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书画

五次大迁徙

(一)战国时期田氏篡齐

春秋时陈国的大夫陈完,系厉公之子,因陈国内乱,惧祸而出走,逃至齐国,为齐桓公收留,欲聘以卿位。陈完开始时谦让,坚辞不受,改任工正之职,并改陈姓为田姓,此后逐步在齐国收揽人心,培植党翼。田氏集团一代一代积蓄力量,至第七世田常(时任齐国正卿),于公元前481年杀掉齐简公。密切,为避免祸害而成群从卢邑迁徙至燕秦各地。

(二)唐代“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当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平卢兵马使史思明等人,在范阳带兵叛唐,并攻人洛阳。次年安禄山称帝,自立燕国,改元圣武。又遣军人潼关,攻下长安。所过之处烧杀淫掠,人民流离失所。部将史思明攻占了黄河以北十三郡地。由于范阳乃“安史之乱”策源地,卢姓裔孙遭遇浩劫,四处逃散, 主要分赴今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

(三)唐末黄巢起义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原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战死,黄巢被推尊为王,号冲天大将军,立年号为王霸。不久,黄巢率领起义大军渡江南下,经今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而转战各地。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七月,又渡江北上,不久即攻克洛阳、长安,推翻唐朝廷,自立“大齐”国,改年号为“金统”。黄巢即帝王位。但由于黄巢在政策与策略上屡犯错误,加上大将朱温等人叛变,起义终归失败,数十万农民起义大军溃散。黄巢也于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在敌军追至的情急之下自杀身亡。在历经10年的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过程中,“世家大族”被作为打击对象。卢姓也不例外。所以,卢姓裔孙纷纷避乱,向四邻迁徙。其中向赣、闽、粤等南方地区疏散者为数不少。例如,一部分卢姓子弟跟随王潮、王审知人闽(二王自立“闽王国”),定居今福建各地,事隔已久即成为“闽籍之人”。这批卢姓人的后裔如今又扩散到海内外各地区。

(四)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和江南地区

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金朝完颜晟天会四年(公元 1126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俘获宋徽宗及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不久,金兵又转战今河南、陕西、山东等地。靖康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上帝位(名为宋高宗),南宋建立。不久,在金兵步步进逼之下,宋高宗仓皇渡江,逃窜到镇江、杭州、越州(分浙江省绍兴市)、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定海、温州等地。金兵在灭亡北宋王朝和追捕南宋皇帝宋高宗的过程中,对中原和江南大片地区实施掳掠。在动乱之中,卢姓族人纷纷四处逃难,其中以逃至今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省为多。

(五)明代与清代内乱外侵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明代中叶即遭倭寇侵扰,致使人民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破坏。江、浙、闽、粤四省的卢姓子孙为逃避战乱而四处奔走。清以后,因人口大量增殖、海外贸易发展,卢氏族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纷纷到海外谋生,因而出现海外移民浪潮。


卢氏迁入台湾

始于明代,至今居在台姓氏的第39位。卢人岛内各地都有,尤以台南为最多,俗称“南河卢”。卢经编修的《青阳范阳卢氏族谱》记载,福建长泰青阳卢氏三世祖卢志盛操行高洁,为人厚道,因得风水先生指点,本支须离祖家才得昌盛,300年后再回乡祭祖。他因此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渡海人台,垦荒创业。迁居台南的卢志盛派下裔孙,经300多年传衍,已成望族。到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他们后裔遵从祖上训示,派人回青阳寻祖。青阳9世孙卢锡堂和10世孙卢挺等,先后到台南定居传衍。卢若腾于南明隆武朝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明亡后,与部将回祖籍长泰县青阳村,伺机举兵抗清,卢氏宗人不少投其幕下;后来,他们加入郑成功军,郑待卢若腾为上宾,拜作军师。卢氏亦有随郑氏入台。

清康熙年间,卢云广人垦于台北县淡水镇蕃薯里,此地今名云广坑。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有广东籍义民卢俊德,移居彰化,因大甲西社番人(土著)变乱,他与彰化县阿束社乡民18人,驰救淡水同知而被害。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有卢某为大肚上堡牛骂社番人佃耕。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有卢永清为感恩社番人佃耕。乾隆末年,同安人卢某,人垦今台北县八里乡店子村店仔,并开垦小坑村。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卢让老迁居今台南市经商,店号“义和”。这时,台南卢姓人渐多,终致称盛于台南。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卢瑗,捐资助修嘉义县城。当代著名科学家卢嘉锡,祖居永定县坎市镇浮山村,其高祖卢洁斋于18世纪乘船沿汀江从永定出海,到台湾谋生。日人占领台湾后,其祖父又从台南携家眷迁回厦门。

