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大迁徙
(一)战国时期田氏篡齐
春秋时陈国的大夫陈完,系厉公之子,因陈国内乱,惧祸而出走,逃至齐国,为齐桓公收留,欲聘以卿位。陈完开始时谦让,坚辞不受,改任工正之职,并改陈姓为田姓,此后逐步在齐国收揽人心,培植党翼。田氏集团一代一代积蓄力量,至第七世田常(时任齐国正卿),于公元前481年杀掉齐简公。再传三世至田和,于公元前386年正式篡夺齐国王位。当时卢姓因与齐国旧贵族关系密切,为避免祸害而成群从卢邑迁徙至燕秦各地。
(二)唐代“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当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平卢兵马使史思明等人,在范阳带兵叛唐,并攻人洛阳。次年安禄山称帝,自立燕国,改元圣武。又遣军人潼关,攻下长安。所过之处烧杀淫掠,人民流离失所。部将史思明攻占了黄河以北十三郡地。由于范阳乃“安史之乱”策源地,卢姓裔孙遭遇浩劫,四处逃散, 主要分赴今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
(三)唐末黄巢起义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原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战死,黄巢被推尊为王,号冲天大将军,立年号为王霸。不久,黄巢率领起义大军渡江南下,经今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而转战各地。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七月,又渡江北上,不久即攻克洛阳、长安,推翻唐朝廷,自立“大齐”国,改年号为“金统”。黄巢即帝王位。但由于黄巢在政策与策略上屡犯错误,加上大将朱温等人叛变,起义终归失败,数十万农民起义大军溃散。黄巢也于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在敌军追至的情急之下自杀身亡。在历经10年的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过程中,“世家大族”被作为打击对象。卢姓也不例外。所以,卢姓裔孙纷纷避乱,向四邻迁徙。其中向赣、闽、粤等南方地区疏散者为数不少。例如,一部分卢姓子弟跟随王潮、王审知人闽(二王自立“闽王国”),定居今福建各地,事隔已久即成为“闽籍之人”。这批卢姓人的后裔如今又扩散到海内外各地区。
(四)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和江南地区
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金朝完颜晟天会四年(公元 1126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俘获宋徽宗及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不久,金兵又转战今河南、陕西、山东等地。靖康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上帝位(名为宋高宗),南宋建立。不久,在金兵步步进逼之下,宋高宗仓皇渡江,逃窜到镇江、杭州、越州(分浙江省绍兴市)、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定海、温州等地。金兵在灭亡北宋王朝和追捕南宋皇帝宋高宗的过程中,对中原和江南大片地区实施掳掠。在动乱之中,卢姓族人纷纷四处逃难,其中以逃至今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省为多。
