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的轶事

   

   

  周地主家的狗轧死了,地主崽子和狗腿子家丁非要老农夫妇赔

  偿,扬言非

  9000

  块钱不放人。“兄弟,得饶人处且饶人,能赔

  你个本钱,

  300

  块、

  200

  块的就行了。”曾祖父好说道。“什么

  得饶人处且饶人,说得轻巧,我家的狗被他轧了,没个万儿八千

  的,

  没门!

  ”地主崽子嚷道。

  “是呀,

  把东西毁了就得赔,

  况且,

  这是老爷家的狗呢!

  ”狗腿子附和着。

  “难道你家的狗是金子做

  的,张口万儿八千,闭口万儿八千的,再说了,这个地方确实难

  走,一不经意就出事。”曾祖父辩解到。“是呀,是呀!”曾祖

  父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

  “老石,

  要是你推着这车就好了”同来

  的老田说道。

  地主崽子忍不住打量起我曾祖父来,

  “要是你能把

  你的车倒拔三步,

  非但我家的狗不让他赔了,

  我另给你

  300

  块钱,

  若办不到,照赔不误”,地主崽子对着我曾祖父嚷道。“此话当

  真?”“当真,谁反悔谁是狗娘养的!”“无凭无据,谁能做

  证?”有好事者大声喊道。

  “对,

  立个字据!

  ”狗腿子叫道。

  “来、

  来、来,这里有笔和纸!”人群中闪出一药房先生,只一会儿字

  据就写好了。“兹有„„,无故把狗轧死,局外人石某若能把推

  车倒拔三步,张某非但不让赔狗钱,另送

  300

  块给石某,空口无

  凭,

  立此为证。

  中华民国贰拾贰年拾壹月捌日”。

  双方按下手印。

  大家伙都替我曾祖父捏把汗,

  曾祖父慢慢把车拾起,

  往下走了四

  五步,

  停了下来。

  “开始!

  ”药房先生发出号令。

  “一步„两步„

  三步„„”,曾祖父一连倒拔了六步,吓的地主崽子目瞪口呆,

  乖乖拿出

  300

  块钱,灰溜溜地走了,人群发出一阵喝彩声。“老

   

   

  少爷们,干什么事情都讲个情分面子,得饶人处且饶人,这

  300

  块钱,

  我分文不取,

  在场的有个份,

  中人

  20

  块,

  其余每人

  10

  块。

  ”

  人群又爆发出更高的喝彩声。发完钱后,还剩

  50

  块,曾祖父全

  部交给了泪眼涟涟的老农夫妇。

   

    

  虎口脱险

   

      20

  世纪

  30

  年代的旧中国,贫穷的乡亲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饥荒威胁着善良的乡邻,强盗、土匪乘势而

  起。村民为了养家糊口就结伙到百里外的潍坊给地主扛活(做

  工)

  ,

  到潍坊需经一段茂密松林覆盖的崎岖山路,

  那里狼群出没,

  土匪更是常客,

  步行于阴森恐怖的连绵松林中,

  四五个人都感到

  害怕。一般来说,抗活后的两三个月才能去领回工钱。这年又到

  了领工钱的日子,同往常一样,曾祖父约了一个伙伴,换上破衣

  裳去领工钱,我不知道曾祖父经过多少次讨价还价,据理力争,

  才讨回工钱,安全的把钱带回家却还是个大难题。为掩人耳目,

  曾祖父买了一个砂壶(一种陶制的烧水器具),一大串红辣椒。

  把辣椒覆盖在银元上。落日的余辉里,那阴森的小路更加恐怖,

  两人小心翼翼的往前赶,

  一切都那么寂静,

  似乎有什么事情要发

  生。突然,前面晃动出一个人影,接着第二个„总共出来九个,

  有的拿者石块,

  有的拎着砍刀,

  有的提着棍棒,

  为首者一身酒气、

  满脸横肉,完了,遇上劫匪,真想扔下砂壶逃命

  ,

  不行

  ,

  扔了钱逃

  走就没法跟村民交代

  ,

  说什么也不能扔

  ,

  硬着头皮走上去„„

   

   

  周地主家的狗轧死了,地主崽子和狗腿子家丁非要老农夫妇赔

  偿,扬言非

  9000

  块钱不放人。“兄弟,得饶人处且饶人,能赔

  你个本钱,

  300

  块、

  200

  块的就行了。”曾祖父好说道。“什么

  得饶人处且饶人,说得轻巧,我家的狗被他轧了,没个万儿八千

  的,

  没门!

