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春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三兴街40号,临街,坐东朝西,始建于清末,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后在遗址上重建,占地4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小青瓦双坡屋面。1900年5月22日李富春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学生时代。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投身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军事、经济战线上卓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故居始建于清末,毁于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1993年1月开始规划筹建,占地4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小青瓦双坡屋面。1995年5月22日建成并对外开放。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李宗仁故居坐落在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浪头村,建于清末民初,占地5·060平方米,为木结构的二层楼房,由安乐第、将军第、学馆、三进客厅、炮楼等组成,分布有7个院落、13个天井,共有大小厅房113间,是具有庄园气派的桂北民居建筑。故居为李宗仁母亲刘太夫人等家人所长居,李宗仁在此举行婚礼,并接待蒋介石等大批国民党要人、桂系将领。
李宗仁故居建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大概有90年历史了。大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占地4550平方米。四周以清水墙高垣屏护,高9.57米,厚45厘米,顶盖硬山式双坡青瓦头,墙头“金包铁”砌法(即内外青砌包泥砖),对角设置两炮楼。内分安东第、将军第、学馆及三进客厅等四大院落,均为两层,全木结构,以重重券门相联,通高8.68米,建筑面积4361平方米。两第建筑是“前扣两进三开间,一井两厢前后房,披厦后门香火壁,正中堂屋两侧门,楼井式神龛通屋顶”;学馆是大五开间构架,大开井采光;三进客厅则渠用大式等尺寸的五开间,通廊回环,气势雄伟,均集中了桂北民居的特征。大门楼顶饰龙脊,楼下用花岗岩凿制巨大门框,门两侧边饰竹节,内塑“山河永固,天地皆春”对联,“青天白日”横批,反映看“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的时代气息。所有建筑,木楹石础,漏花窗格,烙花裙板,朱红方柱,粉绿壁板。
四周以清水墙高垣屏护,顶盖硬山式双坡青瓦头,墙头“金包铁”砌法(即内外青砌包泥砖),对角设置两炮楼。大厅有李宗仁先生的照片,和生平伟大事迹的介绍。最为突出的,这府邸西边是一座平地突然而起山,就像独秀峰那架势,使人感觉李宗仁的平地突起。这座房子是二十年代随李宗仁由排长升为司令扩建而成,为2层砖木结构,有7个院落,13个天井,113间房屋,由安乐第、将军第、学馆、三进客厅组成,具有桂北民居耕读大家的传统建筑特色,与浙江溪口江南式的蒋介石故宅风格截然不同。后院有阁楼、井池、鱼塘。布局独特,构思巧妙,气势雄伟,既具雄踞一方的庄园气派,又富有桂北民居的建筑特色,易使人想起“宅心仁厚”这个词,李家这个大宅是很宽厚的。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曾携夫人宋美龄驻足于此。
李宗仁故居那土黄色的方砖,高大且很显气派的院墙院门。看着这个高墙大院,你便能轻易的知道那个时代的人的审美观。高高的墙,很有气派,很高,似乎比靖江王府还要高,像一座城墙,显得威风,然而墙上几扇窗户很小,像是碉堡上的枪眼似的,不过这个窗户是曲线的造型,有点西洋风格,主人见过世面似的。东西对角有“炮楼”,此建筑显示出明显的保卫型风格。青砖石刻的大门两旁,醒目地镌刻着“山河永固,天地皆春”的对联,气势不凡。无言地流露出主人的夙愿,不仅仅只是想做一名将军。
李宗仁先生(1891年—1969年),著名爱国人士、前国民政府代总统、历经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台儿庄大战的指挥者,中华民国时期桂系势力领袖。1965年决然从美国归来,其率先回归祖国的创举在统一大业中占有重要一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李贽故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万寿路,是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青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后人将其居室改为宗祠。近年加以修葺,室内悬挂李贽画像,以供瞻仰。
李贽故居是一座普通民房,原有三开间二进深。现存正面一间和正厅堂,正厅堂宽6公尺,深9公尺,前有天井。现按闽南古民居,修葺一新,辟为纪念堂。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明嘉靖举人,是进步的思想家。五十五岁时,他辞官讲学,辨史著书。平生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和《史纲评要》等大量著作。李贽故居1985年10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年久失修,房屋老旧破落。鲤城区历时近一年对李贽故居进行修缮,目前基本恢复了故居的原貌。
李贽故居曾一度改作宗祠,清同治间修理时,从地下掘到石印章两枚:一阴刻“李贽”,一阳刻“卓吾”。现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泉州文管会各有一枚。李贽故居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李贽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他以自己睿智的思想,翻开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新的一页。曾作为东方大港的李贽故乡—泉州,以其发达的商贸文化、丰富的历史底蕴,孕育出李贽思想。修缮并开放李贽故居,举办李贽思想学术研讨会,是为了发掘名城的文化积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踏上故居正厅堂石阶,厅堂两扇大门红底黑字“国恩家庆”的楷书,端庄醒目。正厅案桌上供奉脱胎李贽塑像,座像上方“乡贤名宦”的大匾,令人联想翩翩,肃然起敬。正中间的厅壁列有“李贽家族世系图”。步出厅堂左侧边门,是故居后院,这小巧玲珑的天地,依水畔桥,花草争妍,一棋盘桌四石椅居中,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景象,胜似仙境,可供瞻仰者休憩。
姚安知府正厅堂面宽6米,进深9米。厅口一对楹联写着“联济南陇西为鼎族,蔚政事文学之名贤”;厅中楹联写着“两支双名宦,三世四乡贤”;李贽在姚安知府任上所撰的“听政有悠闲,不妨譬运陶斋,花载诸县;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月,两袖清风”的对联,由泉州市人民政府周民书写,分别镌刻于厅堂两侧。这几幅对联,勾勒出李贽的家世渊源和崇高的情操。厅中展橱展出李贽年谱、著作及李贽在北京通县、湖北麻城、河南辉县、云南姚安等地活动的有关史、图片怎及仿制的李贽两枚石刻印章。据记载,这两枚印章原件是于清同治年间故居修葺时出土的,一枚刻着阴文“李贽”,另一枚刻着阳文“卓吾”,十分珍贵,分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辟为纪念馆的“李贽故居”,面迎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来访宾客,其空间似乎太小,但当你踏入这方圣地,这位中国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将向你展示他那千秋闪光、博大精深的思维和舍身追求真理的一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李蘅石故居位于湖北省阳新县玉堍村黄姑山下。为光绪年间李蘅石所建。李蘅石故居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有过堂、正堂、祖堂、厢房等680平方米的居室。并建有约700平方米的次间,供管家、佣人、厨事使用。现大门上槛石雕横匾“光禄大夫”字样清晰可见。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