(五)明代与清代内乱外侵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明代中叶即遭倭寇侵扰,致使人民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破坏。江、浙、闽、粤四省的卢姓子孙为逃避战乱而四处奔走。清以后,因人口大量增殖、海外贸易发展,卢氏族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纷纷到海外谋生,因而出现海外移民浪潮。
卢氏迁入台湾
始于明代,至今居在台姓氏的第39位。卢人岛内各地都有,尤以台南为最多,俗称“南河卢”。卢经编修的《青阳范阳卢氏族谱》记载,福建长泰青阳卢氏三世祖卢志盛操行高洁,为人厚道,因得风水先生指点,本支须离祖家才得昌盛,300年后再回乡祭祖。他因此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渡海人台,垦荒创业。迁居台南的卢志盛派下裔孙,经300多年传衍,已成望族。到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他们后裔遵从祖上训示,派人回青阳寻祖。青阳9世孙卢锡堂和10世孙卢挺等,先后到台南定居传衍。卢若腾于南明隆武朝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明亡后,与部将回祖籍长泰县青阳村,伺机举兵抗清,卢氏宗人不少投其幕下;后来,他们加入郑成功军,郑待卢若腾为上宾,拜作军师。卢氏亦有随郑氏入台。
清康熙年间,卢云广人垦于台北县淡水镇蕃薯里,此地今名云广坑。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有广东籍义民卢俊德,移居彰化,因大甲西社番人(土著)变乱,他与彰化县阿束社乡民18人,驰救淡水同知而被害。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有卢某为大肚上堡牛骂社番人佃耕。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有卢永清为感恩社番人佃耕。乾隆末年,同安人卢某,人垦今台北县八里乡店子村店仔,并开垦小坑村。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卢让老迁居今台南市经商,店号“义和”。这时,台南卢姓人渐多,终致称盛于台南。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卢瑗,捐资助修嘉义县城。当代著名科学家卢嘉锡,祖居永定县坎市镇浮山村,其高祖卢洁斋于18世纪乘船沿汀江从永定出海,到台湾谋生。日人占领台湾后,其祖父又从台南携家眷迁回厦门。
福建龙海县海澄镇(旧属海澄县)西头山麓的“三社卢” (三个村社卢姓200多户、近千口人),据载是初唐开漳将领卢如金的后裔,其肇基始祖卢震素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人垦定居于西门坑。至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族人开始陆续向台湾迁徙。其中长房第十四世孙、十五世孙移居台湾水窟头;次房第十四世孙移居台北;三房第十六世孙、第十七世孙移居基隆。三社卢氏移台后,农耕经商,发展顺利,与祖家交往特别密切。他们在台北、基隆的亲族称“龙门堂”卢氏,以示不忘祖地;老人去世有归葬祖地的,回乡建宅有称“台湾厝”的;每年清明节,必派一批人回乡祭祖,返台时往往又带一批乡亲族人随往定居谋生。
据统计,明清时期,漳州府7县98姓5 000多人迁居台湾开基,其中卢姓的有海澄县6人、漳浦县1人、南靖县6人、诏安县1人、平和县7人、长泰县2人、漳州府2人。当然,实际人数可能远不止这25人之数。
现今台湾卢姓在台湾地区总人口中排名居第39位。在台南府,卢氏原为府辖四大姓之一。台岛各地卢姓人中,绝大部分为闽籍人,粤籍人次之。外省籍卢姓,以台北市为最多。
台湾卢氏,也有山胞(高山族同胞)改为卢姓的,但为数不多。据统计屏东县560人、花莲县265人、台东县165人、苗栗县约25人、宜兰县约10余人。
移居澳门