  ”地主崽子嚷道。

  “是呀,

  把东西毁了就得赔,

  况且,

  这是老爷家的狗呢!

  ”狗腿子附和着。

  “难道你家的狗是金子做

  的,张口万儿八千,闭口万儿八千的,再说了,这个地方确实难

  走,一不经意就出事。”曾祖父辩解到。“是呀,是呀!”曾祖

  父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

  “老石,

  要是你推着这车就好了”同来

  的老田说道。

  地主崽子忍不住打量起我曾祖父来,

  “要是你能把

  你的车倒拔三步,

  非但我家的狗不让他赔了,

  我另给你

  300

  块钱,

  若办不到,照赔不误”,地主崽子对着我曾祖父嚷道。“此话当

  真?”“当真,谁反悔谁是狗娘养的!”“无凭无据,谁能做

  证?”有好事者大声喊道。

  “对,

  立个字据!

  ”狗腿子叫道。

  “来、

  来、来,这里有笔和纸!”人群中闪出一药房先生,只一会儿字

  据就写好了。“兹有„„,无故把狗轧死,局外人石某若能把推

  车倒拔三步,张某非但不让赔狗钱,另送

  300

  块给石某,空口无

  凭,

  立此为证。

  中华民国贰拾贰年拾壹月捌日”。

  双方按下手印。

  大家伙都替我曾祖父捏把汗,

  曾祖父慢慢把车拾起,

  往下走了四

  五步,

  停了下来。

  “开始!

  ”药房先生发出号令。

  “一步„两步„

  三步„„”,曾祖父一连倒拔了六步,吓的地主崽子目瞪口呆,

  乖乖拿出

  300

  块钱,灰溜溜地走了,人群发出一阵喝彩声。“老

   

   

  少爷们,干什么事情都讲个情分面子,得饶人处且饶人,这

  300

  块钱,

  我分文不取,

  在场的有个份,

  中人

  20

  块,

  其余每人

  10

  块。

  ”

  人群又爆发出更高的喝彩声。发完钱后,还剩

  50

  块,曾祖父全

  部交给了泪眼涟涟的老农夫妇。

   

    

  虎口脱险

   

      20

  世纪

  30

  年代的旧中国,贫穷的乡亲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饥荒威胁着善良的乡邻,强盗、土匪乘势而

  起。村民为了养家糊口就结伙到百里外的潍坊给地主扛活(做

  工)

