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探亲
1566年初秋的一天,郭朴趁回乡探亲的机会,微服私访,独自一人来到凤凰岭 (南岗)上。正走着,忽听背后有人急声叫道:“老哥!老哥!”郭朴回头一看,只见一个中年人推着满满一小车棒槌,正使劲往坡上推。
见郭朴回过头来,他上气不接下气地求告着说:“老哥,帮帮忙,帮咱推推车吧!”郭朴快步上前,帮他推上了坡。郭朴在朝中听腻了那些唯唯诺诺的奉承话。今天,突如其来有人喊他“老哥”,觉得怪新鲜,很多年以来,没人喊他一声“大哥”了。郭朴非常高兴,对推小车的说:“好,好,好,我就认了你这个穷兄弟。”
谈话间,知道推小车的是卖棒槌的,就问他:“这些棒槌都是你自个做的么?” 卖棒槌的回答道:“是自家做哩,推到会上去卖,多谢这位老哥了。”郭朴说:“我既然认你作了兄弟,就跟亲兄弟一个样儿,有啥好谢的。这样吧,过几天到八月十五,你给我送一车棒槌来,能办到吧?”推小车的说:“别管了,大哥,到时候一准给你送去。”他万万也没想到,今天帮他推车的布衣“大哥”竟是大明王朝的阁老郭朴。
八月十五这天是郭阁老的生日,来祝贺的官员自然很多,宾客盈门,一派喜气洋洋。可是,天都晌午了,郭阁老还不让开席。客人们一个个 饥肠辘辘。家里人有些坐不住了,问郭朴咋还不开席呢?郭朴回答:“先别慌,我还有个朋友没来呢,大家再耐心等等吧。”
大家正在纳闷时,有个卖棒槌的被家人拦在门口。家人说:“今天家里有事儿,你要卖棒槌就先到别处去吧,况且,这儿也不是你卖棒槌的地方。”家人说着就撵他走。卖棒槌的说:“有位大哥让我今天送棒槌来。”家人问:“你大哥是谁?”他答不上来,只是口口声声要找“大哥”。家人也着了急:“走,走,走, 你肯定找错了门儿!”卖棒槌的认定不错,急得满头大汗, 家人进去一通报,郭朴亲自出门迎接。
走进客厅,郭朴让卖棒槌的和他并肩坐着,客人见状,都猜不透等来的是啥样的人物,这样受抬举。片刻,有个当地的大乡绅问:“他是阁老的啥亲戚?”郭阁老说:“他是我的一个穷兄弟,是卖棒槌的,今儿个是来向我祝寿的,顺便也给大家送棒槌来,送给每人一对棒槌,作为见面礼。他家里穷,日子过得很艰难,还要养活80多岁的老母。大家随意给他一点回赠,也算个心意吧。”说完,当面取出十两银子,给了卖棒槌的穷兄弟。
这么一来,前来祝贺的官员、乡绅见德高望重的郭阁老这样敬重这位穷兄弟,也都纷纷赠送银子。有三两的,也有五两的,有些没带零碎银两的就慷慨地送了随身携带的珠宝。一会儿,就有了几百两纹银,还有珠宝玉器等贵重物品。卖棒槌的心里非常感激他这位“大哥”,忙又谢了众宾客,告别郭阁老,推车出门去。临别,郭阁老对他说:“好兄弟,回去用这些银两置买些土地,好好种地以养家餬口吧。”
智救海瑞
郭阁老在安阳几乎是家喻户晓。然而,郭阁老在大明王朝究竟是怎样一位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呢?官场之上,宦海沉浮,免不了有人被政治激流断送了性命。只要是忠臣良将,郭朴从不袖手旁观。
当时有个年轻气盛的海南人叫海瑞,原是淳安县的一个知县,后来升任户部主事。谁知仕途险恶,海瑞栽了个大跟头,一头栽进了政治漩涡里;海瑞惹恼了皇上!海瑞危在旦夕!
