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洛阳有12个村落上榜。这12个村落或建筑风格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均有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洛阳晚报记者将带领大家走进这些传统村落,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
党村位于栾川县潭头镇镇政府西一公里处,村中有以柴云升故居为代表的老宅、数百年树龄的皂角树和古井等。抗战时期,河南大学理学院曾迁至该村办学,见证了历史的烽烟。
镇嵩军将领柴云升叱咤风云
党村位于栾川县潭头镇,村子西北两面靠山坡,东面临雍峪河下游,坐西向东,背山面水,地势较高,四面开阔。
我们刚到村子,该村村委委员任雪栋就带着我们去看镇嵩军将领柴云升的故居,当地人称之为柴家大院,也是抗战期间河南大学理学院所在地。
柴云升,生于1882年,家住嵩县潭头镇(今属栾川县)石门村南坡,后迁往党村。因年幼家贫,柴云升为寻找生存之路,当起了杆子,后在杨山与王天纵、关金钟、憨玉琨、张治公等10人结拜为兄弟。他因排行第八,故称“柴老八”。
后来,憨玉琨、柴云升离开豫西山林,双双参加了镇嵩军。镇嵩军首领刘镇华当陕西省省长时,柴云升任陕西陆军第一师师长,后任镇嵩军第一军军长。
1927年,柴云升与刘镇华决裂,辞去军长职务,离开镇嵩军,先到山西找阎锡山,再到北京见张作霖,最后到直鲁联军张宗昌部下任军长。1928年,直鲁联军张宗昌大败于冯玉祥。从此,柴云升一蹶不振。1931年,柴云升闲居天津。1936年,柴云升病故于天津,归葬于潭头镇党村。
柴云升故居建于何时,村里人也说不清楚。不过从现存宅院可以看出,应是在柴云升“做官”之后。民国时期,官高位显者,大多选择在家乡大兴土木,盖房置地。以洛阳地区为例,目前尚存万选才、宋天才、王凌汉等人的故居。
柴云升病故3年之后的1939年5月,河南大学迁至潭头镇办学,河南大学理学院在柴云升故居设立理化仪器实验室。后来柴家前院被毁,只留后院房舍保留至今。
柴云升故居为三进院落,坐西朝东。一进院(前院)已毁,仅留地基,地基内空地上种有蔬菜,绿意盎然。二进院有木雕门楼,屋顶砖瓦多有破损。
柴云升故居南侧分别有党家大院、刘家大院等,同为坐西朝东,建筑样式相近。我们在采访时看到,潭头镇政府正组织人员对这三个大院进行修葺。
皂角古树与古井相守
在党村,我们还看到与大王庙村相似的景致——皂角古树与古井。不同之处在于,在村子东南,有一棵皂角古树与古井相依,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该皂角树上挂有古树名木保护牌,显示其树龄为200余年,树干虽已中空,但仍枝繁叶茂。古树南侧有一口古井,井上盖有井楼,井楼横梁上有一行黑字——公元1952年2月27日党家村农民合置,详细记载了井楼的修建时间。
井楼有六根柱子,下方各有柱础,刻有精美的兽首和花纹。67岁的村民吴庆法说,柱础原本不属于井楼,以前党村有精美的牌坊,1952年,村民们拆掉牌坊,将牌坊下方的柱础挪用至此建了井楼。
除了皂角古树和古井,党村还有神棚,外面是木雕的棂子门,一扇一扇的可以灵活拆装,使用时拼装在一起,有两小间房屋大小,用后可拆卸存放。
在庙会举行祭祀活动时,神棚内置一米多高的木质龙王雕像,雕像两旁悬挂对联,雕像前有香案和供桌。每逢祭祀,当地人都要大摆供品,鞭炮齐鸣,附近香客纷纷前来朝拜神灵。
在雍峪河对岸,村东岭下建有龙王庙,是党村二月二庙会的聚集地。庙前立有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龙王庙五圣祠记》石碑。
河大理学院
