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姑造桥

汉武帝元狩二年,强盛的匈奴盘踞河西而不足,不断向东扩张,骚扰汉家江山。汉武帝差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十万西征,自成纪长驱2000余里,直捣匈奴老巢,浑邪王大败北循,休屠王率部降汉。得胜而归的霍去病将军草粮不足,绕道东进,意欲到昭武一带接济粮草。汉军行至黑河岸边,风大浪急,不能过渡。霍去病下令安营扎寨,待风平浪静再行渡河。浑邪王得报此信,卷土重来,欲诛人困马乏的汉军于黑河北岸。千钧一发危难之际,霍去病抱着宁做黑河鬼,不当匈奴囚的必死决心,率部渡河。突然,黑河上空祥光一道,显出一位仙风道骨的女菩萨,拔下鬓边银簪扔向黑河,六月里的黑河水居然架起一座冰桥,霍去病挥师而过,浑邪王紧追不舍。匈奴人马刚到桥中,一声爆响,冰桥崩毁,匈奴军马跌入黑河,作了水中之鬼。霍去病回朝奏明汉武帝,皇上颁旨一道,封香姑为“平天仙姑”,传令“大其庙”。为香姑重修大宇,再塑金身。


霍去病的红柳鞭杆

红柳,又名柽柳。在金塔县民间有个关于红柳鞭杆的民间故事。

相传,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在焉支山大破匈奴后,即率骑穷追。眼看全胜在望,战马却断了粮草。一天傍晚,戈壁夕阳一片火红,霍去病独自一人骑着马,在思索解决粮草的办法,不想坐骑却突然奔跑起来,他连忙挥鞭打马,不慎沾满汗水的马鞭脱手飞落,霍去病勒马,下地寻找马鞭,奇怪的是马鞭已插进土地,待他蹲下细看时,发现马鞭已生根发芽了,转眼间,戈壁上出现了一大片柽柳,后来,红色的柽柳遍布古居延绿洲,人们就把柽柳叫做红柳了。


石燕高飞的传说

在焉支山一个陡峭的山崖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石燕,它体态矫健,神情自若,造型优美。据说当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讨伐匈奴时,路过这里,听了石燕的缘由,敬佩不已,个个热泪盈眶,信心百倍,一举击败了匈奴,凯旋而归。


马踏匈奴石刻的传说

在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中,一匹举蹄扬鬃的战马腹下有一个长着大胡子面目惊恐的人倒地仰卧。这尊石刻取名“马踏匈奴”,据说,取材于一则神奇的传说。

汉武帝时,匈奴侵略者不断进行骚扰,汉武帝便派他的外甥、大将军霍去病带兵抗击,临行时还赐他一匹与众不同的战马。这匹战马身高一丈,胸阔三尺,红鬃马蹄,十分威风。它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叫起来啸声震天,跑起来四蹄生风,一般人不敢接近它。这马本是天国一匹神马,玉帝专门派它下凡帮助霍去病建树功勋。

这匹马随霍去病出征之后,走南闯北东杀西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次霍去病单骑遇到两千名匈奴兵,神马立刻扬起碗口大的铁蹄,直向敌军踏去。它横冲直撞所向无敌,踏死了匈奴兵卒一大片,驮着霍去病从枪林箭雨中飞奔回来。

后来,经过三年的征战,匈奴被打败了,霍去病骑着神马凯旋。眼看离京城只有几十里了,神马却由于劳累过度,蹄子再也不能抬起,就卧倒了。霍去病见战马突然卧地,十分着急,他双手搂住马头,想把神马扶起来。这时,只见怀中的马头摇了摇,流出两行眼泪,竟开口说话了:“我本是天上的一匹战马,从天国来的时候,玉帝要我协助你征战沙场,如今匈奴已败,我也该回去了”。说罢,就又倒了下去。

霍去病很是伤心,想起多次身临险境,都是神马帮他逢凶化吉。现在它要去了,就不由得泪水长流,紧抱着马头不放。神马又说:“将军快走,皇上正等着你的佳音”。说完就断了气。

神马一死,天空忽然乱来一阵旋风,顿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吹得人睁不开眼睛。过了一会儿,风沙平静,只见大片大片的尘土沙粒在身边堆了十来丈高,一里见方的一个大土冢,把神马的尸体埋了。