事情发生在明嘉靖四十四年冬天。年轻气盛的海瑞誓死要给皇上提意见,而且意见提得十分尖刻,尖刻得就是平常人也难以接受。世宗皇帝看过海瑞的奏章,顿时七窍生烟,火冒三丈,将海瑞的奏章狠狠摔在地上,厉声对殿前侍卫喝道:“这哪里是提意见,分明是对朕的恶意攻击,胆大狂徒,一派胡言,快与朕拿住此人,不要放走了他!”一个名叫黄锦的太监马上告诉皇帝:“皇上,听说这个海瑞上疏时,预先就买了一口棺材,并且和妻儿老小诀别,给家里所有的闲杂人等一一发了银两,让他们各自投亲靠友去了,这个海瑞决不会逃走的。”
皇上当下传旨,将海瑞打入死牢大狱。御林军奉命去后,太监黄锦将海瑞的奏本捡起,放在御案之上,气急败坏的世宗皇帝又重读奏本,不知不觉心里有所触动,感到海瑞所说,亦有可取之处。世宗皇帝自言自语道:“这个海瑞还有点像商王朝那个叫比干的忠良,可朕并不是殷纣王啊。”
转眼间,冬去春来。明嘉靖四十五年,世宗皇帝已是花甲之年。便召郭朴近见,问郭朴对此有什么良策。郭朴见世宗皇帝身体虚弱,劝皇上保重身体,暂时不宜出宫,有些事情暂缓处理为好。世宗又道“郭爱卿,你也知道那个海瑞给朕提的意见是多么尖刻!朕不爱护自己的身体,致使病痛缠身。如果朕像前几年精力充沛地在金殿之上执掌朝政,及时处理国家大事,何至于被那海瑞尖刻地指责呢。这个海瑞真是死有余辜。”提起海瑞,皇上就气不打一处来。
郭朴奏道:“海瑞这样做,实在愚笨,他做知县时就憨厚刚直,但是,海瑞的内心也是为了陛下好,其心尚可原谅,老臣乞请陛下开恩,饶恕海瑞,他一定会为陛下的江山社稷肝脑涂地。”世宗叹道:“朕也不愿多杀这些敢于向朕提意见的谏臣了。”
郭朴退出后,太监躬身递上法司的奏折,奏称:“海瑞实为对皇上讽刺讥笑,论罪当死。”世宗略略一瞧,便将奏折搁在一边,并不加批复。如果世宗随手加上批复,海瑞性命难保。海瑞不死,多亏了郭朴。这一幕,实在令人惊心动魄。
郭朴一贯秉公办事,惟才是举,知人善任。虽然手握重权,却从不滥用,虽然深受皇上宠爱,他从不恃宠专横。所以,《明史》称郭朴“为人长者”(德高望重的人)。
一、完国课(国家规定的赋税)以报君恩。
盖(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语出《诗经》)之利,感(恩)戴(德于)君恩,食德(客观存在恩)者,维(唯,只)当纳粮输(送)课(税),酬圣(君)恩于万一。乃敢藐抗玩延以干国宪(竟敢藐视违抗玩忽拖延而干扰国家大法的人),便非守法良民。族内户口,如过秋成(秋收成熟的季节),故(意)欠粮课者,该(那)族长指名禀究。
二、敦孝弟(诚心孝顺双亲、友爱弟兄)以重人伦(从而促进家庭和社会人的和好关系)。
一家之中,父母为重,兄弟为次。多奉父母一日,便添一日之欢,多友(爱)兄弟一人,实有一人之乐。果能伦常克尽,孝友,同敦(共同庆心),未有不克昌而克昌厥后者(没有不能使其后人昌盛的)。近见不肖(不孝、不才、不正派)子弟,遗弃父母,薄待弟兄,争财霸产,构讼不休(不断招惹官司),殊堪痛憾(特别使人痛心遗憾)。今后如有不孝不友,致干清议者(导致干犯舆论遣责的),轻则会合家族重惩,重则族长指名禀官究治。倘有徇隐(徇私隐瞒),一经发觉,定将该处族长一体处议,更换不贷(不宽恕)。凡我族内老幼尊卑,各宜警心切切(在心中切实警惕)。
三、合宗族以昭雍睦(昭示和睦)。
《礼》(《礼记》)云:“父子笃(情深),弟兄睦(和睦),夫妇和,家之肥(原字右边为“巳”,字书无此字,应意为家庭振兴之意)也,一族之中,无论亲疏远近,均宜和睦,家道自然蒸蒸日上。近族内干戈(武力冲突)起于萧墙(语见《论语·季氏》,指内部),弟兄子侄,辄(动不动)行滋闹构讼,殊乘亲亲之谊(特别违背了孟子所说的亲爱亲族的意思)。嗣后族内田地银钱,大小事件,务虽请凭族长理处(处理)。如本支家族不能理息(处理平息),会同合(全)族公正家长善为理息,以笃亲爱。若有未经理讲一次,辄即(就)逞凶捏控(捏造事实指控)者,勿论是非曲直,以灭族之罪,禀究(禀报追究)本人,并连坐该支族长,以抉同之咎。
