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辈字派

《曾氏家训》


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男儿当以懦弱无能为耻。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韧。 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尘要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惠要容得。 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过俭则吝,过让则卑。太过客套,被人看扁。 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相人识人,奥妙甚多,复杂得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关键在于相者识者的阅历。歌诀如下:邪正看眼鼻, 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 作文与做官司并不是回事,作文以见深识闳为佳,立论即便尖刻,偏颇点亦无妨,因为不至于伤害到某个人,也不去指望它立即了收到实效,只要自圆其说,便是理论。运笔为斤,自成大匠。做官则不同,世事纷繁,人心不一,官场复杂,尤为精妙,识见固然要闳深,行事更需委婉,曲曲折折,迂回而进。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迈出不可逞才使气只求一时痛快。历史上有文坛泰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 世上之人,其聪明才力相差都不太远,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于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别生异人。 自三代以后,论强弱不论仁暴,论形势不论德泽,譬如诸葛亮辅蜀,尽忠尽力民心拥护,而卒不能复已绝之炎刘。金哀宗在汴,求治颇切,而终不能抗方张之强鞑,人所见不能甚远,既未可以一言而决其必冒,亦不得一事而许其不覆。 小事以速办见长,大事由以草率而致误,此皆取巧手腕。



曾国藩遗嘱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曾氏家训》 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男儿当以懦弱无能为耻。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韧。 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尘要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惠要容得。 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过俭则吝,过让则卑。太过客套,被人看扁。 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相人识人,奥妙甚多,复杂得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关键在于相者识者的阅历。歌诀如下:邪正看眼鼻, 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 作文与做官司并不是回事,作文以见深识闳为佳,立论即便尖刻,偏颇点亦无妨,因为不至于伤害到某个人,也不去指望它立即了收到实效,只要自圆其说,便是理论。运笔为斤,自成大匠。做官则不同,世事纷繁,人心不一,官场复杂,尤为精妙,识见固然要闳深,行事更需委婉,曲曲折折,迂回而进。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迈出不可逞才使气只求一时痛快。历史上有文坛泰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 世上之人,其聪明才力相差都不太远,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于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别生异人。 自三代以后,论强弱不论仁暴,论形势不论德泽,譬如诸葛亮辅蜀,尽忠尽力民心拥护,而卒不能复已绝之炎刘。金哀宗在汴,求治颇切,而终不能抗方张之强鞑,人所见不能甚远,既未可以一言而决其必冒,亦不得一事而许其不覆。 小事以速办见长,大事由以草率而致误,此皆取巧手腕。

八字: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博学 审问 慎思 笃行


5133249171.jpg

古缯国遗址


简介

古缯国,始封夏代,悠久历史,迄今四千余年!其地望乃夏商豫州之域,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

《禹贡》记豫州之域本夏禹之国,《世本》载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辞海》释缯国在今方城之境。考其国都遗址,即方城县城南八里桥畔。

历史文献表明,从夏周到战国初期,方城境内一直存在着缯国。《世本》谓:“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史载少康有九子,曲烈实为其次子。这说明夏代即有缯国。
  依据文献记载,缯国国都必在方城境内。《国语·郑语》韦昭注谓:“缯,申之与国也。”说明西周时期缯国与申国比邻。《左传·哀公四年》曰:“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杜预注谓:“负函、缯关皆楚地。”据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和高士奇《春秋地理考实》记载,缯国、缯关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

 据文物考古发现,夏代曲烈封地缯国当在方城八里桥一带。《国语·周语·郑人伐滑》中“杞、缯则大姒”,证明今方城县一带依然存在着的缯国是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依据《辞源》,“缯”乃丝织品的总称。方城境内多处出土了新石器至夏代文物遗址,特别是八里桥夏代文化遗址,出土有大量石斧、石钺、石玦、陶尊、灰陶等夏代文物,其文化特征与二里头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钺是权力的象征,其最早的主人应为曲烈。 

据此可知,方城县境内的缯国,则是夏代始封的侯爵缯国,方城八里桥夏代遗址正是缯侯曲烈侯国国都所在地,也是曾氏起源地。


考证

《禹贡》记豫州之域本夏禹之国,《世本》载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

《辞海》释缯国在今方城之境。

考其国都遗址,即南阳市方城县城南八里桥畔。其地夏商文化层遍布,所出土象征王权之石钺、陶爵、陶鼎等夏代文物,文化特征与二里头夏代文化相同,其南襟湘汉,北引河洛,东挟江淮,西胁武关,诚中原之战略要地。正当之夏路,夏人所辟之路也。东北天然隘口,其名缯关,缯国之关口也。其北山天书岩画,考为夏人所作。邦畿之内,名为缯丘,正缯人之所居也。

缯国乃丝绸之古国也。西周之时,缯国强盛。丝绸王国,遐迩闻名。曾申国联合犬戎,杀幽王于骊山,拥平王于洛邑,奠定东周四百年之基业。春秋之时,楚文王过邓伐申,缯为附庸。楚于北部筑长城以戍守,因山水以筑长城,设缯关以自固,强可出以争霸中原,弱可入以养精蓄锐。方城之名,于此得矣。楚凭此地利,以务农桑,养蚕织锦,霸业昌盛。直至战国,楚封阳城公之时,缯侯方挟祖传礼器向东南迁徙,建都西阳。曾侯乙随葬编钟铜器,足见盛况。此后缯之故地遂为楚有。蓝田大战,顾此失彼,三国合力,方城失守。始皇奋旌,置县阳城。至汉张骞凿空西域,辟丝绸之路,方城遂为丝绸之路之源头之一,乃源于缯国也。其后曾氏,播迁东南,龙脉赓续,光被遐荒。 

20世纪90年代初,据考古发掘和专家论证,方城县八里桥夏代遗址被认为是曲烈时期古缯国的所在地,通过大量出土文物的考证,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了曲烈封地古缯国在南阳市方城县,从此解开了古缯国神秘的面纱。

2006年6月,方城八里桥夏代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4月,河南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中心认定方城为“中华曾姓祖根地”。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八里桥夏代遗址(古缯国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氏后裔的杰出代表、世界曾氏宗亲联合总会会长曾宪梓博士听到这一消息激动万分,题写了“中华曾姓祖根地”、“古缯国遗址”等题词。2012年12月12日,投资10个亿的古缯国文化苑正式启动。经过两年的建设,古缯国博物馆于2014年11月底正式落成。


0.0924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