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在徐氏的发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郯籍徐姓名人。如:徐宁、徐湛之、徐羡之、徐孝嗣、徐凭道、徐勉、徐摛(摛音持chi)、徐陵、徐俭、徐伯阳、徐旷、徐有功等。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候,郯籍徐姓人士至为发达。子孙数辈,位居高官,连绵延续,声名显赫。有千古名相,有一代重臣,有皇宫贵戚,还有被称为"一代文宗"的文学巨匠。如南朝宋著名宰相徐羡之,"起自布衣,直以志力局度,一旦居廊庙,朝野推服。"南朝宋武帝刘裕逝世后,徐羡之"与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同被顾命",受遗诏辅政。"少帝失德",徐羡之等计议"废而杀之",另立新主,表现了以国家大计为重,不顾身名的大无畏风范。又如南朝梁文学家、中书令徐勉,知识渊博,修身慎行,很重操守。他任吏部尚书时,一次与朋友晚间聚会,有人借机向他托情要官。他严肃地说:"今晚只可谈谈风月,不宜叙及公事。"自此以后,他的嫡传后人为了缅怀继承徐勉的高风亮节,将他这支徐氏堂号称之为"风月堂"。
再如梁、陈年间著名文学家徐扌离、徐陵父子。他们在为官从政的同时,"通览经史",文学功底很深。他们写的诗华美艳丽,为世人所重,与当时著名文人庾肩吾、庾信父子齐名。其创作的宫体诗被称为"徐庾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徐陵,在文帝、宣帝时,"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被称为"一代文宗",极具盛名。(以上几例均见清《郯城县志?人物志》和《二十五史?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