四、教子弟以保宗祧(远祖庙,指继承先代传统。)
盖,子也者,亲之枝也,童蒙(启蒙)养正,即为圣功(儿童蒙昧时期养成养成端正品性,就是圣明之举)。子弟幼时,知识未开,即宜严行教戒,总以诗书为首务,如不能耕(田)读(书),艺术亦可谋生涯,若听其放而不教,至习惯自然,长必荡检(放荡)偷(此字原左是“足”旁)闲,为非肆恶,及(到)蹈(原左为“阝”)于罪,人皆谓(认为)子弟不(成)材,而不知为父兄不早教戒,有以(异)致之也。自今以后,如二十以下,八、九岁以上之子弟,家富不读,家贫不耕,游手好闲,任意浮荡者,将该父兄凭族责惩,然后重治子弟,族长不得徇隐。或有慧聪子弟,更宜教以诗书,泽以礼乐(用礼乐润泽他);而家贫不能送读,(允)许该族长会同各(家)族,筹款给(予)资(助)。倘得功名成就,未始非(岂不是)一门之光也。
五、重嫁娶以(严)肃家风。
谚云:“男大当婚,女大必配。”所以防微杜渐也(是防止、杜绝微小错误发展的办法)。近见男女成人,不为预谋婚配,反致(反而导致)男子淫荡,女子出丑,殊堪(很可)痛恨。嗣后。凡我族内。男子二十以上,女子十五以下,均宜严行教戒,婚嫁早完。如有抗延不行嫁娶,致坏家风者,除将该男女处治外,并将该父母兄长与该族长亦并生处不贷。若已经定婚,贫不能嫁娶者,合(全)族共为筹款完成。
六、严家训以除奸宄(音鬼,坏人)。
盖族大丁(人口)繁(多),良莠(音有,狗尾草,比喻指不好的人)不一。然,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都无根据。)未必生即为非。缘(因)为父兄家教不严,以致流为匪类。嗣后,族内人等,胆敢无端肆恶(无故肆意作恶),欺陵善良,结党奸盗,恃强骇(恐吓)诈者,除将该本人重处外,并将该族长从重议罚更报;若子弟循分(守本分),无端被人欺凌者,合族筹款御侮,以笃宗亲之谊。
七、重祭葬以隆孝养。
先圣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盖(因为)祭葬原为子孙大事。嗣后,凡我族内,春秋祭典、丧葬等事务,各诚信严悫(忠实),尽礼尽哀,以昭敬慎,方不失报本追远(报答亲恩,追念远祖)之意。如有故行菲薄,违礼自肆,许该族长同众议罚。倘家实赤贫,死于沟壑、道途,别无他故者,查问是谁亲支,该族长筹款掩埋,以敷一本(以此显示同根本——同宗)之爱。
八、重焚献(祭祀)以妥先灵。
盖建祠之意,原以妥侑(助兴)先灵为首务。今宗祠略备,祀典阙如,其何以告祖宗而对亲友?自今以后,除筹款置买祭田外,遇有娶妻纳妾、乏子承祧者,其人必族中前生今世有干清议,天故律以斩绝宗祀之条(所以天才会以断绝后代的条文制裁他)。如有抱子承嗣(抱弟兄之子作为承继后人)者,除不许共姓乱宗外,即于本支分别亲疏,应继受继,亦当会同族长,酌将抱子之人,量其家资多寡,十分抽一入祠,以作焚献,不惟(唯,只)抱子家得以螟蛉过继孩子)式楮教以善道),绳武(继承祖先步伐)发祥(发现祯祥,创立业绩),(以上四词均出《诗经》),亦且俎豆(盛放祭品的器物)荐(献祭于)之皇祖灵彝,式诸子孙。其眷顾,当有存殁并受者,若事见于未建祠之先,不如入此议也。至于某支某人,添有男丁,系某字派,即于本年春秋二祭之日,添于谱内,分别上中下三等,上户添丁一人出喜钱四百文,中户添丁,出钱二百文,下户添丁,出钱一百文。其钱交各支族长收放,生息(利息)注簿核算,以为增修谱牒,置买祭田之需。如添丁有无,仍责成各支族长查问经收,倘有隐漏,将该族长议罚。
