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卷)为乐安孙氏总谱,主要收录各地分支始祖以上的历代先祖迁徙、繁衍、分布、传承概况上溯得姓始祖孙书,下至各地开基始祖。各地分支始祖之后的孙氏族人,分别载入各自分支支谱,与《中华孙氏通谱》上下衔接。

《中华孙氏通谱》按照存真求实、详古略今的原则,真实记述国内外孙氏族人的起源、迁徙、繁衍、分布、传承及历代名人、宗族文化等。

《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卷)采用序、记、传、赞、志、录、引、铭、图、表、等体裁,以文为主,文表相依,图文并茂。

《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卷)中记载的历代族人世系,均从书公开始计算(少数典籍及今人所作序、传之中出现的世系,为尊重原著,不作改动)。因书公食采乐安,故避讳为乐安。如“书公60世”,则记作“乐安60世”。武公、膑公之间的世系,《史记》记载不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仅以“武生明,明生膑······”载之,显然其中有误,而《溧阳孙氏宗谱》、《云阳孙氏宗谱》、《竹园孙氏族谱》等族谱明确记载,“武生明,明生顺,顺生机,机生操,操生膑”,其年代距离与繁衍世系较为吻合,且膑公故里山东鄄城宗谱中有“膑公之父操”的记载,《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卷)在编撰时,充分征求各地宗亲意见,在“明、膑”之间加入“顺、机、操”三世。

《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卷)所收孙氏族人,以自愿加入为主。乐安孙氏的各宗各支,均可加入本谱;原本以孙为姓,因故已改为他姓者,在未恢复为孙姓前,不予入谱。

《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卷)共分十三篇,分别为编撰缘起、世系源流、历代碑文墓志、乐安孙氏世系图、膑公故里支系、权公支系、誗公支系、云南江苏内蒙山西福建等地孙氏、族规家训、名人传略、艺文著述、功德篇、附记。

《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卷)中所载各分支孙氏族人资料,主要编入膑公故里支系、权公支系、誗公支系、云南江苏内蒙山西福建孙氏四篇。各分支族人按照世系远近和尊卑长幼,分别编入相应篇章。单支成系或先祖失讳无考者,编入《云南江苏内蒙山西福建等地孙氏》一篇。

《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卷)中各分支录入内容,主要包括该分支源流考、分支谱序、先祖传略、分支世系图、族贤•名人录、分支谱编修人员名单等。为保留历史面貌,对各地旧谱所载之序、传、铭、文、诗、词等择优原文收录。

《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卷)中世系图采用吊线图,由上而下排列,一层一代,长幼次序由左向右,父与子用坚实线连接,中间隔代者用虚线连接,子二以上用横直线拐弯连接,有的在名字旁加注官职或迁徙地等。世系图力求一以贯之,暂无法贯注者,在始迁祖旁注明“待考”字样,留待后人继续考证。

《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卷)行文以白话文为主,横排,简化字;个别序、记、传、赞、志、录、引、铭用文言文及诗词、辞赋、骈文等,少数人名、地名采用繁体字。文中大多用第三人称,亦有第一人称。

《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卷)中的纪时,述旧采用史书通用纪元,即王朝帝王年号,加注公元纪年;近代文章采用公元纪年;各谱书中干支纪年一律保留。书中数字凡历史纪元用中国数字,公元纪年和数量词用阿拉伯数字。

《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卷)中的地理名称、机构名称采用当时名称,为便于阅读,有的后面另行注明新地名或称谓。

《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卷)第一篇《编撰缘起》主要收录历代先贤谱论及谱牒引、通谱编撰凡例等。

《世系源流》主要收录中华孙姓起源的有关文章著述、历代史料著作及碑记、谱记、世系录等。

《历代碑文墓志》收录隋唐以来历代孙氏先祖的神道碑文、墓志铭等。

《乐安孙氏世系图》收录书公以下各支系世系图,各地分支世系图均与本篇中世系图衔接。


0.1426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