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府机构与官职
【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六 部:古代中央主要行政机构。隋初立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唐改祠部为礼部,度支为户部、左户为工部、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统归尚书省管辖。宋代沿用,元统归中书省管辖,明废中书省,各部独立,相沿到清末。其长官为尚书及侍郎,其中吏部为六部之首。
吏 部: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调动、封赏、改核等事。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部曹,汉末又改为选部曹;魏晋以后都称为吏部。置尚书等官。班列秩序在各部之上。
户 部: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中央六部之一。周礼为地官大司徒之职。秦为治粟内史,两汉为大农令,又有尚书民曹,亦户部之职。三国至唐为度支、左民、右民、户曹、民部。唐永徽初,改为户部,五代至清因之。光绪末,改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事。
兵 部:六部之一。主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选用、考查,以及有关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相当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之职。魏至五兵尚书,至隋始改兵部尚书,历代王朝皆沿用,清末改官制止。
工 部: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事项。如城市建设、水利、交通。汉代有民曹,魏晋以来有左民尚书、起部尚书,都是主管工役的官。隋代始设立工部,历代相沿。
刑 部:六部之一。主管国家法律、刑罚的政令。汉成帝时,有尚书三公曹,主管断狱;东汉改为三千石曹,为中都官,掌管水火、盗贼、词讼、罪法,也称贼曹。晋为三公尚书。南朝、宋朝以后改为都官尚书。隋开皇三年改为刑部尚书,历代相沿。清末改为法部。
礼 部: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宴乐、外宾礼仪及学校贡举的政令。后汉尚书吏曹兼齐祀。魏晋为祠部,北魏又称仪曹。后周有礼部而不言职事,隋唐皆为礼部。清末改为典礼院。
唐九寺: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改为大理院。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枢密院:唐代宗永泰中始置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承受表奏。五代后梁为崇政院,改枢密使为崇政使,知院事。后唐时改为枢密院,为最高国务机关、主管国家军事机密、边防等。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或称枢密院事),参于朝政,和宰相分掌文武事,其权尤重。唐以后沿用。
丞 相:又称宰相,相国,为百官之长,是朝廷的最高行政长官,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时废丞相,而以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平章事)、侍中、尚书令、仆射行使宰相职权。北宋因之,南宋时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明朝则以内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秦时有相国和丞相。西汉末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元时中书省及行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太平天国也设丞相,是官阶不是职务,地位低于王、侯。
宰 相:历代辅佐皇帝,统率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的名称历代不同:殷朝称尹,或阿衡、保衡。周朝春秋时称太师、太保、太宰。战国时称相国或丞相,独楚国称令尹。
内阁大学士:明、清两代掌管政务机构人员。明洪武十五年不设宰相,仿照宋制,置诸殿阁大学士(同宰相之职),收阅奏章,批阅文稿,辅助皇帝办理政务。中叶以后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关。清初以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内三省为内阁,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清末便徒有虚名。
大司马: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武帝元狩四年废太尉,设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无印绶、官属。东汉改名太尉。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太 师:周时以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为辅佐国君的高官之一。秦代不置,而汉代每一个皇帝即位,都设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为重臣之首,而位在“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之上。西晋时,因避讳改太师为太宰,仍为最高官职。以后各代沿制,但三公之职一般只是一种荣衔,以示尊荣而无实职。另外,各代均设有太子太师一官,负辅导太子言行,传授知识之责。古代乐官之长,亦称太师。
少 师:周时以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为“三少”,亦辅佐国君之职,以后各代沿置,职位亦尊宠而无实权。其衡前加“太子”二字,如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其职为教谕太子,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副职。
大将军:古代最高军事统帅之称,掌领兵作战。汉时,在大将军名号之上冠于大司马之号,其位更尊宠,权过三公。将军在秦时为军中高级武官之称。唐以后将军职位渐卑,成为武散官。宋、元、明的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清代的将军则是八旗军驻防各地的高级将领,此外将军亦作武官封赠之阶
大元帅:全军的统帅。辽以太子、亲王总军,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又与大臣总军马之政,有大元帅、副元帅。
侍 郎: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有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待郎为长官的副职,官位渐高。至明、清时升至正二品,以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
御 史:为诸侯王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职副丞相,是监察机关的首脑,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弹劾纠察之权。西汉时称御史府是全国监察机关的首脑,汉以后御史职权累有变化,明、清仅存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
太 宰:1.相传殷始置设太宰、周亦名冢宰,为天官之长,辅佐帝王治理国家。春秋列国多称太宰。秦、汉、魏不设。晋改太师为太宰。隋唐时无此官。宋代崇宁间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明、清时也用为吏部尚书的别称。2. 三代掌膳馔的官吏,亦称太宰。
令:朝廷中枢机构要职的长官称令,如令尹、中书令、尚书令等。汉代以后,中层机构的长官也称令,如明、清时宗人府所置宗人令、宗令等。又一县的行政长官也称令。秦、汉时,规定县官管辖万户以上称令,万户以下称长,明清又改为知县。
大学士:官名。唐、宋、明、清皆设。职权不一,宋以首相、次相分领;明初秩仅五品;清秩皆正一品,赞理机务,表率百僚,遂为宰相之职。
辅国将军:1.武散官,汉献帝置。2.清宗室封爵有十四等,十二等为辅国将军,位次镇国将军。
侍 中:秦、汉时为丞相的属官,因侍从皇帝左右,伺应杂事,可以出入宫禁,应对顾问,并代表皇帝与公卿议论朝政,为皇帝之亲信。至魏、晋其地位更重要,往往成为实际上的宰相。隋时为门下省的长官。唐时仍称侍中,官位崇高。
给事中:给事中三字,即是在殿廷内服务之意。凡大臣加给事中者,便可出入宫廷,接近皇帝。隋唐以后为门下省之要职。明代给事中分治六房之制,设六科给事中,即在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中每科设给事中一人,掌抄发章疏,稽查违误,权大势重。清代的给事中与御史无异。
参知政事:以资历较浅的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名为执政官,亦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明代废。
尹:古代官名的通称,也用于国家官职的称谓。西周称天子辅弼之臣为师尹,春秋以后凡行政长官均称尹,如京北尹、河南尹,为京城的行政长官。地方设州尹、县尹,亦分别为州、县的行政长
史:官名,有太史,左、右史等称谓。其职责一般为掌管祭祀与记事,起草文书和记载国家政事。周时,太史为历官之史,权位较高。秦以后,则为掌管天文、历法之官。左、右史乃帝王身边的史官。《札祀》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而《汉书》则认为古代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后世多采此说,并沿用此种制度。
