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地处都庞岭下,贤水河畔,相传是“八仙”中何仙姑的故里,自唐朝以来,未断过祭祀何仙姑的香火。这里有零陵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民居群,村子里的人都姓周,所以人们把这个古村落叫周家大院。周家大院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完成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共由六座庞大的民居宅院组成,占地面积120余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是湘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民居群,享有“潇湘第一古宅院”、“湘南民居瑰宝”等盛誉。
简介
周家大院由六个院落组成,分别是建于明代的“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和建于清朝的“新院子”、“子岩府”、“四大家院”。六个院落自西向东呈北斗星形排列,依山就势,南高北低,好像端坐在太师椅上。从整体上看,六座院落有分有合,浑然一体,既各自独立成院,又相互和谐勾连,层楼叠院,错落有致。这中间,数“四大家院”规模最为庞大,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
周家大院共有正、横房子180多栋,大小房间1300多间,开设大小天井136个,游亭36座,总占地面积百余亩,建筑规模达4.5万平方米。周家大院建筑装饰的雕绘技艺之精湛,历史文化含量之丰富,民族气息之浓烈,内容题材之广泛,表现手法之丰富,无不让人叹为观止。在大量的纹饰中,以莲花纹居多,正是先祖周敦颐之名作《爱莲说》的反映。
六大院虽然先后建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在一定的轴线上按相同的座向排列分布,从而整体形成建筑数量之多,质量之精,规模雄居湘南民居榜首而为世人惊叹的古民居建筑群。由于它们出自家道殷实的名门望族之手,因此,在家居使用功能上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序。如正、横屋的三级马头封火山墙平面呈直角相交,翼角高翘,直指蓝天,将每栋房屋间隔起来;大小天井的设计,通风采光十分科学,使每一栋院落都显得宽敞明亮;各座院落依水而建,北高南低,加以各类明、暗水沟纵横交错,其排水功能极为周全。
古建筑群的选址,追求“天人合一”那种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和”象征。建筑策划者在建筑布局上除了采取中国传统的一条纵向对称中轴线外,还推陈出新布置了若干条与之垂直的横向附属轴线,构成“丰”字形平面布局,这种结构与封建血缘关系融为一体。纵中轴线上的建筑为一组正屋,为长辈所使用,东西两侧横屋由分支的各房晚辈使用。这种纵为辈、横为支的划分,体现了宗族辈分与子孙分支的严格性。把传统人伦“中和”意识溶于建筑中,是周家大院在建筑群体上继承传统而又高于传统的地方,充分显示了它在建筑布局上匠心独运的个性特色。
关于永州的大姓,有“何半州,唐半府”之说。其实,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有一个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周氏家族,仅作为文化古村保存至今的,就有道县的楼田村,江永的上甘棠村,和零陵的干岩头村。
根据族谱的记载,这个周家大院的周氏后人与鲁迅、周恩来是同根共祖的族裔。明中期,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后裔迁移至此生息繁衍。根据史学界考证,鲁迅是周敦颐31代孙,周恩来是32代孙,比鲁迅小一辈,与干岩头寸周姓同是周敦颐次子周焘之后裔。
500多年间,村中无“杂人”,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至今已经历27代。现住在周家大院的260多户、900多人,都是住在祖传的古院里,历史文化仍在生活中延续传承。
周氏家族“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使得这里人才辈出。500多年来,从封建时代科举选拔的秀才、举人、进士到现代高考脱颖而出的大学生、研究生,有数百人之众。其中的佼佼者有曾官至户部尚书的明朝翰林周希圣;曾随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回乡主讲萍洲书院的清朝三品大员周崇傅,等等。周家大院在潇湘大地上存续了数百年之久,堪称奇迹。
2006年,周家大院被列为湖南省第八批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干岩头村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