福建龙海县海澄镇(旧属海澄县)西头山麓的“三社卢” (三个村社卢姓200多户、近千口人),据载是初唐开漳将领卢如金的后裔,其肇基始祖卢震素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人垦定居于西门坑。至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族人开始陆续向台湾迁徙。其中长房第十四世孙、十五世孙移居台湾水窟头;次房第十四世孙移居台北;三房第十六世孙、第十七世孙移居基隆。三社卢氏移台后,农耕经商,发展顺利,与祖家交往特别密切。他们在台北、基隆的亲族称“龙门堂”卢氏,以示不忘祖地;老人去世有归葬祖地的,回乡建宅有称“台湾厝”的;每年清明节,必派一批人回乡祭祖,返台时往往又带一批乡亲族人随往定居谋生。

据统计,明清时期,漳州府7县98姓5 000多人迁居台湾开基,其中卢姓的有海澄县6人、漳浦县1人、南靖县6人、诏安县1人、平和县7人、长泰县2人、漳州府2人。当然,实际人数可能远不止这25人之数。

现今台湾卢姓在台湾地区总人口中排名居第39位。在台南府,卢氏原为府辖四大姓之一。台岛各地卢姓人中,绝大部分为闽籍人,粤籍人次之。外省籍卢姓,以台北市为最多。

台湾卢氏,也有山胞(高山族同胞)改为卢姓的,但为数不多。据统计屏东县560人、花莲县265人、台东县165人、苗栗县约25人、宜兰县约10余人。

移居澳门

卢姓裔孙还有移居到澳门的。清代咸丰年间,公元1852年前后,卢九住居澳门。卢九擅长于经商,很快就发财了,成为澳门的富商。卢九在澳门购得一大片地,拟建成卢家私人花园。这个计划由卢九的长子卢廉若完成了。卢家私人花园模仿苏州园林的体例,小桥流水、回廊曲径、台榭楼阁、荷池柳岸等江南花园的特点一应俱全。1927年6月卢廉若逝世。此后卢家花园几经沧桑,现已修缮扩建,成为澳门八景之一,名为“卢园揽胜”。卢廉若生前富甲一方,而且乐善好施,曾经筹措巨款创办学校、医院、保婴所等,平时也经常接济穷困的人,深受当地群众的尊敬。

移居海外

朝鲜 唐吏部侍郎卢从愿之后卢鸿表任徐州刺史,其子卢震顺任兖州刺史,震顺子卢穗(原名惠)翰林学士、官上护军(比正三品),卢穗子卢垓为翰林学士。唐末,“国无善政,祸机潜发,禁卢氏不得与人婚嫁”。于是,卢穗率其九子及家眷,偕7名大学士,“翻然航海而东”。初栖于朝鲜南部平安北道定州菱里,后迁平安南道龙冈双梯村,“终老于鸡林郡”。当时,正值新罗国第五十二代王孝恭王即位。国王在东京(今庆州)以国宾礼遇卢穗。卢穗及其九子“尽忠王室,自有攘斥之功”,为击退百济与渤海国的进攻做出贡献,“分封九邑”,卢氏遂分布于朝鲜光州、交河、安康、平壤等地。据统计,卢氏在朝鲜半岛繁衍发展总人数已达30万人(其中在韩国约有20万人,在各姓氏排名中居第46位)。

泰国 据记载约在清末民初,广东梅县西阳、大坪卢氏,远度重洋,进人马来西亚吉打州林麻玩坑,从事采矿及种植橡胶园。后来,泰国南部边陲勿洞、昔罗大森林地区奖励人们开垦,种植橡胶。这些卢人遂北移,迁入泰国南部。其时,由泰国人乃南为向导,选择四条碑地段,划出1.2万莱山地给卢人种植(泰政府规定,一人可请100莱森林荒地)。经过10年胼手胝足的劳动,终于开发成功。勿洞卢氏开基祖和开拓者是广东梅县西阳新田乡人卢宏康,在马来西亚吉打州林麻坑开拓出东成橡胶园。其子卢焕枢进入泰国勿洞,开拓出橡胶园,称“枕亚园”。梅县西阳清简人卢木月,在勿洞种植橡胶园,取名“协成园”;梅县新田人卢文海在勿洞建“东升园”橡胶园;梅县大密村人卢福兴,在勿洞办“振标园”橡胶园;梅县大坪人卢坤兴办“添兴园”。卢卓梅还参加华人在勿洞办的“橡林学校”,教育华人后代。