大 夫:古代以大夫为官名,在诸侯国中有卿、大夫、士三级官职。而大夫又有上、中、下三等。秦汉以后,有身居朝廷国职的御史大夫、谏议大夫,有常议论备顾问的大中大夫、光禄大夫等,都是官称。到唐、宋时,置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明、清则废。但隋、唐以后,大夫都是高级官阶的称号,一般高级文职官阶都称大夫,专为封赠之用;宋以后,称医生为大夫。
散 官:古代用于表示官员等级而无实际职务的官称。隋代开始设散官之制,以后各代均沿置。其品秩高低,待遇厚薄各不相同。文职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等。武职散官有骠骑将军,辅国将军、镇军将军等。
太 常: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改为太常,为九卿之一,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至北齐时,设太常寺,有公卿、少卿各一人。清末废。
太 史:三代为史官及历官之长。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时,修史撰文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天文历法。隋置太史监,唐初改太史局。元并设太史院与司天监。至明、清遂专于天文、占候之事归钦天监,史馆事多以翰林任之,故也称翰林为太史。
按察使:专主巡察,开元二十二年改称采方处置使,后改为观察处置使。元置提刑按察使。明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又名臬司,清末改为提法使。
刺 史:秦时此设刺史,监察各部。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汉武帝元封五年设部(州)刺史,督察郡国。官阶底于郡守,后改为州牧,魏、晋、南北朝时,各州都置刺史,并加将军之号,权力很大。隋以后为一州的行政长官,以后刺史成为太守的别称。唐时改州为郡,则称太守。宋亦属刺史,但属虚衔。
布政使:明朝将全国分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一人,与按察史同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后来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幕僚,主管一省的财政和民政。
祭 酒:祭酒,是对尊者、老者的一种敬称。古时,飨宴酬酒祭神,必由尊者或老者一人举酒祭地,故称位尊重。西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一人,为国子学之长。隋朝改为国子监察酒,即中央主管教育的机构,以祭酒为长官,历代相沿。至清未废。
安抚使:官名。隋云寿四年,设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唐时各州如有水旱灾害,即派巡察,安抚或存抚等使节巡视抚恤;倘由节度使兼任,另有副使。宋代为掌管一方军事和民政之官,称安抚使,或称经略安抚使,常由知府、知州兼任。辽、金、元称安抚使,或称安抚司,只在远边地区设置。明清时,安抚使是西南边远地区的武职土官。
宣抚使:官名。唐德宗后,派朝臣巡视灾区,称宣抚安慰使,宋称安抚使,其职权如两汉大将军。元于西南地区置安抚司,参用土官,处理地方军政大事。明、清宣抚使皆土官世袭之职。
少 卿:官名。1.大卿的副职。2.北魏太和十五年设置的官,是正卿的副职,沿至清朝。
左、右都御史:明代设左、右都御使,为都察院的长官,正二品。负责监察纠劾事务,兼管审理重大案件和考核官吏。清代以左都御史为中央监察部门的最高长官。
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属官。西晋初设置,历代名称和职务不尽相同。东晋至宋齐为中书通事舍人,隋唐初为内史舍人,隋焬帝时为内书舍人,武则天时为凤阁舍人。中书舍人原在中书省主管文书,职位低于中书侍郎。南朝后舍人的实权很大,起草诏令,参与机密到决断政务,往往代行宰相职务。隋代舍人主管诏令。唐掌管诏令、侍从、宣旨、接纳上奏文表等事。宋代主管中书六房(吏、户、礼、兵、刑、工)承办各项文书,起草有关诏令。明代有中书科舍人二十人,属内阁中书科,负责缮写文告、命令等事务。清代沿置。
修 撰:官名。唐代史馆,宋代翰林学士院,都有修撰官,掌修国史。元朝以进士第一名特授集贤院修撰。进士试一甲第一名(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列为史官,故俗称太史。自状元例授修撰一职以后,又称状元为殿撰。
员外郎:官名。员外,本指正员以外之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隋朝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待郎不在时,代行曹事。唐至清各部均有员外郎,位郎中之次。
左、右拾遗:官名。唐时置补阙、拾遗二官。负责进谏、荐举。唐代门下省称左省,中书省称右省,故属于门下省者,称左补阙、左拾遗;属于中书省者,称右补阙,右拾遗。北宋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正言。南宋增至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一人。不久废。
谏议大夫:官员。秦朝置谏大夫掌论议,无定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东汉时改为谏议大夫。隋朝属门下省。唐朝后,又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中书省,并为谏院之长。明朝后期废。
防御使:官名。唐置防御使,位在团练使之下,凡大郡要害之地,则置之,以治军事,刺使兼之。代宗接位、诸州防御使并停,而令刺史兼团练,金朝州置。有防御州、节镇州之别。都属州官。
大 臣:古代官职尊贵者。清代用为官号。如内官有内大臣、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特派的称钦差大臣。至清末改各部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
大 使:1、帝王特派的临时使节。2、唐制:节度使有节度大使、副大使、知节度事的分别。3、事务官称大使。如元朝京都二十二仓有仓大使,内藏各部有库大使。明清亦多沿用。
状元
程 宿
浙江衢县人。988年(宋太宗端拱元年)状元。曾权知某县簿尉,仕至职方员外郎。
程鸣凤
安徽祁门人。1253年(宋理宗宝佑元年)武状元。
程文范
河北怀安人。1565年(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武状元。
进士
朝代 | 作 者 全 名 | 及 第 年 | 简介 |
宋 | 程贲 | 大中祥符五年进士 | 郑州荥泽人,德元子。 |
宋 | 程濬(1001~1082) | 天圣五年举中进士乙科 | 字治之,眉山人,仁霸孙。 |
宋 | 程戡(997~1066) | 天禧三年举进士 | 字胜之,阳翟人。天禧三年举进士第四。 |
宋 | 程师孟(1009~1086) | 登景祐元年进士甲科 | 字公辟,吴人。登景祐元年进士甲科。 |
宋 | 程宿 | 端拱元年进士 | 衢州人,端拱元年进士第一。 |
宋 | 程坦(959~1035) | 淳化三年赐春秋及第 | 字坦然,阳翟人。 |
宋 | 程元白(944~992) | 太平兴国五年以明经中第 | 中山博野人,琳父。 |
宋 | 欧阳程 |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 | 道州营道人,泽弟。 |
宋 | 许程 | 庆历二人进士 | 仙游人,稹兄。 |
朝代 | 姓名 | 年份 | 简介 |
明 | 程 春 | 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赐 |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春榜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钫 | 永乐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广 | 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昊 | 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昊 |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宏 | 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虎 | 永乐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鉴 |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鉴 | 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玠 | 成化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璥 | 正统元年(143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敬 | 宣德五年(143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静 | 永乐九年(1411年)辛卯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楷 |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霓 | 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普 | 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士 |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式 | 