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张姓祖根在濮阳”,从民间口头传说,到历史考证,学术论证,古遗址佐证,族谱验证,得到了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张氏宗亲的认可。濮阳张姓文化研究,一开始便受到了全国政协的极大关注。早在1994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就委托河南省台办主任张华来我县了解“张姓源于濮阳”的相关情况,并表示莅濮祭祖意向,对此我们受到很大鼓舞。继1994年10月“第一次张姓起源研讨会”之后,我们便筹划于1995年3月举行“张姓起源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张克辉副主席获悉这一讯息后,以全国台联会长的名义,於1995年2月20日致电濮阳县委、县政府,对濮阳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努力表示祝贺。1996年10月,时任县长闫道忠、宣传部长刘巧云把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汇编成《龙乡寻根》一书,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张氏宗亲的一致好评,《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十几家报刊、杂志作了报道。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朱绍侯教授《张姓祖根在濮阳》一文被马来西亚砂拉越等多家族谱收录,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后,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张政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原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学者张文彬,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美籍华人、孙中山先生的孙女、著名社会活动家孙穗芳等专家学者,对濮阳两次学术研讨会得出的结论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纷纷题词永志纪念。2003年2月4日福建泉州张醒民宗长致信本会时任会长张广恩,并邮寄由北宋名臣、大学士张咏创修,其后裔多次重修的《“山阴白鱼潭张氏族谱”重修族谱叙》影印件,并附信强调指出:“976年前即提出(张姓)轩辕赐姓,祖根在濮阳”。1995年5月昆明世博会镌刻在昆明世博园“源于河南之姓氏”碑,其中“张姓源于濮阳”。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根据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姓氏群体遗传与进化研究组组长袁义达教授提供的资料,绘制了《河南大姓的故乡》图,当今中国前100个大姓中,有73个姓氏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其中“张姓出自濮阳”。

  伴随着“张姓祖根地”的广泛认同,濮阳这个古老而神圣的地方,使海内外众多张氏宗亲所景仰。一种以“同根共源,血浓于水”的亲情友情,为世界各地张氏宗亲加强联谊,互相沟通,合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1998年11月12日,马来西亚砂拉越张氏公会会长、世界著名华人企业家、丹斯里拿督张晓卿爵士,率福州十邑同乡总会一行12人莅濮寻根谒祖以来,至今濮阳盛情接待了国内外数万人次的观光谒祖团队,使濮阳寻根谒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由全国政协三位副主席参加的三次国际性盛会,更是把濮阳推向了世界。“张姓遍天下,祖根在濮阳”这张姓氏文化名片享誉海内外。2002年4月18日,濮阳第一次举办国际性的“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之后,濮阳又于2005年4月27日至30日和2010年4月27日至30日,五年内两次举办国际性张氏恳亲大会,会议规格之高(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和省、市主要领导参加),与会国家地区之多(新、马、泰、菲、印尼、韩、美、加拿大、西班牙、港、澳、台、等),国内参会省、市范围之广(京、津、沪、浙、闽、粤、鄂、皖、陕、川、吉、辽、赣、黔、苏、琼、湘、晋、冀、鲁、豫等),在濮阳历史上创下了新的纪录。几次国际性盛会的召开,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体现了“天下张氏一家亲、炎黄子孙一条根”的血脉亲情,而且展示了濮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形象,对于提高濮阳的知名度,把濮阳推向世界,为濮阳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是濮阳张姓文化繁荣发展中所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我们每举行大型张姓文化联谊活动,都把经贸洽谈作为张姓文化联谊交流的重头戏,不但邀请海内外张姓宗亲组织参加,而且每次都由市、县政府领导出面,以不同方式邀请海内外张姓著名企业家和社团领袖到濮阳观光、考察,举行市、县情说明会、项目推介会,让世界各地的张氏宗亲了解濮阳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资源环境和投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2005年“世界张氏第二届恳亲大会”共签约项目29个,总投18.54亿元。“2010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暨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庆典”,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34.63亿元。

  在三位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庇荫下,以张姓文化为特色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根据广大民众意愿和海内外张氏宗亲寻根谒祖的渴望,1997年10月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在中华张姓始祖挥公陵初遗址兴建张挥公园”的决定。一个占地1330亩,包括“挥公陵园”和省级千亩森林公园两大部分组成的“张挥公园”,被列为濮阳市整体规划,以市级景点加以开发和包装。1998年2月25日奠基动工,在挥公墓古遗址重修了挥公墓、墓碑、挥公花岗岩雕像、专家题词碑林等。从2000年冬开始,开展大规模地植树造林,进行绿化、美化。至目前已累计植树60余万株,有用材林、果木林,建有花卉区、苗圃区,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公园内陆续修建了主干道和林间曲径,总长8公里,分别命名为“弓正”路、“寻根”路、“文昌”路,“帝丘”路、“百忍”路和“金鉴”路。对横穿森林公园的清水河石砌硬化,筑起石拱桥,清水河南岸开挖了“青阳”湖。


0.1225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