儒家经典中的祭祀仪式

中国古代的丧葬祭祀仪式隆重而繁琐,并且往往以儒家经典的形式给予规定。据有关文献资料,下葬之后儒家文化规定的祭祀仪祀主要有下列几种:

反哭之祭

反哭意思是死者下葬之后,丧主奉死者牌位从坟上回到家里,在家里安放牌位时所进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因为是从坟墓之处返回家中,又因祭祀的内容主要是哭,所以称之为反哭之祭。反哭之祭的程序主要包括二项,一是安放灵牌,需要注意的是灵牌的位次不能放错,要按死者在家族中的尊卑地位摆。二是哭祷,祈祷的内容为:乞求诸位祖先的灵魂,接纳新死者的亡魂,让他加入阴间家庭的行列,并经新死者的亡魂以各方面的照顾。这一项是不能少的,少则达不到祭祀效 果。

虞祭

父母葬后迎接他或她的魂魄于殡宫之祭叫虞祭。虞是安之意。按儒家的观点,死者下葬以后,骨肉归土,但灵魂没有归处,故行虞祭,使死者的灵魂也行以安定。据古礼,虞祭要举行三次。第一次虞祭在下葬当天举行;第二次虞祭在第一次虞祭后的第一个柔日举行;第三次虞祭在第二次虞祭的第一个刚日进行。古代用天干记日,十天干中凡乙丁已辛癸为柔日,甲丙戊庚壬日为刚日。

据古代的解释之所以如此选日子是因为:“柔日阴,阴取其静”,“刚日阳也,阳取其动也。”从而达到阴阳相合,天地适宜的目的。古代虞祭的具体操作,现已无从考察。

卒哭之祭

卒为终止的意思,哭指“无时之哭”。古代丧葬礼仪,百日祭后,改无时之哭为朝夕一哭,名为卒哭。古代孝子从父母死到殡,哭不绝声;殡后居庐中,念及父母即哭,都称“无时之哭”。卒哭礼祭后改为朝夕各一哭,叫“有时之哭”。卒哭之礼于三虞后的一个刚日举行。古礼,士三月而葬,葬后又连续举行三次虞祭,至此已近百日。届时,要上祭品。纸钱,要哭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自己的不孝。此后行祭者就不需要“不时之哭”,而只须朝夕一哭了。

是新死者与祖先合享之祭,时间中卒哭之祭的第二天举行,主要内容是奉死者之神主祭于祖庙,因为祖孙昭穆相同,所以要附属于祖庙。不过 祭之后,新死者的神主仍需要还家,要等到大祥之祭举行后,才能正式迁入祖庙,在祖庙中才有自己的班次。

小祥之祭

小祥是指父母死后一周年的祭祀。“小祥,祭名。祥,吉也”。这就是说,到了小祥之祭后,孝子可渐除身上的丧服,换上吉服。例如男子可以除去头上的丧带,换上熟丝织成的练冠,所以小祥之祭又称“练祭”。小祥祭祀的重点是以练服代替丧服。

大祥之祭

大祥之祭是指父母死后两周年的祭礼,称“大祥”。在古代,儒家经典规定,卒哭祭后,孝子只能吃粗饭饮水,小祥祭后才可以吃菜和果子,到大祥祭后饭食中则可用酱醋等调味品。

禫祭

禫为丧家除去丧服的祭祀。禫,祭名也,与大祥间一月。自丧至此,凡二十七月。“禫之言澹,澹然平安意也”。禫祭时,在向死者叩头跪拜、上供祭品、烧纸钱之后,要宴请宾客。此祭举行后,丧事才算办完。丧家生活归于正常。