后来,霍去病死后埋葬在茂陵,人们在他墓前搞石刻的时候,就按照这一传说雕成了保存到今天的“马踏匈奴”,用以纪念骠骑将军霍去病和神马的丰功伟绩。时间长了,人们却把风沙埋葬神马的“马冢”误传成了“马庄”。在咸阳北原上,有两个地方都流传着这桩神奇的故事:一个是离霍去病墓东五十多里的泾阳县东南方向的马庄村,另一个是离霍去病墓东仅十几里路的咸阳秦都正北方向的马庄镇。当地的人们都说,当初霍去病的那匹神马就埋葬在他们那儿。


马掌

今天的张掖城外有一个叫马站的地方,就流传着一个与霍去病有关的故事。霍去病痛击匈奴大战取得初步胜利后,匈奴人感到汉军精骑的厉害,就想出一招,将他们走过的地方洒上小铁蒺藜,这个三面长刺的家伙是骑兵的克星。 

汉军骑兵严重受损,无法继续追击匈奴。就在将军发愁的时候,一位黑大汉来到军中,对霍去病说他有办法制服这些铁蒺藜,但是需要一批上好的精铁。正好汉军缴获了一批匈奴的铁制兵器,就全部交给了黑大汉。黑大汉召集了一批铁匠,昼夜加班,给战马打制了一批铁鞋,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马掌”。战马穿上了这些铁鞋,果然再也不怕匈奴人的铁蒺藜了。 

匈奴人对这些铁匠恨之入骨。一天晚上,他们偷袭了铁匠居住的地方,将帮助了汉军的铁匠们全部杀害。霍去病知道后为了纪念这些铁匠,就将那个地方取名铁马站,后来人们将这里简称为马站。


渡河的方法已不可知

长期以来,人们的目光只停留在河西四郡上,对那与远征至关重要的渡河却很少有人重视。在遥远的西汉,1万名骑兵渡过黄河远征,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尽管我们不知道,霍去病和他的骑兵究竟是如何渡过黄河的,但我们能够想到其中的艰难。 传说中积石山大河家就是那次渡河的地方。大河家距离积石县县城并不远,只有25公里的路程。从县城出发,向西北方向前进,几十分钟后我们就到了。尽管公路边上是丰收过后的田野,但我们的思绪仍离不开“积石”二字。


地道战

霍去病从扁都口到了焉支山下,选择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作为营地,准备全面攻击河西走廊的匈奴。此时探马来报,说是在霍城西北百里远的大河旁,发现了一座名为柳树城的城堡。年轻的将军认为,如果占据此城,进可攻退可守,同霍城互为依靠。 谁知汉军刚刚占据城堡后,匈奴大军就攻了过来,原来这是匈奴人的一计。敌众我寡,霍去病只好据城而守。外无救兵,内无粮草,汉军处境日益艰难。 

一天晚上,霍去病做了一个梦,一位黑大汉对将军说:“草守城,马加铃,羊敲鼓,鼠打洞,人东走,龙西行。”于是霍去病指挥全军挖开一条地道,撤出了城外。将城外一条大河的水引到了地道口,匈奴兵顺着地道追击汉军的时候,大水顺着地道,涌入城中,霍去病又在城外设伏,结果全歼匈奴兵。 当第二次远征匈奴的时候,霍去病途经此地,将那条帮助过汉军的大河命名为黑河。


仙姑造桥

汉武帝元狩二年,强盛的匈奴盘踞河西而不足,不断向东扩张,骚扰汉家江山。汉武帝差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十万西征,自成纪长驱2000余里,直捣匈奴老巢,浑邪王大败北循,休屠王率部降汉。得胜而归的霍去病将军草粮不足,绕道东进,意欲到昭武一带接济粮草。汉军行至黑河岸边,风大浪急,不能过渡。霍去病下令安营扎寨,待风平浪静再行渡河。浑邪王得报此信,卷土重来,欲诛人困马乏的汉军于黑河北岸。千钧一发危难之际,霍去病抱着宁做黑河鬼,不当匈奴囚的必死决心,率部渡河。突然,黑河上空祥光一道,显出一位仙风道骨的女菩萨,拔下鬓边银簪扔向黑河,六月里的黑河水居然架起一座冰桥,霍去病挥师而过,浑邪王紧追不舍。匈奴人马刚到桥中,一声爆响,冰桥崩毁,匈奴军马跌入黑河,作了水中之鬼。霍去病回朝奏明汉武帝,皇上颁旨一道,封香姑为“平天仙姑”,传令“大其庙”。为香姑重修大宇,再塑金身。


