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的轶事

6f061d950a7b0208f9d190d064d9f2d3572cc8e3.jpg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人物生平

初露锋芒

董其昌,明代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月十九日。17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就在万历五年(1577年),陆树声延请董其昌馆于其家,教授他的儿子陆彦章。董其昌也因此得以从学于陆树声,尊其为恩师。”“陆彦章字伯达,是陆树声年逾五十才得的儿子,比董其昌要小十一岁,两人的关系也在师友之间。同时在陆家私塾寄读的还有千里之外的睢阳人袁可立,这也成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科第佳话见载于王椷的《秋灯丛话》和董其昌的《节寰袁公行状》。后来董、袁、陆三人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一起考中进士,仅陆氏一门及第者就占了当年全国大比的1%,堪称是陆树声家门的荣耀。尤其是那个异地不远千里来此拜师借读的袁可立后来官至兵部尚书大司马,董其昌官至礼部尚书大宗伯,陆彦章则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进退得宜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中进土,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人翰林院深造,供职于翰林院。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

一年之后,他就奉旨以编修养病,“家食二十余年”。其时,正值明朝历史上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其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妖书案”、“楚太子狱”,朝廷内部为册立太子一事党争不休,风云诡谲。

董其昌借口回家养病辞官,直到光宗继位,董以帝师身份回到朝廷,授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修《神宗实录》。但光宗执政一个月就驾崩,继任的熹宗天启朝,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把持朝政,天启五年,董其昌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后即退隐“家居八载”。

崇祯五年,魏忠贤已死,政局趋向清明,七十七岁的董其昌第三次出仕。次年,温体仁将周延儒排挤出内阁,在魏忠贤余孽的鼓动下掀起党争,排斥东林。崇祯七年董其昌又请求退归乡里。

从三十五岁走上仕途到八十岁告老还乡,为官十八年归隐二十七年。与家乡松江的先贤陆机崇奉“士为知己者死”相比,董其昌把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用得出神入化。他以科举入仕进入精英阶层,既结交东林派、公安派,又与反东林党人惺惺相惜,其谥号“文敏”就来自于阮大铖。

潜心书画

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世能那里借阅晋、唐、宋、元法帖宝绘,心摹手追,有时废寝忘餐,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在家乡,董其昌筑“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香光室”等,牙签玉轴,左图右史,置身其中,著书立说,探究古今书画艺术。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估、米芾诸名家法书,于万历三十一年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病休松江时期,他正值四十余岁的盛年,广闻博识,采集众长,悠居林泉,心闲手熟,创作了《葑泾访古图》《鹤林春社图》《浮岚暖翠图》《神楼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

民抄董宦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秋天,六十岁出头的董其昌辞官在家,他的两个儿子董祖常带人强抢佃户之女绿英。不久,董其昌因为在担任考官时不徇私情得罪的势家利用这个事情收买说书艺人钱二到处说唱这个编出来的故事,传言很快得到发酵。董其昌知道后追究到范昶身上,但范昶并不承认,而且还跑到城隍庙里起誓,为自己辩白。也许是城隍神灵验惩罚了范昶,也许是范昶自己做了亏心事心里犯虚害怕,不久范昶暴病而死,范母就认为反正这是董家所逼造成的,于是带着儿媳龚氏、孙媳董氏等女仆穿着孝服到董家门上哭闹。董家当然也有理不让,你自己造孽还起誓惹怒城隍神与我何干,对范家侵宅的行为进行了回击。范家儿子不堪其辱,冒死用一纸“剥褌捣阴”的讼状将董家告到官府。

时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春天,被人煽动的读书人把董府围住,两方大打出手,场面混乱。最后将董府数百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的园亭台榭尽付之一炬,十九日,乡民将董其昌建在白龙潭的书园楼居焚毁,还把董其昌手书“抱珠阁”三字的匾额沉在河里,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民抄董宦”。

