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五次大迁徙

(一)战国时期田氏篡齐

春秋时陈国的大夫陈完,系厉公之子,因陈国内乱,惧祸而出走,逃至齐国,为齐桓公收留,欲聘以卿位。陈完开始时谦让,坚辞不受,改任工正之职,并改陈姓为田姓,此后逐步在齐国收揽人心,培植党翼。田氏集团一代一代积蓄力量,至第七世田常(时任齐国正卿),于公元前481年杀掉齐简公。再传三世至田和,于公元前386年正式篡夺齐国王位。当时卢姓因与齐国旧贵族关系密切,为避免祸害而成群从卢邑迁徙至燕秦各地。

(二)唐代“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当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平卢兵马使史思明等人,在范阳带兵叛唐,并攻人洛阳。次年安禄山称帝,自立燕国,改元圣武。又遣军人潼关,攻下长安。所过之处烧杀淫掠,人民流离失所。部将史思明攻占了黄河以北十三郡地。由于范阳乃“安史之乱”策源地,卢姓裔孙遭遇浩劫,四处逃散, 主要分赴今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

(三)唐末黄巢起义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原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战死,黄巢被推尊为王,号冲天大将军,立年号为王霸。不久,黄巢率领起义大军渡江南下,经今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而转战各地。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七月,又渡江北上,不久即攻克洛阳、长安,推翻唐朝廷,自立“大齐”国,改年号为“金统”。黄巢即帝王位。但由于黄巢在政策与策略上屡犯错误,加上大将朱温等人叛变,起义终归失败,数十万农民起义大军溃散。黄巢也于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在敌军追至的情急之下自杀身亡。在历经10年的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过程中,“世家大族”被作为打击对象。卢姓也不例外。所以,卢姓裔孙纷纷避乱,向四邻迁徙。其中向赣、闽、粤等南方地区疏散者为数不少。例如,一部分卢姓子弟跟随王潮、王审知人闽(二王自立“闽王国”),定居今福建各地,事隔已久即成为“闽籍之人”。这批卢姓人的后裔如今又扩散到海内外各地区。

(四)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和江南地区

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金朝完颜晟天会四年(公元 1126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俘获宋徽宗及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不久,金兵又转战今河南、陕西、山东等地。靖康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上帝位(名为宋高宗),南宋建立。不久,在金兵步步进逼之下,宋高宗仓皇渡江,逃窜到镇江、杭州、越州(分浙江省绍兴市)、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定海、温州等地。金兵在灭亡北宋王朝和追捕南宋皇帝宋高宗的过程中,对中原和江南大片地区实施掳掠。在动乱之中,卢姓族人纷纷四处逃难,其中以逃至今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省为多。

(五)明代与清代内乱外侵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明代中叶即遭倭寇侵扰,致使人民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破坏。江、浙、闽、粤四省的卢姓子孙为逃避战乱而四处奔走。清以后,因人口大量增殖、海外贸易发展,卢氏族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纷纷到海外谋生,因而出现海外移民浪潮。


卢氏迁入台湾

始于明代,至今居在台姓氏的第39位。卢人岛内各地都有,尤以台南为最多,俗称“南河卢”。卢经编修的《青阳范阳卢氏族谱》记载,福建长泰青阳卢氏三世祖卢志盛操行高洁,为人厚道,因得风水先生指点,本支须离祖家才得昌盛,300年后再回乡祭祖。他因此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渡海人台,垦荒创业。迁居台南的卢志盛派下裔孙,经300多年传衍,已成望族。到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他们后裔遵从祖上训示,派人回青阳寻祖。青阳9世孙卢锡堂和10世孙卢挺等,先后到台南定居传衍。卢若腾于南明隆武朝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明亡后,与部将回祖籍长泰县青阳村,伺机举兵抗清,卢氏宗人不少投其幕下;后来,他们加入郑成功军,郑待卢若腾为上宾,拜作军师。卢氏亦有随郑氏入台。