  ,

  到潍坊需经一段茂密松林覆盖的崎岖山路,

  那里狼群出没,

  土匪更是常客,

  步行于阴森恐怖的连绵松林中,

  四五个人都感到

  害怕。一般来说,抗活后的两三个月才能去领回工钱。这年又到

  了领工钱的日子,同往常一样,曾祖父约了一个伙伴,换上破衣

  裳去领工钱,我不知道曾祖父经过多少次讨价还价,据理力争,

  才讨回工钱,安全的把钱带回家却还是个大难题。为掩人耳目,

  曾祖父买了一个砂壶(一种陶制的烧水器具),一大串红辣椒。

  把辣椒覆盖在银元上。落日的余辉里,那阴森的小路更加恐怖,

  两人小心翼翼的往前赶,

  一切都那么寂静,

  似乎有什么事情要发

  生。突然,前面晃动出一个人影,接着第二个„总共出来九个,

  有的拿者石块,

  有的拎着砍刀,

  有的提着棍棒,

  为首者一身酒气、

  满脸横肉,完了,遇上劫匪,真想扔下砂壶逃命

  ,

  不行

  ,

  扔了钱逃

  走就没法跟村民交代

  ,

  说什么也不能扔

  ,

  硬着头皮走上去„„

    一八七六年,曾祖父出生在浙东小镇一个很贫穷的家庭。十一岁,父亲送他去一户做纸的人家那里做学徒。这种纸,是过去和在石灰里,捣烂后粉刷墙壁用的,现在已很少能见到了。那户人家,让曾祖父住的地方是牛圈顶,牛圈上弄个架子,铺张草席,离屋顶只有一点的距离,睡的时候和起身的时候,是要侧身进去,连坐直也做不到。睡觉时里面的臭味,可想而知,一个十一岁的少年,离开家,和牛一起度过了无数个漫长的黑夜……
       曾祖父稍大一些,又学了弹棉花这门手艺。地里的棉花采摘下来后,经过暴晒,再把它们加工成棉絮,再制做成棉胎,加上被罩,就是一条完整的被子。这种手艺,现在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了。因为家里穷,所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曾祖父是天天起早摸黑。一年之中,也就是正月初一的上午休息半天。而所谓休息,也就是整理弹棉花的工具。曾祖父家附近,住着一个老太太,据说她女婿是解放前附近有名的大土豪。这老太太每天很早很早就听到曾祖父弹棉花的声音,觉得影响了她的睡眠,因而,常骂骂咧咧。曾祖父知道自己影响了别人睡眠,马上有所改变——仍然是那么早起来,但干那些不发出声音的活,等天亮了,才开始弹棉花。
        曾祖父就这样,在农忙时做农活,平时就没日没夜的弹棉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慢慢有了改变,从贫寒逐渐到了温饱。继而,他想到做棉花方面的生意。因为本地会弹棉花的人多,所以他把加工过的棉胎拿到外地去卖。有一次,曾祖父在东阳县一个小山村卖棉胎,一担棉胎全部在这个村卖光。回家路上,先是下起了细细的小雨,过后又渐渐飘起了雪花。曾祖父只顾往前,走到一个小山湾时,突然出来一人,手持大钢刀,拦住去路,并命令道:“把所有的银元都拿出来!”曾祖父碰到这突如其来的事,心想,自己长得高大,和强盗拼?对方手里有大钢刀,并且那架势是随时准备砍过来的样子;把银元给他吧,又怎么能行,这钱是要养家度日的啊。对峙了片刻,强盗夺去了他所有的钱。此时天色不早,曾祖父身无分文,而晚上还要投宿吃饭,曾祖父连忙喊:“先生,先生,开开恩,我回家去,路上要住宿要吃饭,还我一块银元吧!”这样重复地喊,这强盗终于在山上抛下一块银元,却不巧抛在了烂田里,曾祖父摸来摸去就是摸不着。这时强盗从山上下来帮他找,终于摸到了。也在这时,曾祖父完全看清了强盗的面目。他心里想,我只在这个小山村里卖棉胎,只有这个村的人,才知道我身上有银元。这血汗钱被抢了怎么心甘呢,还要靠这钱养家糊口,做下一次生意的垫本呢。曾祖父为人一向胆大,坚强,他回到那个小山村,找到当地的保长,向他诉说被抢的经过,和家里还在等这钱维持生活的情况。但和保长又不能明说,这强盗就是你村里的人,这样说了,保长脸上也不光彩。只有说,我这担棉花,只在你这村里卖,别处也没去,还望保长能帮忙……一个村里,有无歹人,保长心里也是非常清楚的,他想了想,就叫人把村里大概年龄的人都集中到一处,叫曾祖父去认人——曾祖父认出了那强盗,但又不好直接指认,但保长已经是心里有数了,使给他一个眼色,曾祖父这才说,是他。随即,保长叫那人交出银元,这样,这钱又失而复得。
        曾祖父看着那保长的态度,好象是要处置那强盗。他想,如果那强盗不扔那块银元下来,不帮他摸那块银元,那么,自己也不知道具体是谁,也就无法去找保长帮忙解决此事了。不知道保长是怎么处置他的呢?那强盗其实也不是什么恶人,想必也是那个年代所逼,只不过,曾祖父用异于常人的勤劳,和聪明的脑袋来面对生活,而他,采取的是另外一种方式。