丧期中的祭奠仪式

丧期中的祭奠仪式主要有:设奠、开吊、三日祭、作七等。

设奠

设奠又叫成服疫奠。大殓后次日早晨设奠,初祭。初祭仪式是:首先请甲乙二人为礼生,甲负责唱礼,乙负责奠献。将灵牌放灵案上,甲乙分别站立在灵案左右两方,然后进行奠祭,其程序为:

1)奏哀乐、鸣炮。乐止。

2)启帷、行大奠礼。孝子匍匐出帷,起,就丧主位。如孝子哀恸过分,不能起立,可使人扶其站立。

3)有服者皆就位。按亲疏序列立于孝子之后。

4)上香、叩首。香由甲授给孝子,孝子执香,叩首,再交乙插于香炉内。

(5)再上香、叩首,方法同前。

6)三上香、叩首,方法同前。

7)献爵、叩首。甲将爵交乙,乙再将爵献于灵几上。

8)果品、叩首。甲将祭品中的果品交给乙,乙接过献于灵几上。

9)祭品、叩首。方法同上,并唱各个祭品的名字。

10)主祭者读祭文。父死,主祭者为孝子,若孝子不能读可请别人代读,读后烧。

11)祭奠毕。丧主及陪祭者鞠躬退下,回灵堂后守棺。

12)奏哀乐,鸣炮,止。

开吊

在设奠之后到出殡之前,接待族戚亲朋前来吊丧,称为“客祭”。为了方便接待,也可以在该期间内选定一两日为开吊日期,告知亲朋前来吊祭。

亲朋吊丧若按隆重礼仪,须行三跪九叩之礼。祭奠时请甲乙礼生分立灵案祭桌两旁,甲司仪,乙香献祭品。主祭、陪祭者跟着礼生的司仪声行礼。

仪式程序如下:

(1)哀乐,鸣炮,止。

(2)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同祭者就位。各依次站立在祭桌前,面向灵堂,低头而立。

(3)主祭者上前,陪祭者上前,跪。主陪祭者从原位向前一步,同祭者在原位不动,均随主祭者一同跪拜起立。

(4)上香,叩首。乙礼生将香递给主陪祭者,点燃后递还乙礼生插于灵桌香炉内,祭者叩首。如此三次,三上香完毕。

(5)起,平身复位,祭者起立,倒退原位站立。

(6)主祭者上前,陪祭者上前,跪。

(7)献三牲,献果品。有什么祭品,甲就喊什么名,乙依照喊声将各种祭品捧上祭桌摆列,摆完甲再喊。叩首,五叩首,六叩首。

(8)献财宝,献财宝,献财宝。乙将烧给死者的祭品递给主、陪祭者,主、陪祭者将祭品由下而上举,连续三次,然后放在灵前或焚烧。叩首,八叩首,九叩首。奠酒,奠酒,奠酒

(9)主祭者读祭文,也可由陪祭者代读,读毕焚烧。

(10)起,平身复位,孝子孝孙谢礼。

(11)孝子孝孙退回守棺。

(12)奏哀乐,鸣炮,止。

(13)礼毕。

三日之祭

关三之祭在葬后的第三天下午进行。相传死者在葬后的第三天要见亲人们一面。所以这一天死者的亲眷们要身穿白色孝衣,准务好祭品,主要是用米糕做的圆形“关三果”。来到坟前给死者上供祭品,烧香叩头,还要给死者修整坟墓。关三之意是此后死者与亲眷成为人鬼关系,“关三”之后,死者成为坟山上的新鬼。 此外,汉族许多地方有三朝接煞之祭,即在灵堂挂上白布幔,灵桌供上神主、男女纸俑及杯筷香烛等物,请来的和尚道士在灵堂设坛念经,称为“打扫”。打扫时在死者房内设一座位,将死者临终时穿的衣服放在座位上,和尚道士对着念度人经一卷,念毕,焚烧衣服。据说这样就可超度死者,除去丧家的不祥之气。做七 “做七”是民间举办丧事经常举行的一种仪式。通常,“做七”要举行一种超度死者亡魂的法会,所以“做七”又叫“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斋仪”。举行法会的时间较长,最少为七天,多则可达七七四十九天。参加法事的僧道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做七的内容为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在民间,“做七”之所以很普遍,是因为俗信人死后还会转生。从刚死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期,期满后即再降生;若一期届满未得生缘,须再等一期;最多到第七期,必定降生。由于从已死到再生之间福祸不定,所以死者的亲属每隔七天要祭祀一次,请僧道替死者诵经修福,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头七”一般在死后的第六天举行,也有从第七天开始作首七的。 “二七”在死后第十四天举行。