清康熙年间,卢云广人垦于台北县淡水镇蕃薯里,此地今名云广坑。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有广东籍义民卢俊德,移居彰化,因大甲西社番人(土著)变乱,他与彰化县阿束社乡民18人,驰救淡水同知而被害。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有卢某为大肚上堡牛骂社番人佃耕。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有卢永清为感恩社番人佃耕。乾隆末年,同安人卢某,人垦今台北县八里乡店子村店仔,并开垦小坑村。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卢让老迁居今台南市经商,店号“义和”。这时,台南卢姓人渐多,终致称盛于台南。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卢瑗,捐资助修嘉义县城。当代著名科学家卢嘉锡,祖居永定县坎市镇浮山村,其高祖卢洁斋于18世纪乘船沿汀江从永定出海,到台湾谋生。日人占领台湾后,其祖父又从台南携家眷迁回厦门。

福建龙海县海澄镇(旧属海澄县)西头山麓的“三社卢” (三个村社卢姓200多户、近千口人),据载是初唐开漳将领卢如金的后裔,其肇基始祖卢震素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人垦定居于西门坑。至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族人开始陆续向台湾迁徙。其中长房第十四世孙、十五世孙移居台湾水窟头;次房第十四世孙移居台北;三房第十六世孙、第十七世孙移居基隆。三社卢氏移台后,农耕经商,发展顺利,与祖家交往特别密切。他们在台北、基隆的亲族称“龙门堂”卢氏,以示不忘祖地;老人去世有归葬祖地的,回乡建宅有称“台湾厝”的;每年清明节,必派一批人回乡祭祖,返台时往往又带一批乡亲族人随往定居谋生。

据统计,明清时期,漳州府7县98姓5 000多人迁居台湾开基,其中卢姓的有海澄县6人、漳浦县1人、南靖县6人、诏安县1人、平和县7人、长泰县2人、漳州府2人。当然,实际人数可能远不止这25人之数。

现今台湾卢姓在台湾地区总人口中排名居第39位。在台南府,卢氏原为府辖四大姓之一。台岛各地卢姓人中,绝大部分为闽籍人,粤籍人次之。外省籍卢姓,以台北市为最多。

台湾卢氏,也有山胞(高山族同胞)改为卢姓的,但为数不多。据统计屏东县560人、花莲县265人、台东县165人、苗栗县约25人、宜兰县约10余人。

移居澳门

卢姓裔孙还有移居到澳门的。清代咸丰年间,公元1852年前后,卢九住居澳门。卢九擅长于经商,很快就发财了,成为澳门的富商。卢九在澳门购得一大片地,拟建成卢家私人花园。这个计划由卢九的长子卢廉若完成了。卢家私人花园模仿苏州园林的体例,小桥流水、回廊曲径、台榭楼阁、荷池柳岸等江南花园的特点一应俱全。1927年6月卢廉若逝世。此后卢家花园几经沧桑,现已修缮扩建,成为澳门八景之一,名为“卢园揽胜”。卢廉若生前富甲一方,而且乐善好施,曾经筹措巨款创办学校、医院、保婴所等,平时也经常接济穷困的人,深受当地群众的尊敬。

移居海外

朝鲜 唐吏部侍郎卢从愿之后卢鸿表任徐州刺史,其子卢震顺任兖州刺史,震顺子卢穗(原名惠)翰林学士、官上护军(比正三品),卢穗子卢垓为翰林学士。唐末,“国无善政,祸机潜发,禁卢氏不得与人婚嫁”。于是,卢穗率其九子及家眷,偕7名大学士,“翻然航海而东”。初栖于朝鲜南部平安北道定州菱里,后迁平安南道龙冈双梯村,“终老于鸡林郡”。当时,正值新罗国第五十二代王孝恭王即位。国王在东京(今庆州)以国宾礼遇卢穗。卢穗及其九子“尽忠王室,自有攘斥之功”,为击退百济与渤海国的进攻做出贡献,“分封九邑”,卢氏遂分布于朝鲜光州、交河、安康、平壤等地。据统计,卢氏在朝鲜半岛繁衍发展总人数已达30万人(其中在韩国约有20万人,在各姓氏排名中居第46位)。

