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是缅怀逝去的风景,是承载怀念的重量,是铭记风雨的历程。
老树下,凉风吹过。我听着外公叙述过往的故事。外公的脸庞,有着深深的皱纹,这是岁 月在外公脸上留下的痕迹。深邃的眼神仿佛看见从前的过往一样。
外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说起。小的时候生活很困难,吃的是番薯,野菜,买米需要粮票, 买布需要布票,还有肉票,而且吃肉只有逢年过节才有。幸好当时河水清澈,河里有鱼虾, 外公就跟小伙伴一起抓捕,拿些去卖,贴补家用,剩下与家人共享。 外公身上穿的衣服是补 了又补,补丁很多,鞋子也都是补丁。家里住的像大杂居一样,很多认识的人居住在一起, 乱哄哄的,很热闹。讲到这里外公脸上带着笑意。
外公有能力干活时, 是在公社大队那里跟着那些大人一起, 每天早早起来跟一大群人在田 里工作,晚上回家帮忙,照顾弟弟妹妹。待到可以读书时,外公的父亲因劳累过度,身体承 受不了病痛,家里又拿不出多余的钱看病,以前看病很困难的,药物又不好。幸好还有地方 的偏方, 外公就上山采药, 熬成汤药让父亲喝。 山上太多相似的药物, 年少的外公无法分辨, 很多时候跑遍整座山找相似的, 回到家里再问老人。 有些山药还要到更远的山上去采摘, 外 公也不怕辛苦为父亲找来。 不断的尝试和学习, 外公从老辈们学到很多, 还自学家传看眼的 医术,到现在,很多眼睛在医院治不好的人找到我外公医治都有很大的疗效。
从那时起, 外公就一个人抗下家里的家务活, 还要照顾父亲以及弟弟妹妹, 上学的学费还 是外公自己砍树赚来的。一边读书,一边顾家,他的担子很重,外公也从未抱怨过什么。印 象深刻的是,外公为了省下纸笔,总是把以前的作业擦干净, 再写多一次, 笔也是到了最后 也舍不得扔掉。 有些同学浪费的纸张和铅笔, 外公也偷偷的留下濡须刘氏宗祠[1]和中国刘氏一样分支较多,让人很难理清。由于父亲的家庭观念很强,让我们对家族传延历史充满了好奇,虽然我们这支刘氏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安徽省无为县枣郭树迁到了江西省彭泽县棉船镇光明村,从一家、两家到几十、几百家,但是对刘氏无为的发源地充满了敬畏之心丝毫未减。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同样充满了对无为刘氏好奇的人不仅仅是身边的人,还有不认识的陌生的远方网友和千里之外的宗亲。发源地也可上推到徽州休邑(今安徽省休宁县)及山西。
濡须刘氏 光裕堂 刘先银 题匾
中国的刘氏名人辈出,其实每个家族、每支血脉,只要锲而不舍的上延必然有其辉煌与传承。关键你是否有所领悟,与汉、唐、宋、元相比,自明清开始,有点失落的是本支刘氏,不仅是外人不予知晓,就连很多族人也是不甚了解,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水因其源,木因其本,希关心本族人士或族内贤达人士一同研究、探讨,即使有文化或族源的偶尔断层,只要本族人士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定不能阻我濡须刘氏(光裕堂)之发展。
南宋末年吾始祖刘文(字千一)由安徽休宁率族迁至濡须芝山。家世显赫,人丁兴旺。至明朝更为鼎盛,嘉靖年间都堂刘仑创建了吾族光裕堂,建祠于芝南一字城。后其侄刘汝佳主修光裕堂刘氏宗谱,续辈: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先、名、永、锡、裕、后、德、同、居。以此对族人寄予厚望。扭转乾坤,沧桑巨变,至今已有89年变迁,吾辈喜逢太平盛世历史文化得以弘扬,族人威望图腾,后嗣更须激励奋进,凝聚报国光宗宏愿,续谱建祠夙愿如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