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古人亦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与禽兽的分别,就在于对与自己血脉相连、心灵相牵的同胞,尤其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保障了族群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故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先,留下了家族繁衍生息弥足珍贵的生命足迹。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逐渐形成了把自己祖先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有祖宗、有文化、有教育、有宗法、有风习、有传承……这就是谱。
“养不教,父之过。”百年来,万千年沉淀的文化被套上一个“旧”字,“新”的灾难便层出不穷,最令人痛心也最贻害无穷的事情,无过于宗族的碎裂和谱牒的遗弃。这几十年来,由此直接引出的后果便是对于子女教育无所适从,与家 族观念割裂的所谓现代教育导致了很多成人与孩子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基本教养,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骄奢淫逸、吃喝嫖赌成为风尚的潜流,为师不进师表之责,为官的不体恤黎民,为民不尊亲上敬师长,横蛮逆行。千年熏习学教实践怎可能都是糟粕,谱书中的无限丰富的好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比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读书?如何做人?……等等等等,太多东西是在现在的学校里学不到的,无论学校的条件多么好,它缺了个人成长最需要的内容。仅仅谱书便能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奉献,为族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