第一部分,面向幛子右手边(或顶边),顶头主要写死者姓名加颂词称呼。

第二部分,正中间写祭幛语,字距要一致,如写挽联,则两边对称,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直接写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面向幛子左手边(或底边)顶尾写送祭幛人姓名加身分称呼和悼词,如送祭幛者与死者系亲属同姓,送者可只署名,不写姓。

祭文

祭文是死亡祭祀的祭品之一。由于它在中国死亡文化中真正具备文化色彩,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详述如下。

1)祭文

祭文作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在人死葬后于灵前诵读,或者是死者生忌周年或每年忌日发表的悼念文章。祭文的内容主要包括有:于什么时候,由谁来祭,祭谁;颂扬被祭者生前的优点和功德;最后是结束语。古代的祭文是用文言文写的,用典较多,讲究文辞华丽,并且有一定的格式,一般如下:

祭文开关习惯以“维”字开头,占整一行。“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义。紧接“维”字,第二行言明吊唁的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要请注意的是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交代时间和人物后,接着写死者的功德优点,表达祭者的哀痛之情。祭文的结尾,一般用“尚飨”一词结尾,是临祭而望亡灵歆享之词。尚为希望之意,飨为没牲醴以品尝之意。

旧祭文虽然有许多迷信色彩,但在创作艺术上有许多可取之处。对于旧祭文我们应该把它作为文化遗产而加以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诔

诔是最古的哀悼文的形式,是专门用于表彰死者功德并适合于宣读的文体。在古代的死亡祭祀中,宣读诔辞是“谥法”的一个重要环节。诔文的侧重点不在于祭者抒发内心的悲痛,而在于颂扬死者的事迹。诔的制作和宣读在秦汉以前有一定的规定。

后来,诔辞的写作,便不再问死者的贵贱长幼,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祭祀文体。诔文的结构一般分为二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叙述死者的世系功业品行,后半部分再表达祭者的哀伤之意,并且后半部分所占篇幅应尽量少,以突出重点。

3)哀辞

是诔的旁支。哀辞是祭祀那些不以寿终的死者的诔文。就内容而言,哀辞重点在于抒发祭者内心的哀痛之情。哀辞的作者,通常是死者的亲友或门生故旧,因死者去世,心中产生许多悲哀,形之于文,便成哀辞。哀辞一般不在死者灵前诵读,作者写好之后,或自藏于家,或抄送死者家属,或抄送友人,以表达哀惋痛惜之意。哀辞在其初,一般用四言韵语形式,后来则出现了散体古文,略叙死者生平和德行事迹等。实际上哀和诔常常合为一体,没有对象和体例上的区分。有的人,对于未成年的晚辈,往往叙其聪慧伶俐,向时经历。再表达痛惜之情,哀诔并用。

4)吊文

在古礼中,吊生为唁,吊死为吊,唁文是用来安慰丧家,吊文才是为了祭悼死者。吊文一般为骚体,和祭文很相似。隔句压韵,文章写得凄怆悲凉,但不能过于华丽,太华丽了,会冲淡文章的伤感气氛。吊文不像祭文在开头结尾处有一定的格式,也不全限用于凭吊亲友故旧,古代吊文很多是凭吊古人的。吊文内容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对死者的品行的叙述,表达作者内心的怀念之情,悲怆之感。在古代吊文的对象有所规定,古代礼制规定:“死而不吊者三:畏、压、溺。”即畏罪自杀者不吊,被崩坠之物压死者不吊,被水淹死者不吊。后来,上述规定被打破,如汉朝初年贾谊贬谪长沙过湘江时,为吊祭溺水而死的屈原,写了很有名气的 吊屈原赋 。此文完全用的是吊文文体,用被后人视为吊文名篇,多有仿效者。

(5)悼词

现代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相当于以前的祭文,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和悼念的宣读式文章。现代悼词去掉了旧祭文中的一切礼教和鬼神迷信的内容,以质朴无华的语言,真诚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思。悼词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介绍死者生前的身份,简历,因什么病何时逝世,终年多少岁。