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嵩 | 成化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泰 |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通 | 宣德二年(1427年)丁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温 | 成化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文 | 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文 | 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宪 | 宣德五年(1430年)庚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信 | 正统七年(1442年)壬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顼 |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沂 |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永 |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愈 | 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震 | 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宗 | 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珤 |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材 | 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昌 |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春震 | 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旦 |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道兴 | 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定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干 | 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杲 | 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诰 |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琯 | 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煌 |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銈 |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嘉行 |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金 |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景云 |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良 | 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烈 | 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辂 | 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敏政 | 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明 | 程 鹏 |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启充 |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尚宁 | 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绅 |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时思 |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绶 | 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熟 |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思温 | 正统元年(143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嗣功 |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廷策 |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廷珙 | 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 霆 | 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万里 | 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万钟 |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文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文表 | 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文德 | 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明 | 程希偃 | 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秀民 |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绪 |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以善 | 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云鹏 |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程忠显 | 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程 资 |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朝代 | 姓名 | 年份 | 简介 |
清 | 程 佺 | 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附凤 | 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芳朝 | 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清 | 程汝璞 | 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万里 | 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启朱 | 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云 | 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万善 | 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邑 | 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观颐 | 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瀚 | 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应辰 | 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飞云 | 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梦简 | 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甲化 | 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起张 | 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涞 | 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良器 | 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良惺 |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万钟 |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文彝 |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化龙 |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轩举 |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大吕 |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芳胃 |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奇略 |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濬 |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皋绩 |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珣 |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文正 | 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湄 |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湜 |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本节 |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绳武 |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璞 |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彦 |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喈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翅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璲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大聿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梦星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 崟 |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光鄂 |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元章 | 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清 | 程仁圻 | 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材传 | 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班 | 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开业 | 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恂 | 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锡琮 | 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光巨 | 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盛修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 璲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有成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煜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钟彦 | 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仁秩 | 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 珏 | 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定祥 | 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 煊 | 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廷桂 | 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应权 | 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 度 | 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德麟 | 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灿策 | 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 葆 | 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锡蕃 | 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 諴 |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祖润 |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培礼 |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祖诰 | 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维清 | 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淳甲 | 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豫 |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仰周 | 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 |
清 | 程泽霈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志和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泽霈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志和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秉钧 |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炳星 |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其珏 |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 秀 |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开运 |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维孝 |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兰阶 |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 禄 |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仁均 |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景明 |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搏万 |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棫林 |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仲昭 |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丰厚 |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元恺 |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秉钊 |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芹香 |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利川 |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友琦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世杰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式谷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 和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继元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昌鼎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起凤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宗伊 |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程叔琳 |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镇瀛 |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程天锡 |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