卢姓裔孙还有移居到澳门的。清代咸丰年间,公元1852年前后,卢九住居澳门。卢九擅长于经商,很快就发财了,成为澳门的富商。卢九在澳门购得一大片地,拟建成卢家私人花园。这个计划由卢九的长子卢廉若完成了。卢家私人花园模仿苏州园林的体例,小桥流水、回廊曲径、台榭楼阁、荷池柳岸等江南花园的特点一应俱全。1927年6月卢廉若逝世。此后卢家花园几经沧桑,现已修缮扩建,成为澳门八景之一,名为“卢园揽胜”。卢廉若生前富甲一方,而且乐善好施,曾经筹措巨款创办学校、医院、保婴所等,平时也经常接济穷困的人,深受当地群众的尊敬。
移居海外
朝鲜 唐吏部侍郎卢从愿之后卢鸿表任徐州刺史,其子卢震顺任兖州刺史,震顺子卢穗(原名惠)翰林学士、官上护军(比正三品),卢穗子卢垓为翰林学士。唐末,“国无善政,祸机潜发,禁卢氏不得与人婚嫁”。于是,卢穗率其九子及家眷,偕7名大学士,“翻然航海而东”。初栖于朝鲜南部平安北道定州菱里,后迁平安南道龙冈双梯村,“终老于鸡林郡”。当时,正值新罗国第五十二代王孝恭王即位。国王在东京(今庆州)以国宾礼遇卢穗。卢穗及其九子“尽忠王室,自有攘斥之功”,为击退百济与渤海国的进攻做出贡献,“分封九邑”,卢氏遂分布于朝鲜光州、交河、安康、平壤等地。据统计,卢氏在朝鲜半岛繁衍发展总人数已达30万人(其中在韩国约有20万人,在各姓氏排名中居第46位)。
泰国 据记载约在清末民初,广东梅县西阳、大坪卢氏,远度重洋,进人马来西亚吉打州林麻玩坑,从事采矿及种植橡胶园。后来,泰国南部边陲勿洞、昔罗大森林地区奖励人们开垦,种植橡胶。这些卢人遂北移,迁入泰国南部。其时,由泰国人乃南为向导,选择四条碑地段,划出1.2万莱山地给卢人种植(泰政府规定,一人可请100莱森林荒地)。经过10年胼手胝足的劳动,终于开发成功。勿洞卢氏开基祖和开拓者是广东梅县西阳新田乡人卢宏康,在马来西亚吉打州林麻坑开拓出东成橡胶园。其子卢焕枢进入泰国勿洞,开拓出橡胶园,称“枕亚园”。梅县西阳清简人卢木月,在勿洞种植橡胶园,取名“协成园”;梅县新田人卢文海在勿洞建“东升园”橡胶园;梅县大密村人卢福兴,在勿洞办“振标园”橡胶园;梅县大坪人卢坤兴办“添兴园”。卢卓梅还参加华人在勿洞办的“橡林学校”,教育华人后代。
《卢氏族谱序》
族之蕃而有房。如龙门之流必敷。扶桑之秀几由。溯太史而寻源。揽若华而求本。不有谱牒。谁知统系。粤稽我宗支派。肇自莆阳。莆阳故范阳。如金公之苗裔也。唐时建纛闽邦。爵封卫国公。今闽有将军大臣玉女仙人诸山遗址焉。其子孙始析而居莆阳。莆多望姓。卢氏角立鼎峙。繁衍其间。
而我始祖讳瑗号天潢。行一。二十七岁成进士。秩拜中散大夫。随宗高宗南渡。出守循州。遂卜居於陆安之石桥。
始祖妣冠夫人林氏。生四子。以次行。其长一傅失纪。惟孟仲季三房分支。启卤披荆。以著兹土。
始祖墓葬於三台起龙顶之下。今长老所傅。三台前。三台后。一块地。平如斗之谶。即其处也。於是支属洋酒。澎濞葳蕤。不下万指。
其仕有监场。省元。靖元。监察。司法。迪功。员外。给事。制干。节干。提属。提干。都巡。京兆。登士。上舍。宣教。宣抚。宣抚。宣慰。宣义。国录。学录。国谕。孔目。机学。机宜。致政。洗马。朝奉。承奉等。
项背相望。
而宗泰宁甫。道立性甫。同行兄弟。一时俱拜学士。
载诸南宋旧谱。年代绵远。脉望为灾。其名仕籍。有剥蚀灭漫不可考。而其存者。犹烨烨若此。澄飓熄炎。元尘闰位。我宗公差池其羽。
是用不饬。朱黻中衰。明兴。高皇廿七年。建卫所於始祖墓之阳。诏江夏侯襄。即花苇。系国师花云长子。伊弟京都司花茂。系花云次子。并到卫建城。苇先回复命。茂至功完报竣而回。
祖坟改葬系国师花苇。将我祖地迁兆小桥头。为今之乌龙坑。我子孙世世守之。
君(有四点底)蒿节事。无敢懈弛。所受大宗翻谱。有甲乙丙丁四大房。条委历历。如指上螺文可数。夫三房於宋。四房於明。
此於猿狙朝暮何异。得毋兵燹甫脱。流离荡析之余。世庙荒圮。谱系失序。*成人亦难於稽谋。
第兴子姓峥嵘趋义者。立房均赀。广置宗产。以无废俎豆。
而始祖曾孙天骝之后。如澄湖傅祖支派者。一房而羡出一房之金。是取部为甲乙。而差次丙丁。雁行至今不紊。蟠桓延(有虫字底)澳。表海为宗。逖历熙代。今日云雷满盈。宗谱复丁晦蚀之候。失此不修。其子孙必复有亡而不反。佚高曾之规。而弃先畴之亩者。而其中叶。云乃(有示字旁)彬彬。振青箱之业者。亦将兴晋代衣冠。同销沉於寒烟衰草之间。异日龙兴圣主。或转徵元臣世史。明经子弟。或召兰台令史。治历代世家言。又安所考引而求履乎。
从今证宋宗明。自南渡年谱。依孟仲季三房修。
自洪武年谱。依甲乙丙丁四房修。其后具区。其前具扬。