泰国 据记载约在清末民初,广东梅县西阳、大坪卢氏,远度重洋,进人马来西亚吉打州林麻玩坑,从事采矿及种植橡胶园。后来,泰国南部边陲勿洞、昔罗大森林地区奖励人们开垦,种植橡胶。这些卢人遂北移,迁入泰国南部。其时,由泰国人乃南为向导,选择四条碑地段,划出1.2万莱山地给卢人种植(泰政府规定,一人可请100莱森林荒地)。经过10年胼手胝足的劳动,终于开发成功。勿洞卢氏开基祖和开拓者是广东梅县西阳新田乡人卢宏康,在马来西亚吉打州林麻坑开拓出东成橡胶园。其子卢焕枢进入泰国勿洞,开拓出橡胶园,称“枕亚园”。梅县西阳清简人卢木月,在勿洞种植橡胶园,取名“协成园”;梅县新田人卢文海在勿洞建“东升园”橡胶园;梅县大密村人卢福兴,在勿洞办“振标园”橡胶园;梅县大坪人卢坤兴办“添兴园”。卢卓梅还参加华人在勿洞办的“橡林学校”,教育华人后代。


范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

淮阳堂:以望立堂。

弋阳堂:以望立堂。

三原堂:以望立堂。

顿兵堂:以望立堂。

专经堂:东汉卢植,少年时和郑玄一起拜马融为师。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帐后设女乐,在帐前讲书。卢植只专心听讲,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卢氏后人即以“专经堂”为堂号。

讲述堂:明朝大理学家卢一诚,著有《四书讲述》。卢氏子弟以“讲述堂”为堂号,以纪念卢一诚。

考礼堂:北魏时期范阳人卢辩,官至太学博士,著有注解大戴礼记等书。卢氏后人为纪念卢辩“考礼”的功绩,以考礼堂为堂号。

得闲堂:缘起于卢孝标的《得闲堂集》。

抱经堂:清朝学者卢文弓召,取号抱经,把自己的书斋称抱经堂。卢氏后人以”抱经堂“为堂号。

显承堂:源于福建省漳州市天宝镇卢姓宗祠,意在于彰显先祖卢如金将军功绩。

   

主要源流

1、源于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今山东长清县) ,其后人以卢为氏。

2、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东周时期,舅犯助晋文公姬重耳战胜楚国,因功封邑于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岗),舅犯之子贾季封邑于五鹿(今河南清丰),舅犯后人以卢为氏。

3、以国为氏。春秋时期,有庐子国(今安徽省合肥市),卢氏为庐子国戢黎之后。 

4、以官职为氏:

①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若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若卢令丞,为弓箭手统领,主弩射;后逐渐转为主管监狱的官吏,就是典狱官;秦汉时期隶属于少府管辖)。若卢令丞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若卢氏,后简化为单姓卢氏者;

②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当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当卢令丞,为专职掌管酿酒、煮酒的官吏,隶属于少府管辖)。当卢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当卢氏,后简化为单姓卢氏者。

5、以兵器名为氏。欧冶子所锻越剑,名湛卢。 

6、源于改姓而来:

①复姓改单姓卢氏。齐桓公后裔有以封地为卢蒲氏、葛卢氏,后改成单字的卢氏。北魏时期,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②帝王赐姓为氏。隋炀帝杨广赐予河间人章仇太翼为单字卢氏;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南光山)雷氏家族人氏,被北周皇帝宇文觉改为卢氏;祖籍三原(今陕西三原)闾氏族人闾云保,被唐高宗李治赐准改姓为卢氏。

③少数民族改姓卢姓。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鲜卑族有姓“莫芦”的,改为姓“芦”,后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源于西南夷,出自明朝时期西南从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有一个从族,为古百越民族一支,在明朝时期有取汉姓为卢氏者。

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居住于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卢如火氏,改汉姓为卢。 

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满族泰楚噜氏和喜瞻氏,在明清时期,有改为卢姓的。

   


人物生平

卢镗(1505年—1577年),字子鸣,丽水县城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卢镗祖籍汝宁卫(河南罗山县)。五世祖卢宝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归附朱元璋,授平阳卫千户(千户所的长官,正五品)。明永乐九年(1411),卢镗的祖父卢英调处州卫,世袭千户,此后卢氏世居丽水城内。明弘治十八年(1505),卢镗出生在千户官邸。少年时爱读兵书,喜习骑射,深谙军事。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38岁的卢镗由世荫嗣职福建镇海卫千户,历官福建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参将、江浙副总兵、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职。卢镗在江浙闽沿海奋勇抗倭三十多年,身经数百战,战功标青史,俘斩倭寇万余人。《明史·俞大猷传》中称:“(卢)镗有将略。倭难初兴,诸将悉望风溃败,独(卢)镗与汤克宽(抗倭将领、江苏邳县人)敢战,名亚俞(大猷)、戚(继光)云。”

