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堂王氏宗祠,位于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 坐西朝东。共三进,依次为牌坊(门楼)、石桥、孝子殿、七开间硬山顶后厅。牌坊门楼式,石木结构,四柱三间,眉枋上镌“慈节”两字,边刻“正德七年(1512)嵊县知县林诚通题”,梁拱为木构件,牌坊内有池名瑞莲,上设三孔石桥,池原呈凹字形,三面环绕孝子殿。孝子殿单檐歇山顶,三开间,三面临水,檐廊原设栏杆,后壁六扇槅扇门上书“节孝祠记”。 据《金庭王氏族谱》载,坊系明嘉靖间为节妇石氏立,与桥、池皆为明代建筑,孝子殿、后厅及侧屋系清道光年间重建。 为嵊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概述: 王氏宗祠,亦称茅田王氏宗祠,位于
茅田王氏宗祠
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茅田村(原名:双河),始建于明代,毁于文化大革命,于二OO七年重建,占地面积达1800余平方米。曾被有关专家誉为鄂南第一祠。 茅田王氏渊源: 茅田王氏,发迹于轩辕,受姓于太原,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秦汉以来,先祖中忠孝、节义、良善的名人,不可胜数。在秦朝,名将王离公为秦大将军,封武城侯,生长子元公、次子威公。元公初为临淄令,后为避秦乱,迁琅琊,后徙临沂,为“琅琊王氏”始祖。威公后归太原广武,为“太原王氏”始祖。晋代王览护兄,争酖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名列“二十四悌”。唐朝,偞之公迁江西德安县之锹溪,其孙瓘文公为德安锹溪王氏之祖。北宋枢密副使、观文殿大学士、襄敏公王韶子纯公,献平戎之策,复河湟之地,功在国家,名传青史,被台湾历史学家柏杨誉为“宋帝国开国以来第一位统帅人才”。韶公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第八子定公,于北宋绍圣年间知富川郡,始定居兴国军(今之阳新、通山、大冶);定公之孙、英甫公次子仁宏公卜居茅田,是为茅田王氏始迁祖。仁宏公筚路蓝缕,开基创业,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生息繁衍,人口凡有数万之众。这就是一王六户之根源。八百多年来,男丁数万。仁宏公的子孙后代,弘扬祖宗之德,继承祖宗之业,文昌武炽,方兴未艾。 王氏宗祠的生存由来: 王氏宗祠先后经历了明、清、民国、当代四朝,车田、大田、茅田三地。明朝建在车田畈,每年春秋祭期,恭行祭祀典礼。明清易代,
王氏宗祠
戎马生郊,战乱不断,车田宗祠毁于兵燹,竟成丘墟,不可复识。一六七九年(康熙十八年己未),族人建成大田私祠,上重是为祖祠。一七三八年(乾隆三年戊午)议迁大田私祠上重,在茅田扩大建筑,历时三年建成,厅堂寝室、台榭廊庑,一应俱全。然而历时百年,宗祠面临崩析。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戊戌)族人合议,六户分工,在原址改建,扩大规模,历时四年建成。那时厅堂博大、画栋雕梁,联匾夺目,雅艳照人。我们宗族历来不忘祖德,孝悌为先,每年春、秋两祭,族人带着供品、祭品,怀着虔诚的心来到宗祠,祭先祖,读家训,叙亲情,十分隆重,十分和谐。抗战时期,宗祠经受了日军炮火,五十年代又惨遭拆毁。 一九九四年(甲戌),宗亲首英等首倡其事,六户通力合作,料金两募,恢复茅田宗祠上重。但因修建高速公路而要拆迁,所以六户商定重建。二OO六年,宗亲贤棣等倡设茅田王氏宗祠建设理事会,联络各支宗亲,在茅田河祖地灵源,卜圣地,择吉期,奠基
茅田王氏宗祠
础,绘图纸,定制度,公开招标,打下基础。二OO七年,宗亲贤修等牵头,筹资金,督修造,建殿宇,树牌龛。仁宏公支下裔孙,同心戮力,各尽义务,共襄盛举。新建宗祠从公元二OO六年五月典基,二OO七年二月动工,历时两年,而告落成。投资二百四十万元,占地一千八百平方,钢混结构,一进三重,巍峨屹立,肃穆庄严。 茅田王氏宗祠的三点制度: 第一,要把宗祠建成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庄严场所。谒祖朝宗,是宗祠的基本用途;慎终追远,是指慎重地办理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现在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想我先祖,筚路蓝缕,开基创业,积善积德,育子育孙。今茅田王氏,族姓昌隆,英才辈出,实赖先祖之德泽,仰圣地之潜光。