霍去病的红柳鞭杆

红柳,又名柽柳。在金塔县民间有个关于红柳鞭杆的民间故事。

相传,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在焉支山大破匈奴后,即率骑穷追。眼看全胜在望,战马却断了粮草。一天傍晚,戈壁夕阳一片火红,霍去病独自一人骑着马,在思索解决粮草的办法,不想坐骑却突然奔跑起来,他连忙挥鞭打马,不慎沾满汗水的马鞭脱手飞落,霍去病勒马,下地寻找马鞭,奇怪的是马鞭已插进土地,待他蹲下细看时,发现马鞭已生根发芽了,转眼间,戈壁上出现了一大片柽柳,后来,红色的柽柳遍布古居延绿洲,人们就把柽柳叫做红柳了。


石燕高飞的传说

在焉支山一个陡峭的山崖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石燕,它体态矫健,神情自若,造型优美。据说当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讨伐匈奴时,路过这里,听了石燕的缘由,敬佩不已,个个热泪盈眶,信心百倍,一举击败了匈奴,凯旋而归。


马踏匈奴石刻的传说

在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中,一匹举蹄扬鬃的战马腹下有一个长着大胡子面目惊恐的人倒地仰卧。这尊石刻取名“马踏匈奴”,据说,取材于一则神奇的传说。

汉武帝时,匈奴侵略者不断进行骚扰,汉武帝便派他的外甥、大将军霍去病带兵抗击,临行时还赐他一匹与众不同的战马。这匹战马身高一丈,胸阔三尺,红鬃马蹄,十分威风。它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叫起来啸声震天,跑起来四蹄生风,一般人不敢接近它。这马本是天国一匹神马,玉帝专门派它下凡帮助霍去病建树功勋。

这匹马随霍去病出征之后,走南闯北东杀西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次霍去病单骑遇到两千名匈奴兵,神马立刻扬起碗口大的铁蹄,直向敌军踏去。它横冲直撞所向无敌,踏死了匈奴兵卒一大片,驮着霍去病从枪林箭雨中飞奔回来。

后来,经过三年的征战,匈奴被打败了,霍去病骑着神马凯旋。眼看离京城只有几十里了,神马却由于劳累过度,蹄子再也不能抬起,就卧倒了。霍去病见战马突然卧地,十分着急,他双手搂住马头,想把神马扶起来。这时,只见怀中的马头摇了摇,流出两行眼泪,竟开口说话了:“我本是天上的一匹战马,从天国来的时候,玉帝要我协助你征战沙场,如今匈奴已败,我也该回去了”。说罢,就又倒了下去。

霍去病很是伤心,想起多次身临险境,都是神马帮他逢凶化吉。现在它要去了,就不由得泪水长流,紧抱着马头不放。神马又说:“将军快走,皇上正等着你的佳音”。说完就断了气。

神马一死,天空忽然乱来一阵旋风,顿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吹得人睁不开眼睛。过了一会儿,风沙平静,只见大片大片的尘土沙粒在身边堆了十来丈高,一里见方的一个大土冢,把神马的尸体埋了。

后来,霍去病死后埋葬在茂陵,人们在他墓前搞石刻的时候,就按照这一传说雕成了保存到今天的“马踏匈奴”,用以纪念骠骑将军霍去病和神马的丰功伟绩。时间长了,人们却把风沙埋葬神马的“马冢”误传成了“马庄”。在咸阳北原上,有两个地方都流传着这桩神奇的故事:一个是离霍去病墓东五十多里的泾阳县东南方向的马庄村,另一个是离霍去病墓东仅十几里路的咸阳秦都正北方向的马庄镇。当地的人们都说,当初霍去病的那匹神马就埋葬在他们那儿。


马掌

今天的张掖城外有一个叫马站的地方,就流传着一个与霍去病有关的故事。霍去病痛击匈奴大战取得初步胜利后,匈奴人感到汉军精骑的厉害,就想出一招,将他们走过的地方洒上小铁蒺藜,这个三面长刺的家伙是骑兵的克星。 

汉军骑兵严重受损,无法继续追击匈奴。就在将军发愁的时候,一位黑大汉来到军中,对霍去病说他有办法制服这些铁蒺藜,但是需要一批上好的精铁。正好汉军缴获了一批匈奴的铁制兵器,就全部交给了黑大汉。黑大汉召集了一批铁匠,昼夜加班,给战马打制了一批铁鞋,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马掌”。战马穿上了这些铁鞋,果然再也不怕匈奴人的铁蒺藜了。 

匈奴人对这些铁匠恨之入骨。一天晚上,他们偷袭了铁匠居住的地方,将帮助了汉军的铁匠们全部杀害。霍去病知道后为了纪念这些铁匠,就将那个地方取名铁马站,后来人们将这里简称为马站。


