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传播

  家谱,他记载着一个家族的迁徙流变,家训族规,先贤传记,以及深厚的传统伦理文化。可以说,家谱对人们而言,他不单单记录先祖们耕读传家、敦亲睦族、孝亲尊长、爱国爱乡等,他还记载有一个个修身立德、立功立业、精忠报国的先贤楷模,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传统力量,更是新时期大力倡导的时代精神。多少年过去,这些传统力量一直引导着我们向上向善,并教化、引导族人对根、对家乡的思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地的家谱热,我族居住各地的宗亲族人也分别回来寻根问祖,而我们浩瀚的谱书也确实为好多族亲提供了帮助。但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导致家谱记载也不是很全面,还是有很多处于失考状态。特别是四、五、六、七、八股流失的严重。那么在我们六百多年的传承中,各股支系在迁徙中究竟有多少族人失考呢?

         五台徐氏从始祖才甫祖迁居建安后,至四世后开始族人增多,五世开始后分为十大股。再后来因人多地少,建安已经不能满足众多族生存,于是在三股六世琳山祖带头下开始迁居东冶后,陆续七世、八世等都向周边村落居住,以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在这些徙居的族人中,除了部分移居的比较远,从而失考外,徙居附近的相对基本集中,老大股最早迁在东冶西街,后有迁河边北堡、张家庄等地,也有个别移居太原、常州、内蒙、阳泉、岚县廒家滩;大股基本集中在大建安、东冶、瑶池、田家岗、东建安、南湾、甲子湾、草芽沟,老牛沟的南北涧、北河底和河北省灵寿县的南狗台、西王角、盖家庄,后来又有部分移居陈家营,忻州西山、沙河、罗家庄,原平亮家岗,代县,兴县上截沟,岚县王堡,阳曲县安家庄、黄寨羊西,榆次苏家庄,河南平顶山,大同浑源,口外内蒙丰镇,太原、等地;二股在八世开始全部迁往附近几个村落,河边、东冶东街、甄家庄、南大贤,后来又分迁到宏道、青石、大朴、五级、永兴、南大兴、北大兴、沟南、化龙岗、光银沟、左云等地,在祖籍建安现只有一户二股族亲;三股在六世琳山祖开始迁往东冶后,又有其他族人迁往石村、五级,后又迁往永安、文兴、山阴、河边北堡等地,建安也有很多族人居住;四、六股在河北涞源;五股相对集中在五台山附近的石咀周围的前石佛、小马蹄、蛤蟆石、芦家庄几地,几个村落相对较小,族人也少;七股在东冶北街,八股传至十世养禄居建安有子一应康后无考;九股基本集中在大建安龙停堡、茹村、河边、智家庄几地。
      据家谱记载,十世时,老大股有6人,大股有33人,二股有35人,三股有72人,五股有4人,七股有6人,八股有1人,九股有38人。
      以下汇总基本以建国前截止,在家谱上标注少亡、有女者,以及部分不在此加以记载,只记载各地未做标记的,只要未加标记一律按无考记。(未注明迁徙前居住地址的,一般都在建安或东冶等附近居住)本汇总只做参考,如要详考需查家谱各支迁始祖等情况。

  老大股:九世徐商、徐宏宁、徐宏业后无考。
        十世徐大德、徐养月后无考。
        十一世徐福明旧谱记去口外,新谱居四川,长子有后传到十七世,次子钟理居口外无考。
        十二世徐成武子一、徐成有配刘氏后无考。
        十三世徐公友配胡氏、徐公全后无考。
        十四世徐朗保居平山,徐宪章、徐新章配崔氏,徐有爵后无考、徐有富配戎氏、徐有官后无考。
        十五世徐黄金配曲氏、徐黄银配王氏尉氏,徐黄富、徐黄成葬香炉山配薄氏后无考、徐佛家保后无考。
        十六世徐举子去口外、徐守根葬香炉山配毛氏后无考,徐根保、二保、海金配杨氏子三(雨来配王氏、才才、富全)、海宽后无考。
        十七世徐久,徐玉成葬榆梁茔配王氏、徐玉广葬榆梁茔配王氏、徐玉应李氏居老牛沟、徐玉宝居建安后无考。
        十八世徐永仁配孟氏、徐永清配白氏。徐来清配刘氏、徐来福配王氏、徐来红配王氏居丰镇、徐四福居丰镇俱无考。
        十九世徐春良配杨氏后无考,徐逢魁、徐吉魁、徐占鳌、乘鳌、徐耀魁、徐宗魁(即文贵)、徐望魁,徐和贵、贵和随父徐富清居岚县厫家滩后无考。

  

0.1712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