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星衍(1753年—1818年),字渊如,又字伯渊、伯如、季逑等,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幼有异稟,过目成诵,未冠补诸生。旋与女诗人王采薇(玉瑛)结婚,夫唱妇和,伉儷殊為情深。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被聘讲学於南京钟山书院,因与钱大昕、洪亮吉、杨芳灿、卢文弨及袁枚等相结识,而深受汉学家考证学风之影响。诗文之外,并及於经史、文字、音训、诸子百家之学。四十二年(1778年),王夫人卒,星衍至感悲伤,特将其遗著长离阁(诗)集刊行於世。四十五年(1780年),以参加南京恩科试未第,转治佛学。次年,為陜抚毕沅所延,入其幕府,前后五年。毕氏所撰之关中胜蹟志、山海经注、校正晏子春秋、墨子,及校刻惠栋诸书,皆星衍所手订。他如陕西醴泉县志、邠州志、澄城县志之撰修,星衍亦参与其事。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成举人。次年,以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三通馆校理。其后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山东兖沂曹济道,所至皆有政声,不畏权贵。嘉庆四年(1799年),以丁母忧去官。六年(1801年),一度为浙抚阮元延讲詁经精舍。服闋入都,仍以道员分发山东。十年(1805年),署登莱青道。十二年(1807年),署市政使。十六年(1811年),以病退休。晚年主讲於钟山书院。
孙星衍书法以篆,隶最工,直追秦汉。篆书精妙圆润,工稳遒劲。其书篆时毛笔剪去笔尖,以达到万毫平铺的效果,故篆字显得更瘦硬工整。 传世墨迹有《七言联》《八言联》等。亦工篆刻,不多作。
孙星衍《草书临王右军帖扇面》纸本草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孙星衍 《草书临王右军帖扇面》 纸本草书 16.3×52.2cm
释文: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飞白乃致佳。造次寻之,乃欲穷本,无论小进也。称此,将青于蓝。
款署:临右军。奉学之大弟正画。星衍。
钤印:星衍私印(白文)、孙氏伯渊(白文)
{page}
《篆书谢安杜宏八言联》纸本篆书 上海博物馆藏
《篆书谢安杜宏八言联》纸本篆书 131.9×29.2cm×2
释文:谢安石有山泽闲度,杜宏治是神仙中人。
款署:集史语为朴山大兄先生政画。时壬申岁上巳,兰陵弟孙星衍。
一、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二、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
三、源于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
四、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五、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六、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七、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1.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
2.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⑴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一元,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与甘肃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曾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事后,朱一元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
3.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新罗初期,高丽学者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
⑵唐朝时期,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为契丹族人。
⑶元代时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为复姓,如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
⑸清朝时期,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仿汉姓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
⑹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孙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