渡河的方法已不可知

长期以来,人们的目光只停留在河西四郡上,对那与远征至关重要的渡河却很少有人重视。在遥远的西汉,1万名骑兵渡过黄河远征,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尽管我们不知道,霍去病和他的骑兵究竟是如何渡过黄河的,但我们能够想到其中的艰难。 传说中积石山大河家就是那次渡河的地方。大河家距离积石县县城并不远,只有25公里的路程。从县城出发,向西北方向前进,几十分钟后我们就到了。尽管公路边上是丰收过后的田野,但我们的思绪仍离不开“积石”二字。


地道战

霍去病从扁都口到了焉支山下,选择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作为营地,准备全面攻击河西走廊的匈奴。此时探马来报,说是在霍城西北百里远的大河旁,发现了一座名为柳树城的城堡。年轻的将军认为,如果占据此城,进可攻退可守,同霍城互为依靠。 谁知汉军刚刚占据城堡后,匈奴大军就攻了过来,原来这是匈奴人的一计。敌众我寡,霍去病只好据城而守。外无救兵,内无粮草,汉军处境日益艰难。 

一天晚上,霍去病做了一个梦,一位黑大汉对将军说:“草守城,马加铃,羊敲鼓,鼠打洞,人东走,龙西行。”于是霍去病指挥全军挖开一条地道,撤出了城外。将城外一条大河的水引到了地道口,匈奴兵顺着地道追击汉军的时候,大水顺着地道,涌入城中,霍去病又在城外设伏,结果全歼匈奴兵。 当第二次远征匈奴的时候,霍去病途经此地,将那条帮助过汉军的大河命名为黑河。


仙姑造桥

汉武帝元狩二年,强盛的匈奴盘踞河西而不足,不断向东扩张,骚扰汉家江山。汉武帝差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十万西征,自成纪长驱2000余里,直捣匈奴老巢,浑邪王大败北循,休屠王率部降汉。得胜而归的霍去病将军草粮不足,绕道东进,意欲到昭武一带接济粮草。汉军行至黑河岸边,风大浪急,不能过渡。霍去病下令安营扎寨,待风平浪静再行渡河。浑邪王得报此信,卷土重来,欲诛人困马乏的汉军于黑河北岸。千钧一发危难之际,霍去病抱着宁做黑河鬼,不当匈奴囚的必死决心,率部渡河。突然,黑河上空祥光一道,显出一位仙风道骨的女菩萨,拔下鬓边银簪扔向黑河,六月里的黑河水居然架起一座冰桥,霍去病挥师而过,浑邪王紧追不舍。匈奴人马刚到桥中,一声爆响,冰桥崩毁,匈奴军马跌入黑河,作了水中之鬼。霍去病回朝奏明汉武帝,皇上颁旨一道,封香姑为“平天仙姑”,传令“大其庙”。为香姑重修大宇,再塑金身。


霍去病的红柳鞭杆

红柳,又名柽柳。在金塔县民间有个关于红柳鞭杆的民间故事。

相传,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在焉支山大破匈奴后,即率骑穷追。眼看全胜在望,战马却断了粮草。一天傍晚,戈壁夕阳一片火红,霍去病独自一人骑着马,在思索解决粮草的办法,不想坐骑却突然奔跑起来,他连忙挥鞭打马,不慎沾满汗水的马鞭脱手飞落,霍去病勒马,下地寻找马鞭,奇怪的是马鞭已插进土地,待他蹲下细看时,发现马鞭已生根发芽了,转眼间,戈壁上出现了一大片柽柳,后来,红色的柽柳遍布古居延绿洲,人们就把柽柳叫做红柳了。


石燕高飞的传说

在焉支山一个陡峭的山崖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石燕,它体态矫健,神情自若,造型优美。据说当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讨伐匈奴时,路过这里,听了石燕的缘由,敬佩不已,个个热泪盈眶,信心百倍,一举击败了匈奴,凯旋而归。


马踏匈奴石刻的传说

在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中,一匹举蹄扬鬃的战马腹下有一个长着大胡子面目惊恐的人倒地仰卧。这尊石刻取名“马踏匈奴”,据说,取材于一则神奇的传说。

汉武帝时,匈奴侵略者不断进行骚扰,汉武帝便派他的外甥、大将军霍去病带兵抗击,临行时还赐他一匹与众不同的战马。这匹战马身高一丈,胸阔三尺,红鬃马蹄,十分威风。它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叫起来啸声震天,跑起来四蹄生风,一般人不敢接近它。这马本是天国一匹神马,玉帝专门派它下凡帮助霍去病建树功勋。

