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家谱,又称谱牒,是记载着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典籍,包括一家一族的祖源宗本,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婚配嫁娶,行业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人物传记等众多方面的资料。我国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有记载姓氏的骨片。后来,家谱被帝王诸侯用于记载世系,成为了这些人的专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成为世族之间通婚和做官的主要依据,从而很快发展起来。到了唐宋时期,民间私家修谱逐渐形成。

  明清时期,民间修谱已经十分兴盛。建国后,修撰家谱曾一度停止。家谱蕴含着大量的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资料,与正史和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修撰家谱有着不成文的规矩: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

  我们家族续修家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 。

  盛世修志,国家如此,地方政府如此,修家谱仍然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有许多历史,都是需要家谱的记述来印证的。因此,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通过家谱来维系一个家族的血缘联系,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是,在四十多年前的破“四旧”及稍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家谱成为封建守法制度的代名词,无数家谱被除数毁,修家谱也成了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1993年,我母亲去世后,时年已经70高龄的父亲思量续修一下近60年没有修过的家谱,而且身体力行,到处走访,搜集资料。

  毕竟父亲年事已高,再做如此繁重的工作确已力不从心。后来。这件事情就交给了本家几位年富力强的族人,继续进行修纂。经过几年的劳作,新修的家谱终于成稿。

  老家的族人来到县城找我,让我看一看家谱的内容体例,并要求我为这部新修的家谱写序

  续修家谱,我的本意是赞同的,而且也愿意尽绵簿之力。因为在机关工作,加上破“四旧”的影响,还有一族人中饱读诗书之人甚众,自己才疏学浅,加上长辈很多,让我一个晚辈去作序,自觉不是很合适的。但来找我的族叔诚恳地告诉我,这是合族人的意思,你无论如何要把这件任务完成好。推辞不掉,只好答应族叔我先看一下族谱,准备一下,保证按照家族的意思把谱序写出来。

  事情是答应了,写作却犯了难。首先是对于家族的历史知道得并不十分清楚,只是影影绰绰知道个大概,平时说说可以,要真正写到纸上,印到家谱上,这却是一件不能含乎的事情。于是,我仔细研读了族叔送来的家谱,对家庭的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又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印证了先辈们所记草谱的真实性,家族历史的轮廓大体清晰起来。

  按照谱上所说,我们这一支是明朝初年从河北枣强县迁来的。据县志资料记载,明朝初年从河北枣强向我们这一带移发发生在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一世祖迁到现在的邹平县东北部与我们县接壤的一个叫陈度的村庄。在这里,一世祖留下了5个儿子。二世祖兄弟五人,按仁、义、礼、智、信的顺序排列。

  过了几年,仁、义两支兄弟俩就迁到了现在我老家所住的地方。再后来,义支又从现在我老家那里迁往现在淄川的北旺,其后人遂繁衍迁徙北旺附近,到了七世,其中的一些族人又迁徙到当时沂水县一个叫于家北坡的村庄。其他礼、智、信三支,有的随后迁到长(仁)支所在,有的迁到了周围其他地方,直到现在,族人所居之地,大多集中在鲁中地区的淄博、潍坊、济南等地,有极少数迁到了其他的省份。这次重新续修族谱,除从淄川迁往沂水的族人经数次寻找没有联系到外,其他都联系到。

  重新修订的族谱的确是一部我们这个家族前所未有的族谱

  于是,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大体考虑一下提纲,很快就把谱序写了出来,送给老家的族叔交差。族叔和族兄们看过我写的谱序后,一致觉得很符合新修族谱的情况,我的任务也算是完成了,觉得这篇谱序的写作应该是比较完美的,心底也升出了一丝自满和骄傲。后来有他姓人家看到这本新修的族谱,看到这篇序的时候,称赞这篇序写得特别好。

  任务虽然交差了,对于族谱的了解并没有淡忘。回来以后,又仔细研读了族谱的内容,重新阅读了自己所写的谱序,阅读了《史记·魏世家》,突然发现了令人遗憾的事情:作为我们这一支而言,这部族谱编辑得品位和层次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但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仅有那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把魏氏家族在历史上的表现好好写出来,虽然现在不能明确在冀州枣强以前我们与他们的历史渊源,但一个魏字,却把大家统一到一面旗帜下。等再一次续修族谱的时候,一定不再留下诸如此类的遗憾。

  

0.0961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