元至元二年(1336),日本国内部分裂为以天皇醍醐和大封建领主足利尊氏为首的南北朝,相互攻伐不已。而战乱中的溃兵败将,亡命海岛,与冒险商人相结合,到中国沿海进行走私和疯狂掠夺。这些武士、浪人和商人被统称为“倭寇”。中国境内的一些窝主、海寇、奸商和流氓分子也趁机打劫,与倭寇狼狈为奸,为害百姓。至明朝中后期,国势衰微,军备废弛,使倭患日重,沿海人民日益受其害。嘉靖十九年(1540)起,盘踞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盗首李光头、许栋、王直、徐海等聚集于双屿港(今属舟山市)勾结倭寇、葡萄牙人和中国沿海走私官员、商人,私相贸易,一时船舶云集,多至港塞,结聚至万人。葡萄牙人侵占双屿港后,筑馆舍、教堂,岛上住户3000人,葡萄牙人1200人。葡萄牙人常在“货尽将去之时,每每肆行劫掠”。

嘉靖二十七年(1548),因朝廷闻报闽浙沿海倭寇海盗祸患异常猖獗,遂命都御史、长洲(今吴县)人朱纨巡抚浙江。四月,朱纨派遣时任福建镇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属官,秩正三品,分管屯田、训练、司务等事)的卢镗及副使魏一恭,率刘恩至、张四维、张汉等集战船480艘,水陆兵6000余人,围剿双屿寇巢。刚开始倭寇与葡萄牙人坚守匪巢不应战,官军未能攻取。过了一日夜,风雨交加,海雾大起,倭寇连夜召集人马,准备和葡萄牙人一起突围。于是,趁夜色倾巢而出,四向夺舟奔航。官军趁机四面夹击,分股包抄。激战之后,卢镗生擒李光头、许六、姚大及窝主顾良玉、祝良贵、刘奇十四等。卢镗率军乘胜追击,又俘获倭寇首领稽天破等,击毁倭船数十艘,击杀倭寇数百人。并命令官军摧平其壁垒,焚毁其营房。盗首王直乘隙率小股倭寇逃之夭夭。卢镗指挥官军用木石堵塞双屿隘口,将葡萄牙殖民者全部驱逐出双屿。卢镗还组织修筑双屿木栅寨,驻兵安炮日夜守卫,盗贼船舶不得复入,使被盗贼侵占二十年之久的双屿,终于得以平复。六月二十日,卢镗与金山卫指挥吴川围击倭船,生俘许栋及其弟杜武。继而征讨南麂、磐石卫诸岛的倭寇。连续转战3个月,大获全胜。然而,倭乱虽然平息,但因此举损害了闽浙地主豪绅坐地分赃的利益,招致闽人官僚仇恨。于是,御史、闽人周亮及给事中叶镗等向吏部弹劾朱纨等人,吏部采谏将朱纨的巡抚改为巡视,以削弱他的职权。朱纨上疏自辩,并陈明国是、正宪体、定纪纲、扼要害、除祸本、重断决六事,语言非常激烈愤慨,又请处死“勾连倭舟”的长屿海盗林参等。御史陈九德、周亮等接着弹劾朱纨“举措乖方,专杀启衅”,又弹劾卢镗、柯乔等“党纨擅杀,宜置于理”,嘉靖皇帝闻言大怒,下令究治朱纨死罪,朱纨含冤自杀,卢镗等被逮捕入狱革职,定成死罪。从此,闽浙沿海不设巡抚,海禁复驰,倭乱再起。

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乱已从沿海蔓延至闽、浙、粤等省腹地,朝廷上下抗倭呼声日高。七月,朝廷不得不任命佥都御史王忬提督军务,巡视浙江及福州、兴化、漳州、泉州四府。都御史王忬巡视浙江海防时,谙知卢镗熟知兵法、智勇双全,是个难得的将才。王忬到任后,即向朝廷奏请赦免卢镗,并委以都指挥(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正二品)之职。卢镗与尹风、柯乔等,统率狼土诸兵(即地方武装),严督防御工事,分兵围剿,重创多股倭寇。