这匹马随霍去病出征之后,走南闯北东杀西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次霍去病单骑遇到两千名匈奴兵,神马立刻扬起碗口大的铁蹄,直向敌军踏去。它横冲直撞所向无敌,踏死了匈奴兵卒一大片,驮着霍去病从枪林箭雨中飞奔回来。

后来,经过三年的征战,匈奴被打败了,霍去病骑着神马凯旋。眼看离京城只有几十里了,神马却由于劳累过度,蹄子再也不能抬起,就卧倒了。霍去病见战马突然卧地,十分着急,他双手搂住马头,想把神马扶起来。这时,只见怀中的马头摇了摇,流出两行眼泪,竟开口说话了:“我本是天上的一匹战马,从天国来的时候,玉帝要我协助你征战沙场,如今匈奴已败,我也该回去了”。说罢,就又倒了下去。

霍去病很是伤心,想起多次身临险境,都是神马帮他逢凶化吉。现在它要去了,就不由得泪水长流,紧抱着马头不放。神马又说:“将军快走,皇上正等着你的佳音”。说完就断了气。

神马一死,天空忽然乱来一阵旋风,顿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吹得人睁不开眼睛。过了一会儿,风沙平静,只见大片大片的尘土沙粒在身边堆了十来丈高,一里见方的一个大土冢,把神马的尸体埋了。

后来,霍去病死后埋葬在茂陵,人们在他墓前搞石刻的时候,就按照这一传说雕成了保存到今天的“马踏匈奴”,用以纪念骠骑将军霍去病和神马的丰功伟绩。时间长了,人们却把风沙埋葬神马的“马冢”误传成了“马庄”。在咸阳北原上,有两个地方都流传着这桩神奇的故事:一个是离霍去病墓东五十多里的泾阳县东南方向的马庄村,另一个是离霍去病墓东仅十几里路的咸阳秦都正北方向的马庄镇。当地的人们都说,当初霍去病的那匹神马就埋葬在他们那儿。


马掌

今天的张掖城外有一个叫马站的地方,就流传着一个与霍去病有关的故事。霍去病痛击匈奴大战取得初步胜利后,匈奴人感到汉军精骑的厉害,就想出一招,将他们走过的地方洒上小铁蒺藜,这个三面长刺的家伙是骑兵的克星。 

汉军骑兵严重受损,无法继续追击匈奴。就在将军发愁的时候,一位黑大汉来到军中,对霍去病说他有办法制服这些铁蒺藜,但是需要一批上好的精铁。正好汉军缴获了一批匈奴的铁制兵器,就全部交给了黑大汉。黑大汉召集了一批铁匠,昼夜加班,给战马打制了一批铁鞋,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马掌”。战马穿上了这些铁鞋,果然再也不怕匈奴人的铁蒺藜了。 

匈奴人对这些铁匠恨之入骨。一天晚上,他们偷袭了铁匠居住的地方,将帮助了汉军的铁匠们全部杀害。霍去病知道后为了纪念这些铁匠,就将那个地方取名铁马站,后来人们将这里简称为马站。


渡河的方法已不可知

长期以来,人们的目光只停留在河西四郡上,对那与远征至关重要的渡河却很少有人重视。在遥远的西汉,1万名骑兵渡过黄河远征,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尽管我们不知道,霍去病和他的骑兵究竟是如何渡过黄河的,但我们能够想到其中的艰难。 传说中积石山大河家就是那次渡河的地方。大河家距离积石县县城并不远,只有25公里的路程。从县城出发,向西北方向前进,几十分钟后我们就到了。尽管公路边上是丰收过后的田野,但我们的思绪仍离不开“积石”二字。


地道战

霍去病从扁都口到了焉支山下,选择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作为营地,准备全面攻击河西走廊的匈奴。此时探马来报,说是在霍城西北百里远的大河旁,发现了一座名为柳树城的城堡。年轻的将军认为,如果占据此城,进可攻退可守,同霍城互为依靠。 谁知汉军刚刚占据城堡后,匈奴大军就攻了过来,原来这是匈奴人的一计。敌众我寡,霍去病只好据城而守。外无救兵,内无粮草,汉军处境日益艰难。 

