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年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朝代 起讫都城今地开国皇帝
  夏 约前2070—前1600安邑山西夏县
阳翟河南禹县
  商 前1600—前1046河南商丘
河南安阳
  商西周前1046—前771镐京陕西西安周文王姬发
东周前770—前256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①前475—前221 
  秦 前221—前206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
  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
9—23  王莽
东汉25—220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220—265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
221—263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
222—280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
 南朝十六国③304—439   
420—479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
479—502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
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557—589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河南洛阳魏孝文帝拓跋宏
东魏534—550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
北齐550—557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
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
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 581—618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唐 618—907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五代
 十国
后梁907—923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6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
十国④902—979———— 
  宋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临安浙江杭州宋高宗赵构
  辽 916—1125⑤皇都辽宁太祖耶律阿保机
(上京)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景宗李元昊
  金 1115—1234会宁阿城(黑龙江)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北京海陵王完颜亮
开封河南开封金宣宗完颜珣
  元 1271—1368⑥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
  明 1368—1644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
  清 1644—1911北京北京清太宗皇太极
 中华
 民国
 1912—1949南京江苏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 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 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 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 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 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 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 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简介

官献瑶(1703-1782),字瑜卿,号石溪,清代官员、学者,福建安溪还二里福春乡(今长坑乡福春村)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十年前后在世,年八十岁卒。提督陕甘学政、詹事府司经局洗马、掌局事。少弧。以拔贡生授国子监学正。乾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进士,改庶吉士,充《三礼》馆纂修官。散馆,授编修。历官提督陕甘学政。迁司经局洗马,乞养归。献瑶著有《石溪文集》十六卷,《诗集》二卷,《读易偶记》三卷,《尚书偶记》三卷,《读诗偶记》二卷,《周官偶记》二卷等书十余种,并传于世。《清史列传》、《清史稿》儒林有传。


人物生平


官献瑶生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7岁入里塾,由父亲亲自课督,学习成绩良好。16岁进入县学,得到学使的赏识,以私俸奖给他购书籍。27岁,被选入国子监学习,得到漳浦学者蔡世远的赏识,被收为门生,又经蔡世远的介绍,受业于桐城著名学者方苞。当时献瑶已博通经书,留心正学,在这两位老师指导下,深入探讨濂、洛、关、闽等家的精义和六经深奥的论点,成绩优异。时值李光地的孙儿清植,在京任礼部侍郎,聘他为家庭教师,因得遍读李光地所著书籍。他崇拜李光地的学说,还能有所发明。高安朱轼(文华殿大学士)很推重献瑶,曾说:“我老了,振兴吾道的重任,就落在你身上啦!”

乾隆元年(1736年),起用遗老,江阴杨名时从滇南被召回,即上疏推荐7个士子,献瑶也在其中。那年献瑶参加顺天(北京)乡试,中了举人,即被安排在国子学当助教。其时高宗尊儒重教,特命尚书杨名时、孙嘉淦,大学士赵国麟这些耆贤名德,先后主持国子学。献瑶刚入学,便建议应行事宜6条。那时的六堂助教,有钱塘王文山、南靖庄亨阳等,各任1经,献瑶分讲《尚书》。他们都学有根柢,志同道合,弦诵之声,夜分不绝。京都人士赞他们为“四贤、五君子”。

四年,献瑶捷南宫,殿试对策,援引经义论述时事,置二甲第二名进士,选庶吉士,充三礼馆纂修。献瑶分修《地官》、《秋官》,工作量最大,脱稿也最早。次年请假回乡省亲。七年,献瑶入都散馆,两次参加御试,都列一等,授翰林院修撰,记名御史,未及补,便奉命主持甲子年(1744年)浙江乡试。不久,提督粤西学政。十二年(1747年)提督陕甘学政,迁詹事府司经局洗马,掌局事。



人物成就

献瑶早岁失父,陕甘学政任满,便请假归家奉母,承欢20余年。闽抚曾聘他主讲鳌峰书院,因不忍离母而婉谢。四十一年(1776年),应聘主编《漳州府志》。

献瑶居官廉洁,馈遗悉绝。一些循良官吏,上级未发现的,他经常予以推荐。他曾向陕西巡抚陈述备旱水利,向苏抚陈述南濠防火的规划,向观察庄复斋预商捕蝗,都合理可行。他曾上疏论述水田、旱田的耕作方法,认为修筑沟渠,水旱有备,那么西北各省的地利,不会不胜过东南。如果政府明令禁止焚毁山林、偷网鱼池,有犯禁者,给予严惩;通令所属州、县官,认真审理这类犯禁案件;对那些劝导民众垦殖,著有成效的,给予优等考绩,不称职的加罚。这么一来,州、县官都以发展生产为当务之急,民众就会争先恐后,致力发家。几年之后,吏习民安,生之有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国富民安,便可实现。高宗览疏,深表嘉纳,特命行政大臣,把他的建议改为谕旨,颁行天下。献瑶以上这些建议,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足见他确能穷经致用,不仅以学问文章著称。

四十七年(1782年),献瑶在家病逝,享年80。妻黄氏一直在家奉亲,未尝随任。长子官学礼拔贡,次子官学诗进士。


人物作品

献瑶著作有《读易偶记》3卷、《尚书偶记》3卷、《尚书讲稿、思问录》1卷、《读诗偶记》2卷、《周官偶记》2卷、《仪礼读》3卷、《丧服私钞》并《杂记》1卷、《春秋传习录》5卷、《孝经刊误》1卷、《文集》16卷、《诗集》2卷。

0.1189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