九、重宗派以联恩义。
我族谱牒,遭“献”(对张献忠的蔑称)贼兵燹(音显,火),二百余年未经修理,以致支繁派衍,任意改取名号,凌乱重复,不知忌避,鲜(少有)不贻笑于世家(世代显贵的家族)。今特撰合族定派四十字,以“联恩绳祖武,祚定自辉腾,久远昭彝训,明良永载赓,全本光才志,和通德进增,顺受多亨达,知止必善成”为派,刊入谱内,昭示子孙,以归书一,勿许违拗,其即从镳弟兄辈改名入谱,注明原名某某,派名某某,以便书写应用。倘有不遵,凭族议罚。
十、赏有能以励族姓。
窃以朝廷具有褒扬之典,门内岂无鼓励之条。我族子弟,其怠惰自安者,固不乏人,而好学深思、奋志青云者,亦复不少。嗣后,预定族中入泮(因学宫前有泮水,故称考入县学叫入泮)者,嗣内给钱十钏;折桂者,嗣内给钱二十钏;捷南宫(古称尚书省礼部为南宫。此指礼部考试告捷)者,给钱肆十钏;勿论家计贫富,所习文武,均无短缺,以示鼓励。又有忠原子子弟,循分自守,无端被人欺侮而力不能抗拒者,该支族长亦宜会筹捍御,以笃亲爱。至若合族老幼,自不爱惜,甘于寡廉鲜耻,委身隶卒,乐意娼优(做妓女、优令戏子),有实可桉(查)者,生必于谱内黜削其名,死必于祠内毁弃其主(指神主牌),无贻(不要遗留)羞(辱)于祖宗,凡我族内,各宜惕惕。
十一、禁嫖赌以成子弟(使子弟成好人)。
盖嫖赌为败家之渐(浸染物)。旷观(放眼观察)近日大家(族)倾覆,未有不由嫖赌所致。矧(音省,况且)引子弟一人嫖赌,大则殒命亡身,小则倾家破产。嗣后,合族务须父勉其子,兄戒其弟,勿论远近亲疏,均宜互相严禁,以昭义方(作人正道)之训。倘有自相残害,设局套诱,陷溺子弟者,一经查出,该父兄投鸣(投诉),请求合族理处,除将该子弟严治外,并跟(踪)(追)问设局同赌及引诱陷害诸人,将银钱追回入公,加倍处罚。
十二、奖节操以端阃教(使妇女教育端正,阃,妇女居室叫闺阃)。
从来女子之道,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听从)四德(妇女的品德,言语、容貌、操持家务的功力,简称德言容功)而外,别无奇能。若舍从父从夫从子之义,德言容工之理,便是夜叉(传说中凶狠的女妖怪叫母夜叉)之属矣。孟子云:“以顺为正”。《葩(诗)经》云:“无非无仪,毋父母遗罹。”(语见《小雅·斯干》,程俊英译:“慎勿多言要柔顺,别给父母添麻烦。”罹,灾祸。)此固(本是)理之当然者也。设不幸而处家庭之变,由当贞静守,清操自励焉。我族妇女,有父有夫有子者,当从父若(及)夫若子者;至若青年丧夫,家富子幼,(诗经〈〈柏舟〉〉矢志(写妇女誓不改嫁),奉事舅姑(丈夫的父母)至老不衰者,祠内给钱二十两,请旌建坊(请求圣旨旌表,建立贞节牌坊)。又有入门夫故(亡故),家贫无子,甘心奉亲,抱子承嗣,始终不二者,祠内给银三十两,请旌建坊。更有割鼻截耳,严不敢死,卒(终)全节烈者,祠内给银四十两,请旌建坊,以励有德而端家教也。至若不孝父母,不敬丈夫,不睦妯娌,不恤子息,不守四德三从,干犯七出(古代弃妻的七种借口。指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嫉、恶疾)之妇,轻则重惩父母夫子,重则会筹其出,其该支族长勿得徇庇,自干议处。凡我族之冢(嫡长子妻)妇人妇、已嫁未嫁之诸姑伯姊妹,各宜聪听(听清楚),勿自(疏)忽忽。 以上数条,各宜凛(严)遵。倘有违逆,祖宗鉴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