一天晚上,霍去病做了一个梦,一位黑大汉对将军说:“草守城,马加铃,羊敲鼓,鼠打洞,人东走,龙西行。”于是霍去病指挥全军挖开一条地道,撤出了城外。将城外一条大河的水引到了地道口,匈奴兵顺着地道追击汉军的时候,大水顺着地道,涌入城中,霍去病又在城外设伏,结果全歼匈奴兵。 当第二次远征匈奴的时候,霍去病途经此地,将那条帮助过汉军的大河命名为黑河。


(一)

童蒙以养心为本,心正则聪明。故能正其心,虽愚必明,虽塞必聪;不能正其心,虽明必愚,虽聪必塞。正心之极,聪明天出,士而贤,贤而圣,虽资下愚,亦为善士。曰:养心有要乎?曰:有。其目在下:

头容直、勿倾听,勿侧视。口容止。勿露齿,勿喧笑。

手容恭、勿散手,勿掉臂。足容重。勿疾行,勿跷股。

貌必肃、谓见于面者勿懈惰。

容必庄、谓见于身者勿放肆。

气必纾、应对须和柔,勿急遽仓皇。

色必温、勿暴厉。

视必端、勿回顾侧视,非礼勿视。

听必谨、勿听戏言,勿听淫语,勿听歌曲。

言必慎、勿出恶声,勿出秽语,勿言怪异,勿戏,勿欺。

动必畏、举足、动手、开目、出语,俱要畏慎。

坐必正、勿倚他物,竦肩直坐,自然不倦。

立必中、勿跛倚,勿俯首,勿仰面。

行必安、勿疾行,勿蹶步,勿先长。

寝必恪、勿伏睡,勿裸体,勿晏起,勿昼卧。

规曰: 头口手足,身之物也;貌容气色,身之章也;视听言动,坐立行寝,身之用也;统会之者,心也。道之所以流行,天命之所以于穆不已也。童蒙习之持之,悠久不息焉。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也。下学上达,圣人也。故曰蒙以养正,圣功也。程子曰,聪明睿知,皆由此出。


(二)

一曰孝亲。凡人家于童子,始能行能言,晨朝即引至尊长寝所,教之问曰:“尊长兴否何如?昨日冷暖何如?”习成自然。迨入小学,教师于童子晨揖分班立定,细问定省之礼何如。有不能行,先于守礼之家倡率之。童子良知未丧,最易教导。此行仁之端也。

二曰弟长。凡人家于童子始能行能言,凡坐必教之让坐,食必教之让食,行必教之让行。晨朝见尊长,即肃揖,应对唯诺,教之详缓敬谨。自幼习之,亦如自然。迨入小学,不别贫富贵贱,坐立行俱以齿。晨揖分班立定,必问在家在道见尊长礼节何如。有不能行,敦切喻之,先于守礼之家倡率之。此由义之端也。

三曰尊师。凡人家于童子始能行能言,遇有大宾盛服至者,教之出揖,暂立左右,语之曰:“此先生也,能教人守礼,可敬也。。”由幼稚即启发其严畏之心。迨入小学,易于尊师。为师者晨日礼服,与诸生肃揖后,言动视听,容貌气色,敦切晓诲,使之勉勉循循,动由矩度。此严恭谨畏之所由起,而动容周旋中礼之基也。

四曰敬友。凡童子始能言能行,教之勿与群儿戏狎,晨朝相见,必教相向肃揖。迨入小学,必教之相叙以齿。相观为善,更相敬惮。勿相聚戏言,勿戏笑,勿戏动。善则相学,恶则相讳。勿相诽诘,勿相夸竞。古人于朋友所益不小,今人于朋友所损不小。由童稚教之,所以养存正性,遏人欲扩天理之基也。故不曰亲友而曰敬友云。

规曰,孝亲仁之始也,弟长礼之恒也,尊师义之□也,敬友智之文也。仁义礼智,心之畜也,童子习之,所以正心也。鸢鱼飞跃,活泼之妙也。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也。又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三)

一曰: 诵读。凡训童蒙,始教之口诵,次教之认字,次教之意识。口诵即教之遍数,使勉勤精熟。认字,教之先其易者,如先认一字,次认二字,先认人字,次认天字之类。意识,即教之□□所知者启之,如孝即事亲之谓、弟即事长之谓之类。行步拱揖,皆有至理。起居食息,天命流行。孔子之申申夭夭,周旋中礼,只在日用常行之间而已。初学便须告之曰,即此便是圣学工夫,使之心思意识,日长日化。勿强其所未识,优悠渐渍,虽愚可明。

