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纪念馆有多处,这里主要介绍江苏省太仓郑和纪念馆。太仓郑和纪念馆,位于郑和七下西洋的出海起程港——刘家港,假座于郑和曾率水军将士朝拜海神娘娘的历史遗迹“天妃宫”内。太仓郑和纪念馆,位于郑和七下西洋的始发港——刘家港(今太仓市浏河镇),假座于郑和历次出航前,率水军将士朝拜妈祖的历史遗址“天妃宫”内。
浏河“天妃宫”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移建于现址,距今880年,是江南最古老的、最久负盛名的、最具独特历史价值的妈祖庙。1949年建国后天妃宫收回国有,199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天妃宫具有明代建筑的特色,结构古朴典雅,两层殿宇高十余米,楠木梁柱、木刻廊坊、砖雕洞门、碑刻长廊、石板甬道、树木葱郁,气势轩昂。
纪念馆展厅分为上下二层。下层大厅正中是一座3米高的郑和手握航海图的座像,环墙是三幅巨型磨漆壁画《鹏起浏江》,画面反映了当年郑和下西洋时的壮观场面。二楼展厅展示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有关资料和历史遗物。郑和从公元1405—1433年,历时28年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葡萄牙达伽马到印度海岸早92年。郑和每次下西洋所率随员28000余人,率舟200多艘,其中包括宝船、座船、战船、马船、粮船等,形成庞大的船队,行程13万海里,历经亚非37国,成为历史上时间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航海之最。
郑和七下西洋写下了世界航海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是睦邻友好和平之举。同时也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与各国交往,进行文化和经济交流。
二楼展厅陈列着各种图片和实物等200余件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展示了郑和不平凡的生平和伟大的航海业绩,展示炎黄子孙和世界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深切缅怀。
鉴于郑和纪念馆的历史性和纪念属性,一九九五年先后被命名为苏州市、太仓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九九七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OO一年被命名为“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等。
郑和纪念馆
1985年7月11日,纪念郑和首航580周年时,为弘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天妃宫”后殿辟为郑和纪念馆。跨进天妃宫庄严的山门,平坦的金山石铺成的额道路通向纪念馆的主楼,路旁苍翠的塔松和如茵的草坪、优美的绿化和古建和谐一致,令人心旷神怡。楼前的“锚泊瀛涯”雕塑突出了纪念馆的主题。 峙立的群礁代表古老的浏河镇,“刘家港”三个醒目的大字,为出生于浏河的中国已故著名大师朱屺瞻所题;高高树起的大铁锚上悬挂着罗盘,象征着明代永乐初年郑和--这位世界航海业的先驱者在刘家港集结船队,扬帆起航。展厅分上、下两层。底层正中是一座3米高的郑和手握航海图的座像。
大理石底座
黑色方正的大理石底座上刻着:郑和(1371年—1435年)几个金灿灿的大字。郑和炯炯的目光中包含着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自豪感。他的出使,是和平之举,完成着传播和平与友好使命。座像背后与左右两侧墙面上三幅巨型磨漆壁画《鹏起浏江》,面积达八十平方米,它不仅再现了当年郑和奉召首次从浏河下西洋,访问东南亚、东非各国出洋时的壮观场面,更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三幅壁画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画面线条流快明畅,人物栩栩如生,富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郑和船队中十几艘宝船“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无论从大厅的哪个角度看,都给人以那船是迎面驶来的感觉。
