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 张守礼公,本族由韶州守礼公分枝。 二世 张君政 三世 张子胄 四世 张弘愈 五世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始兴县清化乡(今隘子)石头塘村人,公元678年即唐朝永徵甲寅年出生于曲江,封为曲江县开国男。唐朝右丞相,德中建元元年赠大司徒,赐谥张文献,卒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葬于韶关武江区西河镇田心村翠珠山。墓室长、宽各5米,高6米。一品太夫人谭氏墓地稍下。一世 张拯唐朝右赞善大夫。二世 张藏器寿安县县尉。三世 张敦庆贵州司仓新军奉即虞州文学。四世 张景重洪州都督参军。五世 张焴归善县正堂。六世 张廷杰 七世 张渥出经史文才传。八世 张琇 九世 元吉宋朝韶州文学文集行。十世 张唐辅 十一世 张绳武 十二世 张箕裘 十三世 张臣 十四世 张叶 十五世 张远 十六世 张崇大 宋朝与文天祥状元同榜进士。 十七世 张醇隐公 生两子:长子张子颐在顺德沙富开族,次子张瑒明,张瑒明迁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开族。 张氏忠清世家沙富分枝房谱 本族大宗祠张流光堂。 张子颐云崖公原藉南雄府始兴县珠玑里人氏,因南宋季渡宗皇失去胡氏妃落在珠玑里委罗贵至珠玑里清乡投走而来至广东广州城高第街居住,云崖公初到高弟街年有三十余岁,后迁南海龙山堡儒林乡沙富后景泰三年壬申岁始开顺德割地归顺德县龙山堡儒林乡沙富村。 始祖张子颐字养正,号云崖,宣义郎。曲江九龄公之十八代孙也,广东顺德龙山沙富始祖。 二世 张万山字惟静,号仰崖。 二世 张万水迁往新会县沙岗开族,后划归开平县。 三世 张德穗字君振在潮洲程乡县榄潭驿乡开族。 三世 张德稔字君润又字君远,在清远城开族。 三世 张德和字君实号松坡,配谭氏生有8子1女。 四世 张桂兴字汝起号明山,配苏氏。 四世 张桂茂字汝腾号一山,配温氏。 四世 张桂玉。 四世 张桂清字汝宁号静峰,配刘氏。迁往广州城高弟街开族。 四世 张桂丛字汝盛号秀峰,配叶氏,继温氏,太祖房。 四世 张桂林字汝华号富林,配叶氏。 四世 张桂芳字汝孚号一亭,配叶氏。 四世 张桂森字汝美号一松。 五世 张细帑,字钜卿号东皋,配叶氏,继谭氏,即张流光堂东皋祖。 五世 张观可,字昂卿号观莲,配尹氏。 五世 张观贤,字齐卿号松涧,配陈氏、孔氏、黄氏。 五世 张观惠,字德卿号月塘,配黄氏,继简氏。 五世 张伍子少殇。 六世 张秉谦,字益夫号素庵乃东皋祖长子,配康氏。 六世 张秉权,字中夫号慎独乃秀峯之孙,东皋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六尺巷,建成于清康熙年间。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张廷玉奉旨回乡祭父,又酹酒姚氏殡所,撰诗有云:“昨向妆楼检遗墨,班昭犹有未残篇”、“重将不尽安仁泪,寄与鸡鸣戒旦人”。
1956年,毛泽东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说过一句诗:“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的来源,就和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关。
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
2002年,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修复恢复是根据原来的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处的恢复面貌修旧如旧。
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2008年2月2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视察桐城视察,参观六尺巷。
2014年1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低调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
2016年,桐城市对六尺巷片区进行开发升级。
建筑布局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主要景点
“懿德”牌坊
白玉牌坊立于景区宰相府内,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上,“懿德流芳”苍劲有力。穿过牌坊,来到乌石照壁前,正面刻着六尺巷的人物图,背面则是张英的生平介绍等。
太湖石
绕过照壁,可看见一块太湖石,上面即是张英的刻有所提诗句,“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太湖石往前方,巷子不长,仅百米,宽两米。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植香樟,笔直而幽邃,有种史书般的厚重。伫立巷中,一幅画卷在眼前流淌。康熙年间,南墙边是张家,北墙边为吴家,两家为宅基地争论着,互让着……而今,张家吴家已不在,唯见小巷树森森。
“礼让”牌坊
走过小巷,在巷的出口处也有一座汉白玉牌坊,刻着“礼让”两字。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文化价值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社会评价
唐家璇: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吴仪:“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