嘉靖三十二年(1553),通倭头目汪直勾结诸路倭寇连船数百艘,大举骚扰浙江沿海各府县。卢镗奉命与俞大猷、汤克宽等,分别逐击倭寇于舟山(东岳宫山)、太仓、南汇、吴淞、江阴、嘉定、海盐、海宁、乍浦等处。卢镗布阵智斩倭寇首领萧显。然而,乍浦一战,千户高才私通敌人,引寇入城,卢镗折损都指挥佥事周应祯及崇明知县唐一岑。因兵力悬殊,战败失利,因此遭御史赵炳然弹劾被革职,朝廷责令卢镗在军中戴罪立功。

嘉靖三十三年(1554),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浙闽军务,擢升卢镗为参将(掌理本营军务的武官,正三品),分守浙东海滨诸府、县。此时,王直逃到日本萨摩州松浦津,潜号曰京,自称徽王,封徐海、叶宗满等为将领,陈东、谢和等为谋士,建造巨舰,继续派部下和倭寇一起骚扰江、浙沿海。都御史王忬在长涂、沈家门一线设防。三月,王直派萧显率部入浙,在普陀山附近洋面与官军发生激战后,弃舟登上普陀山。参将俞大猷统兵追击,萧显部据险固守茶山十余天后,大批倭寇抵达普陀山,上下夹击明军,官军黎俊民等先后战死。卢镗率部飞驰增援,萧显和倭寇从海上逃窜,卢镗率军包抄阻击,歼灭敌寇二百余名。

嘉靖三十四年(1555)二月,盘据柘林(今上海奉贤东南)、普陀等地的倭寇不时攻掠乍浦(今平湖县东南)、海宁、德清、杭州等地。四月,官军议定分进合击的作战方略,歼倭于嘉兴与平望一带。卢镗受命率军协迫倭寇进入王江泾地域,防止他们向杭州方向窜犯;参将汤克宽领水师由乍浦向嘉兴行动,寻敌作战。下旬,卢镗进兵至石塘湾(今桐乡县西),设伏待敌。果然不出所料,倭寇四千余人自柘林出发,避开明军防线,分路袭扰李塔汇、张庄、小昆山等地,旋自茆湖(今上海青浦西南)北上,欲攻苏州。官军接战倭寇于陆泾坝,倭寇不敌,收兵南下,突袭嘉兴,进入卢镗的伏击地域。卢镗督率狼兵(地方武装)、官兵发起攻击,按预定企图将倭寇向嘉兴以北压迫,并尾追不舍。汤克宽按计划向王江泾前进。五月,张经派遣卢镗与俞大猷所督永顺援军分进合击,大败倭寇于王江泾(今属嘉兴市),斩寇一千九百余人,焚溺死者不计其数。八月,海盗林碧川出没台州外海,卢镗遣都指挥王沛在大陈山海滩大败林碧川。贼兵弃舟登山顽抗,官军尽毁其舟。卢镗督师会剿,于石墙墩(今属定海)痛击倭寇,斩首二百余,生擒林碧川等盗首,其余倭寇尽皆歼灭。不久,倭寇又纠集队伍掠夺浙东沿海诸县,进剿中兵败失利,卢镗再次被夺职戴罪。

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部右侍郎兼总督江浙事务的胡宗宪荐擢卢镗协守江浙副总兵(协助总兵官掌理本镇军务,从二品)。三月,卢镗与定海知县宋继祖合力进剿盘踞谢浦(今属定海)之倭巢。卢镗募集义勇扩充兵力,在海上用火枪、火箭射烧倭船;在陆上利用大青岙、陈夹岙等隐蔽山岙伏兵,以放火为号,海陆同时发起进攻。卢镗又设法召来乡民千余人,在向倭寇进攻时呐喊助威。如此一来,倭寇摸不清有多少官兵,趁夜色从谢浦逃到吴家山。卢镗指挥张四维趁夜色,率麻阳兵突袭吴家山倭寇巢穴。倭寇仓皇突围,被斩杀数百人,余者逃往邵岙(今普陀区)。卢镗等率兵会剿邵岙,尽歼之。五月,倭寇复犯慈溪县城,焚毁县治。卢镗与俞大猷追倭于翁山海上,擒斩三百余人。七月上旬,卢镗又与俞大猷在洋山、马迹一带海域设伏,切断倭寇归路。八月,散倭数千人,分四股入海逃遁。卢镗与俞大猷及海道副使许望东、指挥邓城分股包围,先后歼灭。卢镗设伏烈港,生擒大隅岛主的弟弟、倭寇首领辛五郎等83人,追杀倭寇于海上,击沉倭船数十艘,擒斩倭寇六百五十余人,救出被掳男女七百余口,取得烈港平倭大捷。定海县知县何愈在沥港立“平倭港碑”记其事,并将沥港改名“平倭港”。胡宗宪遂缚陈东、辛五郎等倭首首级晋献朝廷。倭寇士气大挫。倭寇又进犯江北,卢镗率兵急驰增援,于海门将倭寇击溃,又击毁北洋倭船二十余艘,余倭敛舟龟缩三沙(今属上海市)。

