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4.jpg

张秋人烈士墓,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诸暨市牌头镇同文村水霞张自然村南面,坐北朝南,略呈梯形,占地面积430平方米。四周以2.80米高花窗砖墙围匝,黛瓦盖顶。围墙南侧设重檐门楼,高4米,门台上方镌刻“张秋人烈士墓”。墓穴居园内正中,呈馒头状,周叠砌块石墓圈,直径4米,通高3米。


烈士简介

张秋人(1898年—1928年),学名慕翰,别名秋莼,诸暨牌头镇人。1915年至1917年,张秋人先后在绍兴、宁波求学毕业。1920年,在上海结识俞秀松、施存统、沈雁冰、邵力子、陈独秀等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了早期建党建团活动。 1921年,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加入中共组织。在党创办的“平民女校”任英语教员。1922年夏,经陈独秀推荐,赴长沙会见毛泽东,被聘请为湖南省立第三师范(衡阳)英语教员。

1923年,张秋人回上海从事青运工作。8月,在社会主义青年团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与恽代英等4人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1924年1月,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委会候补委员。6月,任社会主义青年团江浙皖区兼上海地方执委会秘书(即书记)。9月,增补为团中央委员,赴宁波、芜湖等地开展建党建团工作。1926年3月,被党组织派往广州,继毛泽东、沈雁冰之后,接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机关报《政治周报》编辑。不久,又先后在毛泽东主办的第六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国民党广东省青年部创办的青年训育员养成所任教。随后,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曾与恽代英、萧楚女一起被称为“广州三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武汉黄埔分校工作,与向警予等人一起从事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遭到严重破坏。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张秋人回到上海。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中央派他接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9月27日到达杭州,当晚召开会议,改组省委,讨论整顿党组织和在农村举行秋收暴动等问题。29日,在杭州西湖边因偶遇黄埔军校反动学生被识而不幸被捕。次年2月8日,在浙江陆军监狱英勇就义。

张秋人牺牲当年,其遗体由其大哥张金表运回故乡,原墓葬于田坎边,解放后迁葬于现址。1981年4月,中共诸暨县委、县政府对墓地重修并立碑纪念。2000年6月,牌头地区遭龙卷风和暴雨袭击,墓地围墙及门楼全部倒塌,诸暨市政府拨款按原样修复,成现规模。2002年,牌头镇委、镇政府和水霞张村投资开辟并硬化烈士墓地入口道路和停车场。

张振武故居.jpeg

故居

张振武故居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双台乡田沟村占地面积135平方米。清光绪三年(1877年)农历正月初七,张振武先生诞生于此,并一直生活到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前。2002年11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振武故居是一栋砖木结构瓦房。一进三重,屋内按先生生前摆设陈列,有生前所用家具,照片等。200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先进文化事业,竹山县委、县政府政府决定对故居及陵墓进行全面修缮,尽力恢复旧貌。整个项目计划投资250万元,主要建设项目为故居及墓地的恢复重建,新修张振武铜像一尊。


生平

张振武(1877年—1912年)是辛亥革命首义元勋。原名纯锦,号尧鑫,字春山、春三。湖北竹山人。早年毕业于本县高等学堂,后入湖北省师范学校,受业师时象晋影响,萌发反清革命思想。甲午战争后,变卖家产自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并人体育会,习战阵攻守诸法。

1905年助徐锡麟举义受牵累而避走日本长崎。继又返鄂,执教于武昌黄鹤楼道小学。因鼓吹反清革命,几遭逮捕。后创办体育会及公立学堂联络同志。

1909年加入湖北共进会,帮力、会中理财事务。

1911年9月,出席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会议,预选为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副部长,旋回乡变卖祖产,以充革命经费。

1911年10月9日清吏大肆缉捕党人,张于危难之中,联络各方准备发难。武昌起义后,参与组建湖北军政府,任军务部副部长,代行部长职,主持军务十余日部署有序,颇具胆识。阳夏战争期间,凡民军赴前线,必亲往激励,以振士气,并多次印发白话文告,阐明革命大义及作战要领。汉口失陷,派人往各州县办理民团,又亲赴青山、张公祠、梅子山、扁担山一带布置防御,并派员在前线招降北兵。汉阳危急,亲率部属驰援,激战中负伤落水,几至溺死。后退守武昌,鼎力襄助总监察刘公守城。黎元洪出走葛店,主张去黎另举贤能,为黎所深恶。

1912年1月,张携巨款赴沪购械。在沪广事交游,谋另组北伐军,倡言二次革命。返鄂后,加强将校团力量,联络援鄂赣军冯嗣鸿部,创办《震旦民报》,设立男、女中学,独树一帜。深为黎元洪所惧,乃电请袁世凯畀以官职,调离湖北,张两度未就,黎设计诓之入京,复密电袁将其捕杀。

1912年8月16日凌晨1时,张在京遇害,归葬竹山双台乡木鱼山。

0.1105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