我们仁宏公的后代,要以效法先贤,崇尚礼义,遵纪守法,承先启后,光大门庭,光宗耀祖。 第二,要把宗祠建成敦亲睦族、和群合众的和谐场所。就是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进而发展到整个家族、宗族和睦,再进一步扩大到邻里之间,扩大到整个社会。要把一族看作一身、百代看作一代,努力做到贫富相收、患难相恤、仇怨相忘、庆吊相及、孝慈相劝、友让相尚,使全体族人融合到社会大家庭中,做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致力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第三,要把宗祠建成教化子弟、熏陶菁英的文化场所。要体现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宗族特色,充分发挥精神激励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和文化熏陶功能。要设立陈列馆,增强艺术性,还可以办书院,读祖训,采取这些办法,来
茅田王氏宗祠
感化族人、教育族人、引导族人,使大家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为了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更大贡献! 茅田王氏派系: 君承少师令,世知继仲宗。公汝延时泰,天元宇宙宏。 宋丹嘉时善,化爱永兴隆。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 瑞衍英华茂,祥开景象新。通经成玉海,列席聘儒珍。 仪凤飞腾汉,芳枝秀遇春。伦常敦大本,俊彩耀星辰.........
概述 王氏宗祠,亦称渔溪王氏(一作愚溪)宗祠,位于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栗江镇东北方向约7公里,原隆市区内),始建于北宋嘉裕六年(1061),时称崇本堂;元代毁于战乱;明永乐十二年1414)重建,易名王氏宗祠。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先后六次维修和扩建,建筑面积达1950平方米。民国29年(1940)再次修聋后改称王家祠堂。1988年8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宗祠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元代遭兵风焚,明永乐十二年,(1414)于旧址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维修。经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多次扩建而成现在的规模。始祖王万庄,宋代进士,曾任宝庆邵阳令。晚年携家眷云游,卜于长坪。此地山环水绕,当时祠前有一口阔约百亩的大水塘,塘中小山俨若一方官印。有好事者去挖,越挖越长。有个风水先生怕毁了这风水宝地,杀了只狗,将狗血淋到印山上,从此印山再不往上长了。万庄公这才买田安家,在水塘边建了小祠堂,名叫崇本堂。后来祠堂被烧毁,万庄公十四代孙王大礼上书衡州知府史中,史中批示同意建祠。这时王氏族中出了个工部尚书王诏,由他主持修祠,20年后建成。史中亲自将“楚南第一家”改为“衡阳第一家”。从此,“衡阳第一家”声名大振。
王氏宗祠坐北朝南,砖、石、木混合结构。有48根主柱、柱础
衡阳王氏宗祠
、13条门框等均系石料加工而成。全祠由正堂、左右祠阁五栋联为一体,石柱木梁,硬山顶,盖小青瓦;栋间施风火山墙,两端爪角飞翘,祠高12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为前后厅,左右为厢房,前置回廊。前厅由正堂、左贤达祠、右节孝祠组成,各三开间,进深一间;前厅正中为戏台,施八角藻井。后厅由崇本堂、左贤达堂、右节孝堂组成,各三开间,进深二间。前后厅之间为天井。左厢房为培槐阁,右厢房为羹梅阁,各六开间,置楼。正门用汉白玉制作,门额阴刻楷书“衡阳第一家”,周施二龙戏珠高浮雕。 王氏宗祠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部分构件系明代原物;石构件上的雕刻和木构件上的彩绘丰富精美;门联、柱联保留了明代尚书湛若水、曾朝节、清代状元罗洪先等贤达名流的书法真迹。 号称“衡阳第一家”的王氏宗祠,地处九水潆洄,山色空明的栗江镇大渔村。进得村来,9条垅口的水直往祠前弯月形水塘里流,故当地有“九龙捧圣”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