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耀亢
丁耀亢(1599年—1669年), 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后又称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明末清初小说家。
丁耀亢自少年时代聪颖过人,颇有智谋。但他在科场屡试不第,后得进充任教习,郁郁不得志。
明末清初,国事腐败,弊政多端,阶段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清入关前后的战火燃及山东,丁耀亢饱尝了战乱之苦。
丁耀亢一生著述宏富,诗文踔厉风发,情感激越,连写景的诗作也露出倾泻愤懑的风格,不难看到对清朝专制政治的愤恨。
丁耀亢“雄心傲骨气铮”,又勤恳地笔耕不辍,在那个时代难免会招惹祸端,清初文字狱盛行,他难逃厄运。《续金瓶梅》一出,他便被逮捕,关押120天,经友人营救获释。就在他死后,清廷有多次查禁此书。丁耀亢勇于鞭挞封建统治的黑暗,关注社会生活,同情农民疾苦,在作品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这样一位坚守正直知识分子气节的文人是值得尊敬和怀念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丁观鹏
丁观鹏(?—1771年后),清代画家,艺术活动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北京人。胡敬《国朝院画录》谓:“观鹏克传家学。”工道释、人物、山水,亦能作肖像,尤擅仙佛、神像,以宋人为法,不尚奇诡,画风工整细致,受到欧洲绘画的影响,学明代的丁云鹏笔法,有出蓝之誉。雍正四年(1726年)进入宫廷为画院处行走,是雍正、乾隆朝画院高手,与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齐名。造诣深湛,得乾隆帝赏识,曾为《圣制诗》初集、二集、三集之多幅画卷题诗。在宫廷画院五十年左右,作品近二百件。
传世作品有完成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法界源流图》卷,纵33厘米,横1635厘米,该卷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描金设色,精细绚丽,为中国佛教艺术瑰宝、世界佛教艺术明珠,现藏吉林省博物馆;乾隆十三年(1748年)作《乞巧图》卷藏上海博物馆;二十六年(1761年)作《无量寿佛图》轴、《宝相观音图》轴藏故宫博物院;三十五年(1770年)八月作《说法图》轴藏西柏林民俗博物馆。弟丁观鹤,亦供奉内廷,工人物。
丁善庆
丁善庆(1790年—1869年),生于乾隆五十五年,号自庵、养斋,道光皇帝赐字伊辅,时人称之伊辅公,清湖南清泉县(今衡南县)人。
幼孤,随母同外祖刘权之久居北京。道光二年(182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先后任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右中允、左中允、右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担任国史馆总纂、庶常馆提调、文渊阁校理,奏办院事、日讲起后注等事。曾任道光老师。
道光八年(1828年)出任贵州乡试正考官,十一年(1831年)任广东乡试正考官,十五年(1835年)任会试同考官及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六年出任广西学政。“多拔寒畯,教人先行而后文”,教育思想以“体用兼行”为旨。咸丰二年(1852年)加三品卿衔(参见曾国藩撰:《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后(1846年)以母老辞官返湘,居家长沙。二十六年起,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
咸丰二年(1852年)秋,太平军围攻长沙。丁善庆主张坚守,并遗书与其弟,誓与省城共存亡,又命其子丁驯日夜巡查城防。太平军北上后,他督工修造战船,接济水师,又成立恭武社,使学生参加操练和学习火器。
丁善庆任岳麓书院山长凡22年。在任期间,主持修复书院斋舍和圣庙、御书楼、文昌阁等房舍,编纂《续修岳麓书院志》,增添书籍,扩大庋藏,又注意培植务实学风,选拔人才。至同治七年(1868年),以老病辞职。翌年逝世,年80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丁敬
丁敬(1695年—1765年),清代书画家、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梅农、清梦生、玩茶翁、玩茶叟、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卖酒街市。
丁敬嗜好金石文字,工诗善画,所画梅笔意苍秀。尤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篆刻”开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
著有《龙泓山馆诗钞》,《清史列传》,《砚林诗集》等传于世。所辑《武林金石录》,为广搜博采西湖金石文字汇集而成,凡碑铭、题刻、摩崖、金石铭文等,搜罗殆尽,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丁宝桢
丁宝桢(1820年—1886年),晚清名臣,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牛场镇人。淮军名将,曾任江海关监督、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务。丁宝桢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在台湾推动了电报、煤矿等民用企业开发。1886年死于四川总督任上,葬于济南。
他为官做事重大义,知变通,重实效,约束部属甚为严厉,为政清廉。常捐赠薪俸给困苦者,然自身却因生活所需而负债累累,至死不能还清。丧归时,赖僚属集资方成行。以勇于任事、吏治严整闻名于世。他治军严厉,常在半夜期间查巡岗哨,如有哨兵打盹、瞌睡,他便用小木棍、竹竿敲打哨兵的脑袋。著有《丁文诚公奏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丁丙
丁丙(1832年—1899年),清末著名藏书家。一字松生,号松存,别署钱塘流民、八千卷楼主人、竹书堂主人、书库报残生、生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兄丁申同为诸生。左宗棠以补用知县荐往江苏,加同知衔,而他淡于仕途,不肯赴任。家世经营布业,富于资财。自幼好学,一生淡于名利,终身不仕,热心公益事业,爱好收集地方文献。家多藏书,著述颇富,事亲以孝闻。亲殁,自写风木盦图,以志哀思。卒年六十八。
辑有《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著》、《杭郡诗》、《西湖集览》等,著《庚辛泣杭录》、《北隅缀录》、《续东河櫂歌》、《三塘渔唱》、《北郭诗帐》、《读礼私记》、《说文部目详考》、《宜堂小记》、《礼经集解》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丁惟汾
丁惟汾(1874年—1954年),字鼎丞。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丁家官庄人,毕业于保定师范学校,同盟会创始人之一。1954年4月在台北去世。出版书籍《诘雅堂丛集》六种:《毛诗解故》、《毛诗韵聿》、《尔雅释名》、《尔雅古音表》、《方言译》、《俚语证古》。
1912年民国成立后,任国民党山东党务主任、省议会议员,山东法政专门学校校长。1912年底,被选为众议院议员。1923年底,奉孙中山之命,在北京设立国民党华北执行委员会。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被任命为北京办事处主任。1926年夏,赴广州任国民党青年部长、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
1927年4月支持蒋介石的反共“清党”活动。同年8月,在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后改组为中央政治学校)训导长、教育长。1931年至1934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1932至1937年,任监察院副院长。1949年赴台湾后,任台湾当局“监察院”和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华北地区领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丁汝昌
丁汝昌(1836年—1895年),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安徽省庐江县人,原名先达,也作禹亭,号次章。祖先明初从凤阳迁居庐江,同治四年(1865年)迁居巢县汪郎中村。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归顺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光绪七年(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