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
张振武故居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双台乡田沟村,占地面积135平方米。清光绪三年(1877年)农历正月初七,张振武先生诞生于此,并一直生活到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前。2002年11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振武故居是一栋砖木结构瓦房。一进三重,屋内按先生生前摆设陈列,有生前所用家具,照片等。200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先进文化事业,竹山县委、县政府政府决定对故居及陵墓进行全面修缮,尽力恢复旧貌。整个项目计划投资250万元,主要建设项目为故居及墓地的恢复重建,新修张振武铜像一尊。
生平
张振武(1877年—1912年)是辛亥革命首义元勋。原名纯锦,号尧鑫,字春山、春三。湖北竹山人。早年毕业于本县高等学堂,后入湖北省师范学校,受业师时象晋影响,萌发反清革命思想。甲午战争后,变卖家产自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并人体育会,习战阵攻守诸法。
1905年助徐锡麟举义受牵累而避走日本长崎。继又返鄂,执教于武昌黄鹤楼道小学。因鼓吹反清革命,几遭逮捕。后创办体育会及公立学堂联络同志。
1909年加入湖北共进会,帮力、会中理财事务。
1911年9月,出席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会议,预选为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副部长,旋回乡变卖祖产,以充革命经费。
1911年10月9日清吏大肆缉捕党人,张于危难之中,联络各方准备发难。武昌起义后,参与组建湖北军政府,任军务部副部长,代行部长职,主持军务十余日部署有序,颇具胆识。阳夏战争期间,凡民军赴前线,必亲往激励,以振士气,并多次印发白话文告,阐明革命大义及作战要领。汉口失陷,派人往各州县办理民团,又亲赴青山、张公祠、梅子山、扁担山一带布置防御,并派员在前线招降北兵。汉阳危急,亲率部属驰援,激战中负伤落水,几至溺死。后退守武昌,鼎力襄助总监察刘公守城。黎元洪出走葛店,主张去黎另举贤能,为黎所深恶。
1912年1月,张携巨款赴沪购械。在沪广事交游,谋另组北伐军,倡言二次革命。返鄂后,加强将校团力量,联络援鄂赣军冯嗣鸿部,创办《震旦民报》,设立男、女中学,独树一帜。深为黎元洪所惧,乃电请袁世凯畀以官职,调离湖北,张两度未就,黎设计诓之入京,复密电袁将其捕杀。
1912年8月16日凌晨1时,张在京遇害,归葬竹山双台乡木鱼山。
张溥故居位于江苏省太仓市区西门街新西华路57号,也是市博物馆所在地。建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为三进组合式宅院,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故居内设复社纪念堂、文物陈列馆、太仓名人馆和“四王”纪念馆等,张溥故居原建筑范围很大,现保存的是其中的一部分。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
现存的是一路三进建筑,第一进为大厅、第二、第三进均为二层楼房,展示了张溥的书房“七录斋”起居室及复社大事记等,前后房屋楼下有回廊相通,楼上为独具特色的“通转走马楼”,堂堂相应,楼楼相通。三进后面还有一个景色别致、小巧玲珑的小花苑,整套建筑斗拱齐全,工艺精湛,布局精巧,配以围廊厢房,是一座典型完整的明代建筑。
张溥故居的价值主要在于它较完整地保存了明代“尚书府第”的建筑风貌。规格较高,建筑工艺精良,布局合理,古朴简洁,其建筑主要构件均为明代建筑遗物。张溥故居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作为明代著名学者、复社领袖的张溥的建筑遗迹,还具有很高的历史纪念价值。
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相继数次对故居进行了全面维修,现故居内设有“张溥和复社”陈列等展览内容。
人物介绍
张溥(1602年—1641年),号天如,是明崇祯年间进士、明末文学家、“复社”领袖。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所撰《五人墓碑记》收入《古文观止》。
张溥一生著书3000余卷,涉及经学、文史诸领域,有《七录斋近集》16卷、《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118卷等。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必要注释。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书。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另著有《万宝全书》,记述了当时博奕娱乐(如象棋棋谱、中式骨牌)的概况。
张溥自幼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青年时代反对阉党黑暗政治创立复社进行不懈斗争的事迹,永远值得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