②扼要介绍死者生前事迹,并恰当地评价死者的一生。

③号召参加追悼会的人学习死者的可贵精神。

④结束语。

6)挽联

挽联也是祭文的一种,是为表达对死者的祭悼之情而写的对联式文体。挽联在写法上要求对仗工整,上下联字数相对。挽联要有针对性,切合双方的交谊和地位。由于与死者的关系不同,撰写的内容也应有不同。

7)墓志铭和墓碑文墓志铭

在古代又叫墓志、墓记等。最初的墓志铭是埋于地下的,以后为了宣扬死者的功德事迹,使之流芳百世,才将墓志铭刻在石柱或石碑上,并竖立在墓地表面上。墓志铭的内容一般包括:墓中人的姓名、世系、籍贯、生前的官爵、功德行事、年寿、生卒年月日,子孙大略,葬进葬地等等,重点在于颂扬死者的功德品行事迹。

有的还叙述与死者的私谊和悼亡之情。墓志铭的结构,一般是先叙死者的姓名、字号、世系、爵里、生年,再叙其事迹、行事,然后叙卒葬年月及子孙有关情况,最后附以铭文。铭文长短无一定之规,句式也有变化,有三言、四言、七言、杂言的,也有散行的;有句句用韵的,也有两句或三句用韵的。但内容都是表示感慨,发表议论,抒发哀伤之情。

真正的墓碑,始于秦汉。它原是下葬时竖的石柱,年来有人刻上文字。碑多是长方形,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功德行事或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

旧式墓碑有两种,一是标名碑。墓的下面标明中人的姓名,立碑人及立碑时间,碑的背面不刻写碑文。二是背面刻写碑文的墓碑。墓碑文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著作、逝世年月、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多为韵文,大多数是死者后代请托别人撰写的。

墓碑铭文书写的格式,一般行文从右向左,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逝者的生殁年月日;第二段是碑题,写逝者的姓名;第三段写立碑人;第四段写立碑时间。碑文直行刻写,字体的大小,四段文字中以碑题文字最大,一般为5厘米*3厘米,其他三段文字的字体大小相当,一般为2厘米*2.5厘米。

四段碑文在具体用词上有很多变化。第一段碑文用词,一般如上所述。在此基础上,如有忘记了逝者出生年月日的,就分别用一个“吉”字代替。写作“生于吉某年吉月吉日”。有的碑是父母合刻的,因此在碑文的第一段里,就合写父母两人的生卒年、月、日。一般在行文顺序上,是父亲在前,母亲在后(右为上)。第二段碑文的用词,头一个字一般用“故”,以下的用词与逝者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对已故父母及老人的碑文用词,常用“稀寿”“耋寿”“满寿”“耆寿”“耄寿”“艾寿”等一类颂词。此外,是故父的还有“显考”“公”“太公”“大人”“府君”等词,是故母的还用“显妣”“母”“氏”“太夫人”“老太”“老太孺人”等词。

(8)挽幛

挽幛,就是哀吊的礼品,也称礼幛。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做成,有用纸的立轴,能称“礼轴”。为民便于悬挂,幛子通常竖幅,上面的文字也直写,也有用横写的。

挽幛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但通常以四个字为多。挽幛用语可用固定词语,也可撰合适的辞句。但应注意,“挽幛”属哀悼送礼用的,其用辞应具有褒扬、吊唁之意。

挽幛只在死者灵堂出殡当日张挂,通常多用7尺白布写字。若是采用直写方式,就必须从右向左字排三部分书写;若是采用横写方式,则应从上往下安排三部分书写。

第一部分,面向幛子右手边(或顶边),顶头主要写死者姓名加颂词称呼。

第二部分,正中间写祭幛语,字距要一致,如写挽联,则两边对称,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直接写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面向幛子左手边(或底边)顶尾写送祭幛人姓名加身分称呼和悼词,如送祭幛者与死者系亲属同姓,送者可只署名,不写姓。

祭祀祭品

祭品即祭祀时用的供物,祭祀时祭品是不可省略的。因为人们想象亡魂在阴间也像人一样要吃、要喝、要穿、要交易买卖。所以要经常供上食品供鬼魂吃喝,焚化纸钱使他们有钱可花,焚烧纸做的衣服器具使他们有穿有用。一般说来,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日用品,都可以作为祭祀品。祭品即楞是实物,也可是纸或其他材料做的象征性的实物。人们认为鬼魂享用祭品只是一种精神、气息上的享用,只吸取祭品的精气而不食其实体,大多数情况下祭品是可以为祭祀民食用的。因此送祭品的方法主要有二种,一是用火烧掉祭品使气息上腾于天空以便亡灵享用。二是将祭品置于死者灵前或墓前以待亡灵自己来享用。另外,在中国古代,身份不同的死者,祭品也有不同的等级规定,不可逾越。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梅花落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行路难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