见证抗战烽烟
如果说柴云升为党村带来尚武之气,那么河南大学理学院则为党村带来崇文之风。1939年5月,河南大学校本部及文、理、农三个学院近千名师生来到潭头镇,留下潭头村、党村、张村、古城村、石门村、大王庙村、汤营等7个村的抗战时期河南大学旧址。其中,党村以河南大学理学院旧址所在地而闻名。
有资料显示,河南大学迁居潭头镇办学5年,其理学院师生住在党村,柴云升故居前院为该学院理化仪器实验室,后宅和南邻党家大院为院长兼化学系主任李俊甫、数学系樊映川等15人的住处。他们以“安勿忘危,读书勿忘救国”为信条,教导学生“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
河南大学迁驻潭头镇后,为解决当地青少年及本校职工子弟就读中学难问题,由河南大学理学院院长李俊甫及助教苗叔陶、邓子珍、杨清堂等人出头,与地方士绅、伟志小学校长王忻丛等协商,在潭头镇创办初级中学。
该中学以古城村三官庙为校址,校名定为七七中学,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兼任潭头七七中学校长。
学校筹备完毕即进行招生,首届录取初一学生60余名,于1939年9月18日正式开学。七七中学学制3年,开设修身、国文、算术、音乐、劳作等课程。
1942年春,七七中学成立春季班,男女兼收,开潭头镇女子受中等教育之先河。同年秋,为使七七中学首届毕业生能够就近继续升学,河南大学又及时创办了七七高中(今河南大学潭头附属中学)。
1944年5月15日,日军分两路突袭潭头镇,河南大学师生匆忙撤离,设在党村的河南大学理学院仪器室被日军放火烧毁,书籍、仪器大多化为灰烬。惨案发生后,当地农民自发保护河大师生,冒死隐藏部分仪器,最终将其归还河南大学。
近年来,河南大学部分师生曾多次前往党村,探访理学院办学旧址,追寻那段难忘的历史。
普陀区展茅镇柴家村走马楼 ,一座老宅,尘封的是一段历史,留下的是一种记忆。展茅柴家马楼,这座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市文物办有关材料上说,此楼建于公元1700年,系柴家第三代人柴茂宰兴建。两者说法不一,存疑)的木结构老宅,它的每一片瓦、每一片青苔、每一根褪尽颜色而斑驳开裂的木头,都深深地浸透着一个家族的气息,留给每位柴家后人一种深刻的回忆。
关于老宅的故事,身为后人的柴国定娓娓道来。他说那是儿时的记忆,搬根小凳子坐在老人身边听的故事,是不会忘记的——
柴家的始祖是柴应华,明朝万历年间,从宁波柴家村迁移至此。空手迁移而来的祖先看中了展茅双岭岗山脚下的这块土地,有水、有地,靠着种田打工开始繁衍生息。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柴家人还是不能避免替人做“年”(长工)的命运。到第五代,日照和日焕两兄弟,还是要到桃花、朱家尖等地替人做工。
也许是苦尽甘来,一天,日照去垦荒时,挖到了一个坛子,打开一看,里面是金灿灿的金子。日照连兄弟也没有告诉,把坛子里的金子分装到另两个小坛里,上面覆盖好当时不值钱的乌贼“膘肠”,挑着回了家。
宁波慈溪掌起镇的柴家村的由来
根据柴家村的老年人说:柴氏的始祖是周世宗柴荣的堂弟柴华。原籍山西平阳。远祖柴姓在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时(1126年)向南迁移,跟着康王赵构渡江到浙江钱塘(现在的杭州)。元末顺帝(1333年)杀十二大姓,柴氏也在内。当时柴姓的祖先叫柴仁的,逃到方家河头,在东蔡和西蔡中间建立柴家村。村子的河上建有迎阳桥和正阳桥,还有柴家的香火堂。不久又迁移到慈北周家段西北的罗家园,因相信堪舆家的话,柴在箩里不会发的,便向西搬到柴家。
