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桓公墓位于陕西华县西关螺钉厂后院中西侧。长20米,宽15米,总面积300平方米。每年都有大量的郑氏从世界各地来到郑桓公墓前,祭拜先祖,缅怀祖德。
墓地原有3间郑桓公祠及一座功坊,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农历腊月十二日,发生在以华县为震中的8-8.3级,列度为11度的强烈地震所毁。明万历年(1573年)间,郑桓公祠及功坊修复,将原功坊上所题“缁衣遗爱”四字,改题为“周宗忠贤”。明末时祠与坊又废毁,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县长吴至恭修葺。1957年,郑桓公墓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1972年战备时略有破坏。1988年县文管会与螺钉厂将残留土冢四周用砖砌封,顶部用水泥抹盖,周围栽植树木花草,现墓周长10米,高2.1米,保存完好。
新中国成立后,郑桓公墓得到妥善保护。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今陕西省人民政府前身)将郑桓公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墓意义
郑桓公墓应当是中华民族黄河血脉源头中的一条泉水。是历史长链中不可缺的一个环扣。郑国在中国历史上有四百余年的建国史《诗经》中有《郑风》,《史记》中有《郑世家》。他为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可贵的财富。当地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并积极协调各方面社会力量,尤其郑氏家族在海内外的各种民间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修葺,充实,完善这座陵园,让它恢复到历史上应有的规模。使这块风水宝地能让古郑国之灵气为今天的陕西华县经济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带来福祉。
郑桓公不仅是一千二百万郑氏子孙的太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中国历史上东周王朝的兴起,是和郑桓公的深谋远虑分不开的,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丰功伟绩,代代相传。
墓主
郑桓公(?—公元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庶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把姬友分封到都城镐京附近的咸林,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国号为郑,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姬友,史称郑桓公,又因为郑国是三等诸侯国,国君为伯爵,郑桓公也叫郑伯友。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郑桓公阵亡,战马驮尸返回郑地,葬身于封国之地。今陕西省华县郑桓公墓保存完好。虽历经2700多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接受世界各地郑氏后人的拜谒。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北部族犬戎攻破西周,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今陕西临潼)之下,郑桓公也同时同地遇难。郑桓公殉难后,就葬于郑国故地,墓址在今县城西关。远在三国曹魏时成书的《皇览》,就记桓公墓在郑县。明朝的华州志仍记桓公墓在西关路南,与今天的方位一致。明朝的郑桓公墓前有牌坊,原题“缁衣遗爱”四字。明万历年间浙江道监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巩昌府(今甘肃陇西)知府郑国仕,在路过华州时,将牌坊题字改为“周宗忠贤”。此牌坊后毁于明末战乱中,明朝郑桓公墓后有祠堂三间。天启末年,即1627年前后,华州知州冯甲第,因财政困难,出卖墓旁土地,祠也被拆。清朝时,又在原重建了郑桓公祠,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华州再次发生战乱,郑桓公祠再次被毁。到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华县县长吴至恭,目睹墓地凄凉,令姬、段后裔筑围墙,立石碑,以表忠烈。
郑成功墓位于福建南安县水头镇橄榄山麓。占地面积 998平方米。墓室三合土构筑,坐东朝西,平面呈风字形,列3排,分9室,第二排中室为郑成功的墓穴。墓前有石华表1对,高14米,顶端雕坐狮;石夹板9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戊子年解元”。
1929年曾在墓内发现郑成功佩戴的龙纹及鸟纹玉带17块,分别为大、中、小长方形和圆桃形状,共出的还有头发、龙袍残片、布靴面等珍贵文物。坟堆前设石供案桌和花岗岩石墓碑,墓碑阴刻“明石井乐斋郑公、淑慎郭氏、乔梓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茔域”。
1962年2月1日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 周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款修葺,重立碑记。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国家再次拨款整修墓道、台阶,建山门,筑围墙,在墓两侧增建石构憩亭各1座。1989年建立保管所。
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 天启四年(1624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过七个春秋,1630年间随从其叔芝燕等回国,住安平(晋江市安海镇)郑府。郑成功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八股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剑学射。十五岁的禀生,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字轩昂,才华横溢,获得师长称赞:“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