董其昌惶惶然避难于苏州、镇江、丹阳、吴兴等地,直到半年后事件才平息下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董其昌故居地闵行区马桥镇董姓家中发现明代手抄本《民抄董宦警示录》一书,略有残缺,经审读后,原来是《旧抄民抄董宦》的又一版本。此书其后附松江各府县机构的公文及地方人士的呈文,真实地展现了“民抄”的全过程,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研究资料,现将这些公文及呈文初步汇总整理如下:“昶子启荣,诉之署府。”“生员齐集明伦堂,恳府究治。”乃“牌拘陈明,下狱以治之。”“诸生咸颂昭雪之速。”“并无聚众扛帮,攘臂喧逞等情。”“董宦及范启荣俱不在家,彼此已无对理。”又说“董宦夙有文望,名重乡邦寰中,缙绅中咸以为今之米南宫、苏玉局,物外玄襟。”“董思白,高明闻旷,乡党所推。”“则奴辈之不法,而或董宦未之知也。”说明其昌不知情而且不在家,印证了他在苏州访友的说法,而官府及士绅对他的评价十分尊敬。生员“郁伯绅自持悬河之口,巧行下水拖人之术,网渔人之利,富生粟监,受诈者不少,率众鸣学,持檄禀府。”“张扬誉赴府求援。”“陆石麟系其传檄、造檄之人。”“张复本、翁元升、沈国光鼓如簧之舌,皆当先讲事,而附之翼。”“冯大辰系启荣至戚,挟词诬告,同投冤单。”“方小一出冤单之手。”这些文人“造作飞单投揭,布满街衢,刊刻揭纸,沿街塞路”,弄得沸沸扬扬。

“王皮、曹辰,一系凶徒,一系恶少,一条龙地扁蛇,皆郡中打行班头。”“王昇、金留等残贼性成,打抢机熟,速祸喜乱……”这些流氓无赖,见书生闹事,趁机煽惑民众至董府寻衅,而“松之人,每遇一奇闻,辄观者如堵,海邦之民,群集街道。”“三四荤利抢之徒,乘机局掠。”说明参与者非外县乡民。“事外之人,辄从中鼓煽,构此奇变,狂生发难,恶少横起。”“祸因利抢棍徒,间有报怨之民,乘机蜂起。”“放火董宦房屋者,出自多人,而纵爇于两未冠手,其一上海声音面肥者,现辑未到,其一华亭声音面麻者,为曹辰,当堂质之邻里,众目咸认识矣。”“一条龙即系胡龙,地扁蛇即朱观。”这些奸民,“嗜抢如饴,走险若鹜,固其素刁,乘机进入董府,将其文物珍宝,一抢而空,而董宅不久为烬矣!”事发之后,其昌只要求府县“未求正法,先求正名”,将“民抄”正名为“士抄”,其他不再追究,并未要求杀儒生100人。署府吴理刑钦佩“董宦宏襟广量,亦云冰消雾散”,兵道亦据此定性为“民抄”,将行凶者正法,书生15人,按罪之轻重,有的黜革,有的永不叙用,有的稍加惩罚,并未如野史所述,杀了100个秀才。

此书第四部分,已缺佚,据藏书者回忆:“此节没有标题,记述风波平息后,各府缙绅官员纷纷致函其昌表示同情,愿意捐资相助,助其重建家园。其昌感慨万分,逐一谢绝。”

这本手抄本的出现,其中所述,除了祖常强抢民女与凌辱范母之外,其他都与野史截然不同。

亦官亦隐

明泰昌元年(1620年),神宗驾崩,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光宗即位,启用董其昌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期间,奉命修《神宗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董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退隐。

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继位以后,励精图治,二年(1629年),魏忠贤死,政局开始澄清。董其昌“起故官,掌詹事府事”,时年七十七岁。六年(1633年),朝中周延儒遭温体仁排挤,离开内阁,温体仁在魏忠贤余孽的鼓动下,掀起党争,排斥东林,七年(1634年),董其昌又乞求致仕。

死后哀荣

崇祯十年八月,董其昌在松江寓所逝世,享年八十二岁。后来葬于吴县(今属江苏)渔洋湾董氏坟茔。清顺治元年(1644年),南京南明福王政权以董其昌书画成就与元人赵孟頫相类,授予董其昌与赵孟俯相同的谥号“文敏”,后人因此把他称作“董文敏”。


人物评价

《画史绘要》: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籍,为本朝第一。

《明史》: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儗之米芾、赵孟頫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明史·文苑传》:名闻国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同、顺天米万锺、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然三人者不逮其昌甚远。

《论书绝句》(王文治):书家神品。

明人周之士: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清翁同龢: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

清代学者包世臣:行笔不免空怯。

《广艺舟双楫》(康有为):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明末书评家何三畏: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跋董其昌墨迹后》(康熙帝玄烨):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能得其运腕之法,转运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雄奇峭拔,草书纵横排宕有致。


0.1972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