郑王庙(Wat Arun),又称黎明寺(Temple of the Dawn),是纪念泰国第41代君王、民族英雄郑昭的寺庙。始建于大城王朝,当时名皇冠寺,后改称昌寺。黎明寺位于泰国湄南河西岸的双子都市吞武里城,是泰国著名的寺庙,也是泰国王家寺庙之一,该庙与华裔的民族英雄郑昭有关,他曾率军驱逐缅甸敌人,拯救河山,并创建了吞武里王朝。
郑王庙在大城王朝时是一座古寺,称为“玛喀寺”。据说,当年郑王驱逐缅军后,顺湄南河而下,经过此寺前,正好是黎明时刻,遂下令上岸到寺里面礼拜。后郑王登上王位,下令重修此寺并改名为“黎明寺”。此庙被称为“黎明寺”的另一个说法是由于其庙内最高的塔尖直插云霄,高79米,人们便觉得它是每日首先接触阳光的地方,故给予“黎明寺”之名。郑王庙内这座高达79米的“拍攀”大佛塔,始建于1842年,属于大乘舍利塔式,尖塔的外面装饰以复杂的雕刻,并镶嵌了各种彩色陶瓷片、玻璃和贝壳等,是泰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大乘塔,周围尚有四座与之呼应的陪塔,形成一组庞大、美丽的塔群,其规模在曼谷仅次于大皇宫和玉佛寺,有“泰国埃菲尔铁塔”之美称,令人叹为观止。
大佛塔与湄南河对岸的卧佛寺恰恰隔河相望。游客可沿着陡直的石级,小心登上尖塔中层,俯望湄南河两岸的旖旎景色。
郑王庙与曼谷隔湄南河相望,规模庞大,仅次于大皇宫和玉佛寺。寺院人口处有巨型守护神石像,寺内有五座一模一样的佛塔,一大四小。大塔为79米高的婆罗门式尖塔--巴壤塔,建于1809年,有“泰国埃菲尔铁塔”之美称。底座和塔身均呈方表,层数很多,面积逐层递减,显得古朴而庄重。尖塔外面装饰以复杂的雕刻,并镶嵌了各种彩色的陶瓷片、玻璃和贝壳等,是泰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大乘塔,周围尚有四座与之呼应的陪塔,形成一组庞大而美丽的塔群。这些实心宝塔四面凹位都塑有一层一层的佛像。从地面到塔顶,都以各色碎瓷片镶成种种花饰。宝塔的地基部分绘有巨幅图画。佛像造形生动,雕工颇为精细。此外,寺内还有佛殿、佛堂、内有佛足印的四方殿、佛塔、王冠形尖顶的门楼、佛亭、6米高的巨魔雕塑、回廊、假山以及中国石像等。大塔内有阶梯供游客攀爬。在塔上,可以极目眺望湄南河对岸的曼谷市景。
建造意义
湄南河将大曼谷一分为二,很多有名的寺庙都集中在东岸的曼谷,但是西岸的吞武里,仍有一座很具代表性的庙宇名为郑王庙,郑昭是华裔,于1768年,曾领导泰国各族人民奋驱外敌,重整江山。并创建了吞武里王朝。主塔庙堂现供有郑昭王像及遗物,殿内悬有中国式的灯笼。参观郑王庙可了解泰中两国的亲缘关系和深厚友谊。
郑王庙是纪念泰国第41代君王、华裔民族英雄郑昭的寺庙。郑昭,祖籍广东澄海县,名信。郑信早年丧父。被邻居昭披耶节基收为养子。昭披耶节基是当朝的大臣,郑信13岁时由养父介绍进宫廷当侍卫,因有才略,被任命为达府太守,接着提升为柏却武里总督。1760年,大城王朝遭缅甸封建王朝的侵略,当时的大城被围,弹尽粮绝,遂于1767年覆亡。当时,郑昭率兵突围,号召暹罗人民起来抗战,收复失地,百姓纷纷入伍。经过激战,终于收复大城,将强敌逐出国土。暹罗人民对他的爱国英雄行为十分敬佩,拥戴他为暹罗国王。郑昭于1767年12月登上王位,迁都吞武里。郑昭在位15年,励精图治,使国家日益富强,并致力发展与清王朝的友好关系。
历史
1768年,泰王郑信率兵打败侵占泰国的缅甸军队,复兴泰国,定都吞武里,建造了这座寺庙。据说当时郑王从大城到达吞武里的时候,正值黎明,故将此寺命名为阿仑·拉杰瓦拉兰寺。1780 年,此寺曾经供奉过从老挝万象运来的玉佛,后来这尊玉佛供奉在首都曼谷的玉佛寺内。1809~1824 年间,曼谷王朝的拉玛二世重建寺庙,增修中央大塔和四周的四角小塔群,还曾重新赐名,但寺名仍含黎明之意。1824~1851 年间,拉玛三世继续建寺工程,塔始修完。拉玛四世时又将此塔增高,规模也有所扩大。现存塔高75 米,高耸入云,周围由小塔簇拥,雄伟壮观。塔建造在一连串的平台上面,台基雕刻着动物和众神像,刻工精美。塔身镶满了从中国进口的彩色磁砖和玻璃珠,塔尖用金箔包裹,整座塔群显得金碧辉煌。中央大塔内有阶梯通到塔顶的阳台,在这里可以俯瞰河对岸的曼谷城、泰王宫、玉佛寺、涅盘寺及湄南河上的风光。拉玛二世的遗体安放在塔的底部。周围的4 座陪塔,每座都有一尊雕刻的菩萨像和佛陀本生故事的描绘画。塔用砖块垒砌而成,外面涂着一层厚厚的灰泥,灰泥表面也贴着从中国运去的彩色瓷片及玻璃碎片。寺内大殿里悬挂着中国式的灯笼,殿中间供奉着郑王塑像。殿后有一张据说是郑王生前御用的大木床。黎明寺早已成为皇家寺院,每年出安居期间,国王及众大臣都乘船顺湄南河而下到此祭神,届时国王把黄色袈裟布施给寺院的僧侣。这种仪式被南传上座部佛教称为“僧人换衣节”,是佛教徒的一个重大节日,也是泰国佛教最隆重、最热闹的祭典之一。
景色
在曼谷吞武里府的郑信路上,矗立着一座威武的塑像:郑昭骑着战马,手挥战刀,英姿勃勃。泰国人民和许多华侨常到此瞻仰献花,缅怀这位光复河山的英雄。每年12月举行的皇家祭典,是郑王庙的最大庆典,也是泰国王朝的重要祭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