其三焕若。其四瑟若。其可无荒坠厥绪矣。昔狄公不冒认远祖。千古韪之。兹谱不远登子家。子笏。升之诸贤。而独推始祖所自出於卫公。诚不欲鬼(有草头)誉林。猎华圃。以是铅色家乘。徒勺(有王字旁)乐(有王字旁)杀青。耀人耳目也。
此兴垩鼻傅面。生气不属。无益於肤荣。适足为醋者耳。且也鸟(号字左旁)椹窃枝。牛念(有三点水)溷壑。非吾种者。
辟而除之。亦庶乎金柯不食於蟊蝗。玉璜不败於浊涔也。
而后乃今标正而润清。万澜千英争流竞秀。
方缀牒。而太史之泓如镜。若木之蕊如珠也。
於乎。尚亦毋忘其本之丰。源之阜也夫。
《卢氏族谱赞》
卢故望族。其先莆阳人。发祥卫公。肇基中散。冠盖人文。十产之盛。甲诸郡矣。
建炎洪武年谱。房分三。或更四。
详覆学纯君前序。
学纯君。予莫逆友也。其为人择地而蹈。
言语必信。曩遇余在行间。旦夕过从。
肝胆相许已久。
比辛卯春。
航海仝归。宿其家旬余。
促膝欷虚(有欠字右旁)。
时艰之下。乃出其族谱兴予视之。
支系条列井井。群宗公之髟(有须字底)眉若掀若动。
余不觉越席而言曰。
鸿儒硕抱之英。遭时则以业进其道。
轰轰烈烈。功勒旅常。名垂竹帛。苟非其遇。卷而怀之。或悲愤流连。或感慨兴歌。则一丘一壑。
犹欲以言而见其志。
矧家乘动关全宗。横天塞地。事至重乎。
阅代二十有一。阅年五百余纪。风雨晦明。逊志考叙。分其世数。
迭为次第。终而复始。此无他。繇罔极而广致。神明交之。
忾然如闻其声。愀然如见其人。著之言斯言矣。
著之象斯象矣。
一气薰蒸。较仰视榱桷。入庙思哀之念犹为真且挚也。
孝友因心。虽曰天性。然未必人人能而为之。
敢而为之。慈何幸得此於余友学纯君哉。聿念尔祖。昭垂来兹。是谱足不朽矣。
施於有政。是亦为政。敦睦九族。协和万邦。即所云烈烈轰轰。
旅常勒功。竹帛垂名者。又奚让焉。
石桥人土风淳。
卢姓多君子。余今日盖因其慈孝。
而知天将兴之。
祚胤永锡。厥後之昌炽蕃衍。固未艾也。
敬出弁言。以示於谱末。
一一一时岁次丙申。原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便宜行事。兼翰林院学士。詹事府正詹掌府事。经筵进讲。通家眷弟黄奇遇。顿首拜撰。
明兵部主事卢百炼《百炼卢公六十一寿序》百炼卢年翁。治毛氏诗。领袖士林。笙簧艺苑。以故凤逸龙蟠之士。越境而结交。知。扼腕间。谈及文章事业。无不志在千里。当其为弟子员。矫矫逸气。才乃大常。日月省试。诸有司咸审音而叹赏焉。未几。董公曰暹。来督粤东学。奇其文。遂称既廪。未几。
分守岭东道李公曰芬(有木字底)。来汛碣石。乍观许之为骅骝。再见题之为琬琰。其沿海计安便宜。皆欲决於卢生之策。不然萑苻贼艘。扬帆去来。畴建白以疏其治状乎。
香寇发难。石桥西北隅。雉堞圮毁。岌岌难支。翁则募乡勇。寝处其间。独当一面。东门外列屋环居者。悬疣附赘。每为贼犯。翁则出百镪以偿之。仍其地筑炮台。以扼盗冲。
郡司马晋安余公。豫章黄公。钦厥才学。交口推扬。进而器之。予在燕都闻之。窃喜著国名士。冀其歌鹿呜而来也。乃数奇未第。值大策岁进士。翁以明经廷试。授京秩至兵部主政。旋以荐疏治南安监军道。予亦晋秩大司马。荐书岁下。卒用迁去。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以文章训後进。诫子孙。以疏广受二子为法。予舣舟锦江。每叹山灵海若。不肯呵护才人。及造其庐。流览於名宦乡贤之遗迹。未始不厚其储也。乃兴翁登高而远眺。见乎山之踊跃而出者。
翁曰是地大塘。古树数株。吾先人所手植也。某水某山。吾先人所钓游也。意欲卜筑杖履。逍遥其间。先生以为何如。予深许之。居无何。予以仆从东上。翁遂为昼锦之堂於此山之阳。今年秋。石桥亲友。谓天泉长日至。翁览揆初度。具列其状。乞言於予。予曰。翁之孝友。啧啧人口。无庸称述。其文章事业。予将以牖户绸缪者。
祝以邦家之基乎。曰然。将以羽仪王国者。祝以邦家之光乎。曰然。将以林下悬车。祝以德音不已乎。曰然。然予更有进焉。
六一居士。依然黑者未星星。则山河之日月偏长。非德音是茂之徵乎。绮筵坐花。常棣色笑。舞袖称觞。德星有耀。非保艾尔後之徵乎。予縻绊於兹。弗获躬亲跻堂。愿诸君子为予进一卮而祝之可乎。是为序。
一一时岁次壬辰原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便宜行事兼翰林院学士詹事府正詹掌府事经筵进讲通家眷弟黄奇遇顿首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