柴仁有二子一女,长子在前柴,次子在后柴,女儿嫁到山南裘家。婚后,柴仁去送寿礼,把幢篮担挑到山南裘家。山南亲戚送礼用扛箱,对柴仁冷落。柴仁弃礼物,不吃寿酒挑空篮回慈北。女儿知此情况,也悄悄尾随至慈北。因她已怀孕,便让她住在两个哥哥房子中间。因她貌美,恐怕山南裘家人来抢。由两位兄长保护她。她生了一子姓裘,便是慈北裘家的开始,因此裘家祠堂只有柴氏太婆的牌位,(没有裘家太公的牌位),裘家人是柴家人的外甥。每年正月初一,裘家人要到柴家祠堂来拜岁。
柴仁墓在裘家下漕头,有半亩地大,弄口有石碑,禁牛羊入内,禁村民践踏。(现柴仁墓已不在,那里已造了房子)。
柴氏祠堂叫“叙伦堂”,造在田央柴家快船江的北岸。柴家上桥头三、四、七、九房的祠堂叫“继述堂”。
明初,柴姓族人从兑糖小贩处购得柴荣真迹画像一幅,盖有皇印。今犹在。此像过去每年正月初一五更三点在祠堂里张挂,祠堂屋脊上有“天派流长”四字。明清两代,官员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听老年人讲起,柴荣戴黄色软缎官帽(不是平天冠),身穿团龙赭黄袍,手抱玉圭,面貌清秀,两眼像活的一样。无论哪个角度看画像,周世宗柴荣的两眼总是盯着你。他脚穿无忧靴,下垫一只叫獬的猛兽。画的后面衬着蓝麻布,前面是宣纸。但下半部分已经破损得飘啊飘的。族人认为破画挂着难看,便请丹青家临摹复制一张新的柴荣画像。此画像原由柴振浩保管,后有柴罡供奉在家,柴志清也见过。
现在田央轧米厂里藏有一块排行碑,上方有“源远流长”四字,下面为四十个排行字:“仁瑞芳盛唐,正宗志轩昂,纯周思祖德,永久振纲常。庆泽能贻远,源深可发祥,传家循孝悌,辅国显忠良。”
现在三北柴家,“振”字辈仅存五人,下代已传到“泽”字辈了。关于“久”字辈的祖先,老年人还能记得有一位叫柴启标的,为人大公无私,在慈北的水利事业上颇多贡献。他协助当时的侨日巨商吴锦堂,造杜白两湖的湖塘、漾塘、五洞闸……等出过大力,是吴锦堂的得力助手,受到当地居民的敬仰。
8月10日,记者跟随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柴世荣的曾孙柴龙,来到和龙市头道镇龙海村柴家老宅,我们惊喜地发现,这幢建设于1913年的土坯草房依然稳固,而且基本保持着原貌,柴家后人柴青新居住在这里。
这幢老宅是柴世荣亲手建造的。1915年,他的长子柴京悟就出生在这里。1931年日寇侵占延边后,柴世荣带着妻儿赶着牛车离开老宅投奔义军,后来跟随共产党开始了抗战生涯,直到1944年去世,再没回到过这里。
柴龙是从湖北来延边寻根的。他凝视裸露的土坯,抚摸斑驳的窗框,挨屋开门看看。他对记者说,听我奶奶讲,这栋房子建成时是东西两间,灶台相对,柴世荣夫妻住东间。当时,柴家房后院落不大,但前面平坦开阔,院子东头有一口井,东南方向有一鱼塘。如今,周围盖起来许多房子,鱼塘不见踪影,那口井也被填死了。
史载,柴世荣从12岁开始上山打猎,既勇猛又机灵,曾经打死一只闯进村来咬人的豹子。参加抗战后,他多次指挥部队伏击日军,打死许多横行中国的侵略者。
今年59岁的柴青新从出生至今一直在这幢老宅里生活。他告诉记者,龙海村原名四道沟,因为有一半的住户姓柴,所以又被外人称为柴半沟。柴家后人都以民族英雄柴世荣为荣。前些年政府号召拆除泥草房翻建砖瓦房,柴青新坚决不同意,他坚持住在老宅,守护柴世荣的故居。
据记者观察,这幢老宅如此稳固,得益于优质的建造材料和精细的建造工艺。它的棚顶有四道大梁,都是整根原木,直径约有30至40厘米,房脊与大梁二梁间均以木槽木楔咬合,土坯结构也是层叠咬合,非常紧固。
柴青新是龙水小学的一名教师。每年清明,他都带领学生祭扫烈士墓,宣讲柴世荣等抗日英雄的故事。他表示,自己要继续守护已经102岁的柴家老宅,并把他传给子孙后代。
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