嘉靖三十六年(1557),卢镗升任都督同知(都督府副长官,从二品)。总督胡宗宪在卢镗等将领的协助下,设计诱擒王直,并在舟山上建造受降亭,举行受降仪式。胡宗宪诗曰:“十年海浪喷长鲸,万里潮声杂鼓声。圣主抚髀思猛士,元戎讵意属书生。身经百战心犹在,田获三狐志幸成。报国好图治安策,舟山今作受降城。”受降亭下,老将卢镗感慨万千,欣然和诗曰:“手提长剑斩妖鲸,八面威风四海声。白发尚能酬壮志,丹心应不负平生。群蛮俯伏归王化,万姓欢歌庆有成。祸本已除环海静,此城端拟汉三城。”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倭寇二千余人入翁山、川沙等地,犯象山、台州、通州、海门、崇明,卢镗与协守浙江副总兵刘显围敌于刘家庄,一举歼灭。而凤阳巡抚兼督江北军务李遂却弹劾卢镗等纵贼为患。此时,卢镗已提升为都督佥事(都督府武官,正二品)兼江南、浙江总兵官,嘉靖帝闻奏,责令夺职视事。不久,兵部郎中、江苏武进人唐顺之都督江浙军务,极力引荐,终使卢镗得以官复原职。

是年,卢镗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督造威远城。熟知兵法的卢镗深知候涛山(又呼“招宝山”)雄据海口,与金鸡山对峙,为甬江之咽喉,根据多年抗倭的经验,认为从候涛山俯视县城,相隔不过数十步,如果倭贼一旦占领候涛山,且置火炮于山顶,县城将不攻而破。倭贼络绎衔尾入镇海关官军也无法阻止。所以,守城非据险要处不可,而据险要处非建城不可。于是,决定在候涛山顶筑建城堡。筑城的劳力主要来自官军,卢镗亲自督办,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经过军民一年三个月的努力,城堡竣工,名曰:“威远城”。城周长200丈,高2.2丈,厚1丈。设雉堞(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164个,辟东西二门,内建戍屋40余楹,屯兵戍守。同时,在候涛山麓西南筑靖海营堡。在隔江的金鸡山铸火器若干座,以战舰布防甬江口,与县城相犄角,形势益固。这座威远城,不仅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在清朝后期抗击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的战争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一日,卢镗闲暇登候涛山,肃立在威远城楼上,遥望大海,触景生情,赋诗曰:“招宝苍茫控咽喉,巍峨雄堞护重楼;洪涛闪烁金光动,大海澄清瘴雾收。百万貔貅屯远垒,三千戈舰列安流;从今夷寇寒心胆,永固皇图亿万秋。”不久,有倭寇向南洋突围,卢镗率军攻击,斩杀倭寇数百。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倭寇近二万,连舸数百,犯台、温,入昌国(今属宁波市)。卢镗与戚继光、参将牛天锡等在翁山马岙沙蛟、长白港等地合力围剿。台州一战,歼杀倭寇魁首。仙居一战,前来侵扰的倭寇被全部歼灭。先后连续九次战斗,累战累捷,共斩杀倭寇四千有余。此后倭寇南移,其势渐衰。浙江沿海倭寇之患渐平。总督胡宗宪以荡平功奏报朝廷给卢镗增加俸禄、赐金帛作为奖赏。

