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年—1765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早岁艰辛
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客居扬州
雍正元年(1723年),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雍正三年(1725年),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求学通仕
雍正五年(1728年),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
雍正七年(1730年),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雍正十年(1733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乾隆元年(1736年),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乾隆二年(1737年),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
乾隆四年(1739年),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
乾隆五年(1740年),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
乾隆六年(1741年),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郑板桥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并手写付梓。
乾隆八年(1743年),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
两任知县
乾隆九年(1744年),妾饶氏生子。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十一年(1746年),自范县调署潍县。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经常发生人吃人现象。潍县原本繁华大邑,因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乾隆十二年(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同前往。时值秋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乾隆十四年(1749年),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世。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
乾隆十五年(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
乾隆十六年(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作“难得湖涂”横幅。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晚年生活
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乾隆十九年(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画了一幅《竹石图》,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撑破画面。右上角空白处题诗一首:“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乾隆癸未,板桥郑燮。”下揿两方名号印。画幅右下方空白处又押上“歌吹古扬州”闲章一方。郑板桥颠沛了一生,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仍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诗题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峦之上,代之以皴法;或在竹竿之间,使画连成一片;或在兰花丛中,衬托出花更繁,叶更茂。画上题诗,宋元即首,并非郑燮始创,但如郑燮之妙,实不多见,妙就妙在各类艺术高度统一。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65年1月22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
郑廷珍(1883年—1937年),商丘市柘城县牛城乡郑楼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独立5旅旅长,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祖辈素以行医为生,是当地著名的中医世家,盖有本村第一栋楼房。到了郑廷珍父亲一代,医道失传,开始以务农为本,当时正值清末民初,郑廷珍家庭日益拮据,生活困难,甚至缺粮断炊。郑廷珍决心入伍当兵,谋求生路。1917年,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在河南一带招兵,郑廷珍报名参了军,补入第十六混成旅李鸣钟的第三团。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以其刚毅、勇敢、正直、廉洁和记忆力过人,深受冯玉祥器重。他参加过冯玉祥部历次军事行动,如1921年6月入陕驱逐陈树藩、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1924年首都革命,驱逐清第出宫,1926年西安解围和1927年的东征,积功为团长,1928年被提升为第13旅旅长。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结束后,郑廷珍的部队被蒋介石收编,改番号为独立第5旅,归属第二十五路军总指挥梁冠英节制,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围剿红军,郑廷珍厌恶内战,曾与红军默契互不侵犯,并允许有些物资经由自己管辖的防地进入苏区。后郑廷珍因为梁冠英扣发部队军饷与其发生冲突,事情闹到南京政府,结果,第五旅脱离第二十五路军序列,直属军事委员会管辖,受卫立煌将军指挥。
郑廷珍善于带兵,军纪严格,赏罚分明,从不偏私。他继承西北军“爱兵如子,爱民如父”的传统,常常与士兵同吃同住,甚至同士兵一起摔跤比武,对官兵家庭的困难,他向来是有求必应,甚至解私囊相助。遇上灾年,他总是在驻地开办粥厂,用“百姓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民众的武力”的道理教育士兵。他要求士兵要爱民、助民,绝对不准欺压老百姓,每次部队移防开拔,他都亲自巡视驻地,检查纪律,一定要等老百姓说了“不缺少什么东西”等话,才命令部队出发。郑廷珍的行为深得其所部官兵的拥护。
卢沟桥事变后,他亲赴南京请缨御寇,命令所属3个团到合肥集结,路过河南,向老母表达不打败日军决不生还的决心。1937年10月11日,日军主力逼进忻口一线,凭借飞机、大炮等优势火力开始向我阵地发起猛攻。郑廷珍率部坚守中央阵地{南怀化(今河南村)高地},我军虽然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寸步不让,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强信念与敌人血战到底。15日,南怀化高地再次陷于敌手,日军乘机扩大突破口,想一举突破我防线,整个战局出现危机,前线总指挥卫立煌将军火速调集兵力,集中五个旅的部队,于十六日发动反攻,收复南怀化高地。郑廷珍亲自来到担任反攻任务的部队动员,鼓励士兵奋勇当先,杀敌立功。16日凌晨,反攻开始。郑廷珍坚持要到前沿阵地亲自指挥作战,警卫人员一再劝阻未果,郑廷珍率领警卫人员一同到前线指挥部队收复高地,到达前沿后,我军一鼓作气攻占了几个山头。这时他跃出战壕观察敌情,指挥部队继续前进,突然遭到日军机枪的猛烈射击,郑廷珍将军当场英勇牺牲,壮烈殉国。此役一同阵亡的还有郝梦龄将军和刘家淇将军,国民政府明令褒奖,追赠为“陆军中将”。1983年6月,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