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

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恒阗咽。

若个游人不竞襻,若个倡家不来折。

倡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

黄莺一向花娇春,两两三三将子戏。

千尺长条百尺枝,丹桂青榆相蔽亏。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

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狂风吹。

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炬知?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

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

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尺哀怜。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

不见朱唇将白貌,惟闻素棘与黄泉。

金貂有时须换酒,玉尘但摇莫计钱。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

苍龙阙下君不来,白鹤山前我应去。

云间海上邈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

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雨雪曲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初夏日幽庄

闻有高踪客,耿介坐幽庄。

林壑人事少,风烟鸟路长。

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

苗深全覆陇,荷上半侵塘。

钓渚青凫没,村田白鹭翔。

知君振奇藻,还嗣海隅芳。


狱中学骚体

夫何秋夜之无情兮,皎皛悠悠而太长。

圜户杳其幽邃兮,愁人披此严霜。

见河汉之西落,闻鸿雁之南翔。

山有桂兮桂有芳,心思君兮君不将。

忧与忧兮相积,欢与欢兮两忘。

风袅袅兮木纷纷,凋绿叶兮吹白云。

寸步千里兮不相闻,思公子兮日将曛。

林已暮兮鸟群飞,重门掩兮人径稀。

万族皆有所托兮,蹇独淹留而不归。


元日述怀(一作明月引)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释疾文三歌

岁将暮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忧来多。

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

明镜羞窥兮向十年,骏马停驱兮几千里。

麟兮凤兮,自古吞恨无已。

茨山有薇兮颍水有漪,夷为柏兮秋有实。

叔为柳兮春向飞。倏尔而笑,泛沧浪兮不归。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明明天子兮圣德扬,穆穆皇后兮阴化康。

登若木兮坐明堂,池濛汜兮家扶桑。

武化偃兮文化昌,礼乐昭兮股肱良。

君臣已定兮君永无疆,颜子更生兮徒皇皇。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餐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


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

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

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裴回闻夜鹤,怅望待秋鸿。

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

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唯馀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莺啼非选树,鱼戏不惊纶。

