶、王力、廖井丹、顾廷龙等已故专家学者、书画家均有手迹陈列其中。
东西厢房南侧
东西厢房南侧是三间不大的前厅,陈列有王氏父子的生平传略、轶闻故事,“王念孙参倒和坤”的前前后后,“王府独旗杆”故事的来龙去脉,伴随着悠长、远去的岁月分外令人关注、令人遐想。 出前厅又是一方狭长的院落,错落有致的花草古木,簇拥灰砖铺成的甬道,一直延伸到照壁南侧的镂空圆门。[2]
作为学者闻名于世的王氏父子有过一次大胆的“反腐”举动。王念孙当时身为朝廷要员,目睹和珅之种种劣迹,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参劾和珅。当时皇帝也有除掉和珅的意向,但念及太上皇乾隆对和珅的感情,疑虑重重,难以决断。一贯秉承父教、刚直不阿的王引之深明大义,替父献策,为其《敬陈剿贼事宜折》奏章增添了几名关键性的话:“唐尧在位,亦有共欢;及至虞舜在位,即行诛殛,”令嘉庆皇帝连声称善,顾虑全消,一举铲除了和珅,令天下大快。[1]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12岁师从戴震。31岁成进士,任工部都水司主事,擢给事中。嘉庆四年(1799)仁宗亲政,王念孙上疏弹劾大学士和珅,时人比之“凤鸣朝阳”,后历任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等职。
王念孙积10年之功力,殚精竭虑,始成《广雅疏证》一书。《广雅》是三国时魏国张揖所著的一部训诂专书,王念孙根据以声求义的原则为之疏证,订正了千余处错误;在校勘的基础上,进而“举汉以前仓雅古训,皆搜括而通证之”。当时的学者们把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比作郦道元的《水经注》,认为其注文优于经文。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82卷,校正了《淮南子内篇》、《战国策》、《史记》、《管子》、《晏子春秋》、《荀子》、《逸周书》、《汉书》、《墨子》、《汉隶拾遗》等古籍,有“一字之证,博及万卷”之称。
王念孙经过考证得出应该叫“触龙”的结论,今已为当代考古发掘长沙马王堆帛书所证明。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王念孙之子。嘉庆四年(1799)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署户部尚书。为官敢讲真话,故嘉庆皇帝有“王引之言人所不敢言”之誉。
他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书。桐城方东树,是道光间力排汉学的健将,虽批评了惠栋、戴震、汪中、刘台拱、任大椿等汉学家,却对高邮王氏称许备至:“近人说经,无过高邮王氏。”《经义述闻》实足令郑(玄)朱(熹)俯首,自汉唐以来,未有其比也。
王引之在文字学研究上的最大贡献,是对文言虚字的研究,纠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阮元赞叹:“恨不能起毛(苌)孔(安国)郑(玄)诸儒而共证此快论也。”龚自珍认为是“古今奇作,不可有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