二曰:字画。凡童子习字,不论工拙,须正容端坐,直笔楷书。一竖可觇人之立身,勿偏勿倚;一画可觇人之处事,勿枵勿斜;一丿如人之举手;一挑剔,如人之举足,须庄重;一点,须如乌获之置万钧,疏密毫发不可易;一绕缴,如常山蛇势,宽缓整肃而有壮气。以此习字,便是存心工夫。字画劲弱,由人手熟神会,不可勉强取效。明道云,非欲字好,即此是学。

三曰: 咏歌。凡童子十岁以上,每日寅至卯诵书,辰至巳上五刻习字,巳下五刻至午上五刻歌诗,未至酉诵书。凡歌诗,须五人一班,歌诗三章,俱歌正雅正风。第一班歌,则其余俱端坐肃听,由二班三班,歌遍即止。歌者出位拱立,听者居住拱肃。命十五以上童生二人纠不如仪者,初犯诲之,再犯罚出位拱立,三犯罚跪,四犯斥出。十岁以下,听而不歌。十八以上,朔望大合歌乃歌。朔望合歌,十八以上一班,十五以上一班,十三以上一班,十岁以上一班,歌遍即止。俗有作诗作对者,每十日以五日习之,余五日歌诗。盖歌咏所以启发志意,流动精神,养其声音,宣其湮郁,荡涤其忿戾之气,培植其中和之德。习之熟,积之久,气质潜消默化,有莫知其所以然者。

四曰: 习礼。凡人家童子始能行能言,尊者朔望谒祠堂,或谒寝室,引童子旁立,使观尊者拜揖之节,然后渐教随班后拜。又教以古人坐法。迨入小学,朔望悬孔圣像,教师帅诸生四拜。选值班二人,纠考不如仪者,罚诵书一百字。童子十岁以下,日巳刻,教之学古人坐法,使知古人收敛身心之要。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日班分二人习洒扫。凡应对须和适,唯诺须肃敬,进退须谨慎。十五以上,每月朔二日、望十六日,习冠礼、婚礼、祭礼、射礼,丧礼年终一习,以孤子为丧主,暇日讲明可也。童子于礼,由幼而习,以至于冠,步趋食息,皆囿范围。由非僻之心不能投,间而入,中和之德日益纯固,资虽下愚,亦可以寡过矣。

 规曰:诵读,所以致知也;字画、咏歌、习礼,所以游艺也。致知也者,开明心者也;游艺也者,存养心者也。童而习之,长而安之,勿助勿忘之妙也。孔子曰,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一)

童蒙以养心为本,心正则聪明。故能正其心,虽愚必明,虽塞必聪;不能正其心,虽明必愚,虽聪必塞。正心之极,聪明天出,士而贤,贤而圣,虽资下愚,亦为善士。曰:养心有要乎?曰:有。其目在下:

头容直、勿倾听,勿侧视。口容止。勿露齿,勿喧笑。

手容恭、勿散手,勿掉臂。足容重。勿疾行,勿跷股。

貌必肃、谓见于面者勿懈惰。

容必庄、谓见于身者勿放肆。

气必纾、应对须和柔,勿急遽仓皇。

色必温、勿暴厉。

视必端、勿回顾侧视,非礼勿视。

听必谨、勿听戏言,勿听淫语,勿听歌曲。

言必慎、勿出恶声,勿出秽语,勿言怪异,勿戏,勿欺。

动必畏、举足、动手、开目、出语,俱要畏慎。

坐必正、勿倚他物,竦肩直坐,自然不倦。

立必中、勿跛倚,勿俯首,勿仰面。

行必安、勿疾行,勿蹶步,勿先长。

寝必恪、勿伏睡,勿裸体,勿晏起,勿昼卧。

规曰: 头口手足,身之物也;貌容气色,身之章也;视听言动,坐立行寝,身之用也;统会之者,心也。道之所以流行,天命之所以于穆不已也。童蒙习之持之,悠久不息焉。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也。下学上达,圣人也。故曰蒙以养正,圣功也。程子曰,聪明睿知,皆由此出。


(二)

一曰孝亲。凡人家于童子,始能行能言,晨朝即引至尊长寝所,教之问曰:“尊长兴否何如?昨日冷暖何如?”习成自然。迨入小学,教师于童子晨揖分班立定,细问定省之礼何如。有不能行,先于守礼之家倡率之。童子良知未丧,最易教导。此行仁之端也。