山水弹琴尽,风花酌酒频。年华已可乐,高兴复留人。


咏史四首

季生昔未达,身辱功不成。髡钳为台隶,灌园变姓名。

幸逢滕将军,兼遇曹丘生。汉祖广招纳,一朝拜公卿。

百金孰云重,一诺良匪轻。廷议斩樊哙,群公寂无声。

处身孤且直,遭时坦而平。丈夫当如此,唯唯何足荣。

大汉昔云季,小人道遂振。玉帛委奄尹,斧锧婴缙绅。

邈哉郭先生,卷舒得其真。雍容谢朝廷,谈笑奖人伦。

在晦不绝俗,处乱不为亲。诸侯不得友,天子不得臣。

冲情甄负甑,重价折角巾。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

谁知仙舟上,寂寂无四邻。公业负奇志,交结尽才雄。

良田四百顷,所食常不充。一为侍御史,慷慨说何公。

何公何为败,吾谋适不同。仲颖恣残忍,废兴良在躬。

死人如乱麻,天子如转蓬。干戈及黄屋,荆棘生紫宫。

郑生运其谋,将以清国戎。时来命不遂,脱身归山东。

凛凛千载下,穆然怀清风。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游。

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

天子玉槛折,将军丹血流。捐生不肯拜,视死其若休。

归来教乡里,童蒙远相求。弟子数百人,散在十二州。

三公不敢吏,五鹿何能酬。名与日月悬,义与天壤俦。

何必疲执戟,区区在封侯。伟哉旷达士,知命固不忧。


凌晨

日掩鸿都夕,河低乱箭移。虫飞明月户,鹊绕落花枝。

兰襟帐北壑,玉匣鼓文漪。闻有啼莺处,暗幄晓云披。


过东山谷口

不知名利险,辛苦滞皇州。始觉飞尘倦,归来事绿畴。

桃源迷处所,桂树可淹留。迹异人间俗,禽同海上鸥。

古苔依井被,新乳傍崖流。野老堪成鹤,山神或化鸠。

泉鸣碧涧底,花落紫岩幽。日暮餐龟壳,开寒御鹿裘。

不辨秦将汉,宁知春与秋。多谢青溪客,去去赤松游。


羁卧山中

卧壑迷时代,行歌任死生。红颜意气尽,白璧故交轻。

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春色缘岩上,寒光入溜平。

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夜伴饥鼯宿,朝随驯雉行。

度溪犹忆处,寻洞不知名。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

扣钟鸣天鼓,烧香厌地精。倘遇浮丘鹤,飘飖凌太清。


明月引

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

浮云卷霭,明月流光。

荆南兮赵北,碣石兮潇湘。

澄清规于万里,照离思于千行。

横桂枝于西第,绕菱花于北堂。

高楼思妇,飞盖君王。

文姬绝域,侍子他乡。

见胡鞍之似练,知汉剑之如霜。

试登高而骋目,莫不变而回肠。


赠益府群官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

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

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

答言寒乡子,飘飖万馀里。

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

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

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

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中和乐九章。歌诸王第七

星陈帝子,岳列天孙。义光带砺,象著乾坤。

我有明德,利建攸存。苴以茅社,锡以牺尊。

藩屏王室,翼亮尧门。八才两献,夫何足论。


山林休日田家

归休乘暇日,饁稼返秋场。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

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

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七夕泛舟二首

汀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

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凤杼秋期至,凫舟野望开。微吟翠塘侧,延想白云隈。

石似支机罢,槎疑犯宿来。天潢殊漫漫,日暮独悠哉。


入秦川界

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

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

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

圣图夷九折,神化掩三分。

缄愁赴蜀道,题拙奉虞薰。

隐辚度深谷,遥袅上高云。

碧流递萦注,青山互纠纷。

涧松咽风绪,岩花濯露文。

思北常依驭,图南每丧群。

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


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赠柳九陇

提琴一万里,负书三十年。晨攀偃蹇树,暮宿清泠泉。

翔禽鸣我侧,旅兽过我前。无人且无事,独酌还独眠。

遥闻彭泽宰,高弄武城弦。形骸寄文墨,意气托神仙。

我有壶中要,题为物外篇。将以贻好道,道远莫致旃。

相思劳日夜,相望阻风烟。坐惜春华晚,徒令客思悬。

水去东南地,气凝西北天。关山悲蜀道,花鸟忆秦川。

天子何时问,公卿本亦怜。自哀还自乐,归薮复归田。

海屋银为栋,云车电作鞭。倘遇鸾将鹤,谁论貂与蝉。

莱洲频度浅,桃实几成圆。寄言飞凫舄,岁晏同联翩。


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

跻险方未夷,乘春聊骋望。落花赴丹谷,奔流下青嶂。

葳蕤晓树滋,滉漾春江涨。平川看钓侣,狭径闻樵唱。

蝶戏绿苔前,莺歌白云上。耳目多异赏,风烟有奇状。

峻阻将长城,高标吞巨舫。联翩事羁靮,辛苦劳疲恙。

夕济几潺湲,晨登每惆怅。谁念复刍狗,山河独偏丧。


三月曲水宴得尊字

风烟彭泽里,山水仲长园。由来弃铜墨,本自重琴尊。

高情邈不嗣,雅道今复存。有美光时彦,养德坐山樊。

门开芳杜径,室距桃花源。公子黄金勒,仙人紫气轩。

长怀去城市,高咏狎兰荪。连沙飞白鹭,孤屿啸玄猿。

日影岩前落,云花江上翻。兴阑车马散,林塘夕鸟喧。


赠李荣道士

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投金翠山曲,奠璧清江濆。

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绛云。宝贶幽难识,空歌迥易分。

风摇十洲影,日乱九江文。敷诚归上帝,应诏在明君。

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遥看八会所,真气晓氤氲。


兰亭集序.jpg

卢中南《兰亭集序》 纵66cm、横66cm 中国美术馆藏


卢中南,当代著名书法家。对楷书情有独钟,专注于欧体,几十年来潜心临写各种欧阳询的碑帖,从未间断。


0.1315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