嘉靖四十二年(1563),卢镗与知县何愈、都指挥李兴合议,于候涛山上建文笔塔,以志纪念抗倭胜利及缅怀全体将士的不朽功勋。

嘉靖四十四年(1565),胡宗宪被劾,朝廷以严(嵩)党亲信将其逮捕入狱,而卢镗是因胡宗宪擢用并报功请赏的,又被视为胡宗宪的同党,朝廷以抗倭督师不力、作战失利等八大罪状,卢镗被逮治下狱,后又免罪遣归故乡丽水。

卢镗虽累官至朝廷二品大员,但家计萧然,清贫如平民,世人无不叹其清廉。万历五年(1577),卢镗病逝于丽水城,享年七十三。他的墓园在处州府北郊白云山麓。今墓址尚存,墓园于上世纪60年代被开辟成了农家菜园,许多墓园石构件散落在白云山脚双眼塘周围。至今丽水民间还流传着“千秧丘,双眼塘,白云山脚有卢镗”的民谣。

镗子卢相,跟随父亲在军中数十年,为先锋。卢镗总是将“劳险之事”交付给他。事凡艰险,卢相奋勇争先,“闻命即行,蛟窟鲸波,无少疑惮”。在嘉兴王江泾大捷中,战功第一。卢镗统领鸟尾船在克仙居剿灭倭寇时,卢相一马当先攻下仙居城。卢镗打败徐海,大隅岛倭寇首领第辛五郎逃到烈港海中,卢相奉命追击,生擒第辛五郎,押送京师,以功升任处州卫指挥佥事。卢镗在九山洋擒获倭酋哈眉须、满咖赖、稽歌等,缴获他们的枪支,命卢相研究其技术。于是。卢相组织“神机营”。进行教练,掌握了使用技术。升浙江都指挥佥事。在石浦战役中,击沉敌舰,敌众焚溺者无算。授浙江都指挥以终。

督造威远城

卢镗熟知兵法,智勇双全。在浙江、江苏沿海一带奋战50多年,身经数百战,前后俘斩万余级,镇守镇海时已70岁高龄。他深知招宝山雄据海口,与金鸡山对峙,为甬江之咽喉,根据多年抗倭的经验,认为从招宝山俯视县城,相隔不过数十步。如果倭贼一旦登上招宝山,且置火炮于山顶,县城将不攻而破。倭贼络绎衔尾入镇海关官军也无法阻止。所以,守城非据险要处不可,而据险要处非建城不可。于是,经请示总制胡宗宪,在招宝山顶筑建城堡。

筑城由卢镗经办,劳力主要来自军队,嘉靖三十九(1560),经过军民三个多月的努力,城堡竣工,名曰:“威远城”。城周长200丈,高2. 2丈,厚1丈。设雉堞164个,辟东西二门,内建戍屋40余楹,屯兵戍守。同时,在招宝山麓西南筑靖海营堡。在隔江的金鸡山铸火器若干座,以战舰布防甬江口,与县城相犄角,形势益固。不久,有倭贼向南洋突围,卢镗率军攻击,斩倭贼数百名。威远城,不仅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在后来抗击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的战争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招宝山月城碑》说:“前明筑沿海七十二城以备边也,最要者莫若招宝山之威远城”,确非虚语。

平倭双屿港

嘉靖十九年1540)开始,福建奸商李光头,勾引倭奴结巢于双屿港(现普陀六横岛),余党有汪直、徐惟学等。倭贼以双屿港为巢穴,时而私运商货入口,时而分路剽掠。倭患日益蔓延。1548年4月,都御史朱纨委派卢镗与海道副使魏一恭等,率领战船向双屿港倭贼挑战。开始倭贼坚壁不动,到夜里风雨交加,海雾迷目,于是倭贼倾巢而出,乘机攻击。明军官兵在卢镗率领下,奋勇夹攻,顽强拼杀,把倭贼打得大败。俘斩溺死者数百人,活捉贼首李光头及大窝主顾良玉等14人。卢镗率军进入双屿港,烧毁倭贼所建的天妃宫及营房、战舰,贼巢从此荡平,停泊在附近的倭船,也狼狈逃离。六月,明军追攻李光头的余党于福建沿海,倭船被四面包围,慌乱中又触暗礁,倭贼被迫把另一贼首许栋及其弟杜武遣送到小船上,被官兵擒获。为了加强防守,朱纨、卢镗亲率官兵,聚木石筑寨双屿港,贼舟不得复入,使二十年盗贼之穴,终于平复。

   

0.2051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