二曰弟长。凡人家于童子始能行能言,凡坐必教之让坐,食必教之让食,行必教之让行。晨朝见尊长,即肃揖,应对唯诺,教之详缓敬谨。自幼习之,亦如自然。迨入小学,不别贫富贵贱,坐立行俱以齿。晨揖分班立定,必问在家在道见尊长礼节何如。有不能行,敦切喻之,先于守礼之家倡率之。此由义之端也。

三曰尊师。凡人家于童子始能行能言,遇有大宾盛服至者,教之出揖,暂立左右,语之曰:“此先生也,能教人守礼,可敬也。。”由幼稚即启发其严畏之心。迨入小学,易于尊师。为师者晨日礼服,与诸生肃揖后,言动视听,容貌气色,敦切晓诲,使之勉勉循循,动由矩度。此严恭谨畏之所由起,而动容周旋中礼之基也。

四曰敬友。凡童子始能言能行,教之勿与群儿戏狎,晨朝相见,必教相向肃揖。迨入小学,必教之相叙以齿。相观为善,更相敬惮。勿相聚戏言,勿戏笑,勿戏动。善则相学,恶则相讳。勿相诽诘,勿相夸竞。古人于朋友所益不小,今人于朋友所损不小。由童稚教之,所以养存正性,遏人欲扩天理之基也。故不曰亲友而曰敬友云。

规曰,孝亲仁之始也,弟长礼之恒也,尊师义之□也,敬友智之文也。仁义礼智,心之畜也,童子习之,所以正心也。鸢鱼飞跃,活泼之妙也。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也。又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三)

一曰: 诵读。凡训童蒙,始教之口诵,次教之认字,次教之意识。口诵即教之遍数,使勉勤精熟。认字,教之先其易者,如先认一字,次认二字,先认人字,次认天字之类。意识,即教之□□所知者启之,如孝即事亲之谓、弟即事长之谓之类。行步拱揖,皆有至理。起居食息,天命流行。孔子之申申夭夭,周旋中礼,只在日用常行之间而已。初学便须告之曰,即此便是圣学工夫,使之心思意识,日长日化。勿强其所未识,优悠渐渍,虽愚可明。

二曰:字画。凡童子习字,不论工拙,须正容端坐,直笔楷书。一竖可觇人之立身,勿偏勿倚;一画可觇人之处事,勿枵勿斜;一丿如人之举手;一挑剔,如人之举足,须庄重;一点,须如乌获之置万钧,疏密毫发不可易;一绕缴,如常山蛇势,宽缓整肃而有壮气。以此习字,便是存心工夫。字画劲弱,由人手熟神会,不可勉强取效。明道云,非欲字好,即此是学。

三曰: 咏歌。凡童子十岁以上,每日寅至卯诵书,辰至巳上五刻习字,巳下五刻至午上五刻歌诗,未至酉诵书。凡歌诗,须五人一班,歌诗三章,俱歌正雅正风。第一班歌,则其余俱端坐肃听,由二班三班,歌遍即止。歌者出位拱立,听者居住拱肃。命十五以上童生二人纠不如仪者,初犯诲之,再犯罚出位拱立,三犯罚跪,四犯斥出。十岁以下,听而不歌。十八以上,朔望大合歌乃歌。朔望合歌,十八以上一班,十五以上一班,十三以上一班,十岁以上一班,歌遍即止。俗有作诗作对者,每十日以五日习之,余五日歌诗。盖歌咏所以启发志意,流动精神,养其声音,宣其湮郁,荡涤其忿戾之气,培植其中和之德。习之熟,积之久,气质潜消默化,有莫知其所以然者。

四曰: 习礼。凡人家童子始能行能言,尊者朔望谒祠堂,或谒寝室,引童子旁立,使观尊者拜揖之节,然后渐教随班后拜。又教以古人坐法。迨入小学,朔望悬孔圣像,教师帅诸生四拜。选值班二人,纠考不如仪者,罚诵书一百字。童子十岁以下,日巳刻,教之学古人坐法,使知古人收敛身心之要。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日班分二人习洒扫。凡应对须和适,唯诺须肃敬,进退须谨慎。十五以上,每月朔二日、望十六日,习冠礼、婚礼、祭礼、射礼,丧礼年终一习,以孤子为丧主,暇日讲明可也。童子于礼,由幼而习,以至于冠,步趋食息,皆囿范围。由非僻之心不能投,间而入,中和之德日益纯固,资虽下愚,亦可以寡过矣。

 规曰:诵读,所以致知也;字画、咏歌、习礼,所以游艺也。致知也者,开明心者也;游艺也者,存养心者也。童而习之,长而安之,勿助勿忘之妙也。孔子曰,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0.1284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