        曾祖父就这样,用勤劳和聪明来面对生活,渐渐地生活有了好转。过了几年,居然能买一点田地。正因为能在“勤”“俭”下功夫,人又聪明能干,所以积蓄渐多,田地也逐年增多。因为他的能干,且肯帮人,那些要卖田的,买田的,很多人都来找他帮忙,做田地买卖的经纪人。有一次,人家请来一位有文化的先生,代笔写文书契约,可这位先生拿着笔,却不知如何开头,对格式一点也不了解,曾祖父就对他说,开头应如何写,接下来如何如何,结尾又应是怎样。那位先生说,那请你先打张草稿吧,曾祖父说我只读过七天书,只知道怎么写,但不识字啊,那位先生听了十分惊讶,一个不识字的人居然能知道文书契约的完整格式。
        曾祖父注重买田地,说这是“活宝”,能够年年有出息,不大注意买房屋、家俱。(土改和评定成份时,我们家很是吃了一些亏,因为一切都是照着田产的多少来评定的,而那些有了钱买房或储藏金银珠宝但没有多少田产的,却保留了他们所有的私产并不受什么冲击,子女后代也未受什么影响。)
        因为家里有了几十亩田,名声也传出去了,用当时的话来说,也是一户家底殷实的好人家了。一天晚上,曾祖父正在院子里吃晚饭,那时的晚饭真的已是很晚了,可为了省钱,没有点灯——曾祖父的节约由此可见一斑,当时他已是远近有名的富农了。在暗夜中,突然闯进来二个穿蓑衣的强盗,把曾祖父架了就走,大门外,有很多强盗在那里等着呢,一起把他带走了。第二天,就有“半件头”(与强盗相通,但他又不是名义上的强盗)来我们家,要我们在几天内拿出多少银元去赎,——他们的条件相当苛刻,因为知道我们家有多少产业,他们要的数字是我们产业的半数以上。但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不交出,他们就要撕票。这时全家都非常惊恐。然而几天后,曾祖父让人捎来口信,说已逃出强盗窝了。
        后来据曾祖父自己说,强盗把他带到一个叫白柴爿的山里,当时是著名的强盗窝,强盗把他关在一户山民家里,胆大心细的曾祖父趁着他们防备松懈之时,弄断了窗栅栏,逃了出来。但人虽然出来了,知道强盗不会就此罢休,不能回家。因此,联系了他的兄长,两人在嵊州与诸暨(西施故里)交界的地方住了一段时候,等那些强盗势力渐弱的时候才回家。(因为白柴爿那里强盗太多,政府也在采取手段,派兵追捕,或劝诫他们投诚。)嵊州与诸暨交界处,也称“十弯十弄”,有十里路是上坡路,十里路是下坡路,过往农民、行人十分辛苦。曾祖父就和他的兄长回到家后,感念路过十弯十弄的乡民之辛苦,不久后准备了资金和物质,在这山顶上,盖起了一个规模不小的路廊(解放后,还有当地的人因为修路廊的事到过我家)

       曾祖父有一次在一个毛竹园里干活,突然下起大雨,看着众多正在劳作的农人和过往行人,无处避雨。——那里是镇上到其他几个村的一个重要通道。曾祖父于是带头,在那个地方造起了一个叫“万安亭”的路廊(直到现在,这个路廊还完好无损,为附近农人和过往行人遮风挡雨和休息所用)。曾祖父还经常出资请人去万安亭烧茶水,以供农人和过往行人喝,特别是在农忙之际。并挂些草鞋,以提供给那些在半路上穿坏了草鞋的行人。
       在镇上通往另一个村的道上,曾祖父又出资盖了一个小小的路廊,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我父亲小时候是见过的。据我祖父所述,曾祖父还在其他地方也盖过路廊,修路等。总之,在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比一般人多一些的财富时,这个从赤贫中走出来的人,一直保持着古道热肠。
     曾祖父死于一九四二年的瘟疫——自从《南方周末》上看到王选的事迹后,我总怀疑,当年的瘟疫,其实就是日本人在中国义乌发动的细菌战。因为我们家乡离义乌实在太近了。
     当时,院子里一个邻居从镇上别处传染得病,八月初九那天去世。我的祖母是个很善良的女子,她去他们家帮忙料理后事,就此传染上了,于八月十二过世,曾祖父于次日,八月十三日过世。

0.1971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