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张壁村又称作“张壁古堡”。古堡充分利用依山退避,难攻易守的地理优势,在地下建有长达3000米,上下三层攻防兼备的古地道,在地上筑垒构城屯甲藏兵。
张壁古堡是世界上颇为罕见的袖珍小城,其面积仅为0.12平方千米,却具有完备的城市形态,具有很好的军事防御功能。它融古堡地道、宫殿庙宇、军事宗教、民俗历史为一体,除此之外,还有小巧的钟鼓楼,顺畅的交通网络,众多的宗教场所等等,张壁古堡因“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而闻名海内外。
张壁古堡是中国现有比较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隋唐地道、刘武周庙、琉璃碑等为全国罕见。张壁古堡先后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旅游特色景观名镇名村”等四项桂冠,张壁古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引起世人高度关注。
始建争议
1、张壁古堡建于619年,隋末刘武周为抗击李世民,始筑该堡。并在城堡地下构筑了攻守兼备、可屯兵万人的地道,距今已有1380余年历史 。
2、张壁古堡,始建于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距今1388年。
3、张壁古堡建造年代仍在考证,多数专家推定为南北朝时期 。
4、城内民宅,起源于金,繁盛于明清
古堡特色
这座古堡海拔一千零四十米,占地面积约十二万平方米,系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居高临下,形成既是一处“易守难攻,退避有路”的古代战略防御基地,又是一处井然有序的村落。堡墙系就地取材,用修筑地道挖出的黄土逐层夯实,顺崖势而建。堡墙虽无砖石,但十分坚固,留有南北二门,中间是一条三百米用红砂石砌成的街道,街东三条小巷,街西四条小巷,均系由街中向上延伸,并有出村的通道。街道两旁有过去遗留下来的店铺门面以及古朴的民居,抱柳的古槐,别致的巷口门楼,充满了古色古香的北方民间建筑的色彩。最令人感到眼花缭乱的是,小小一个村堡,不仅有民居,而且还有唐宋以来建造的十余处庙宇殿堂、亭台楼阁。这些建筑都是琉璃覆顶,油漆彩饰。最为罕见的是有两座玻璃碑。碑之通体为琉璃烧制,孔雀蓝底,黑字书写,并有青黄绿二龙戏珠的碑额。据专家考证,这两座碑是我国至今为止唯一发现的琉璃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小小的村落能有如此众多的佛教庙宇和道教庙宇,也是十分独特和神秘的。
古堡地下,遍布通道,与堡内四通八达,构成一个地下军事防御设施。地道为三层立体,高层距地面一米余,中层距地面八至十米,底层距地面十七至二十米,各高两米左右。弯曲迷离,形成网状结构。堡外南北面沟中有洞口,既可作为进出口,又可用作哨位。地道内有通气孔、水井;壁洞每隔一段有一小坑,是放置油灯的地方。高层有喂养牲畜的土槽,中间和底层,每隔一段有存粮的洞穴以及栖身的土洞和屯兵的大洞。专家考证,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绝非民间建造,而是古代按兵法所说“明堡暗道”而修筑的地下军事设施。
景点集萃
空王佛行宫
著名的明代空王佛行宫,建在张壁古堡北门的丁字门顶上,坐北向南,大殿三间,殿内塑有空王佛像,山墙绘 有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画。殿顶的明代三彩琉璃装饰,刀工细腻,烧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另外,在空王佛行宫的前廊下有两尊罕见的琉璃碑,东侧的石碑记述了空王佛修炼成佛的艰苦历程,西侧的石碑记载空王佛行宫修建的经过。
古地道
张壁古堡的地下有古人修建的错综复杂、规模巨大的地道系统,总长度近10公里。部分区段有上下两层,甚至三层。地道内,宽处可并行两人,窄处仅能通过一人,大部分区段高度不足1.8。洞壁上每隔几步便有一个凹坑,可能是用来放置油灯的。张壁村的西场巷有一座很考究的民居。它正房的东次间里就有一个地道入口。这个入口藏在房间里的一个黑漆大柜中,十分隐蔽。
张壁古堡有十余口水井,已发现至少有8口和地道相通。井内侧壁上开洞口,有的井壁上左右有相对的两个洞口,搭块板子便可通行,撤掉板子便断了后路。由于多次的地震和洪水造成的塌陷,地道的全貌已无法知晓,而且由于村民在没有专家指导下曾自行挖掘清理,破坏了原始洞壁。如今,地道挖于何时,因何而挖,已无法得到准确答案。有学者认为张壁村的建设者是刘武周,得出这一结论最直接的证据,是古堡内的可汗祠和唐初李世民与刘武周在介休一带交战的历史事实。
中国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县城西南 1.5公里陵山主峰东坡,又称满城汉墓。据《史记》、《汉书》记载,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立为中山王,在位42年,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是中山国第一代王。1968年发现,同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联合发掘,并出版《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该墓随葬品丰富,年代明确,对研究汉代的历史和考古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布局
刘胜墓坐西朝东,开凿山岩做墓室,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整个墓室完全是模拟墓主生前所居宫殿建筑。在墓道尽头,南北各有耳室一间,穿过宽敞的中室进入后室,全长51.7米,最宽处32.5米,最高6.8米,墓道长20余米。南耳室为车马房,内葬装饰华丽的马车6辆,马12匹。北耳室内藏粮食、鱼肉类、满缸的美酒以及各式各样的饮食用具。中室最为宽敞,方形,长15米、宽12米,两座宴会用的木质帷帐(已朽烂倒塌)十分精美,这是供死者灵魂饮酒作乐的厅堂。中堂的西端有后门一道,门扉上有铜质镀金兽面衔环一对,打开石门即进入后室,内又分主次两室,主室长约5米、宽4米,由石板砌成,四壁涂红色,室北正中有汉白玉棺床,上置刘胜棺椁。整座墓内有排水系统,沟沟相通,最后流入渗井内,避免了水浸损害。
陪葬品
两墓内随葬品6000多件(套﹑副),品种齐全,放置有序。以陶器数量最多,铜器次之,还有铁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和纺织品等类。刘胜墓南耳室和甬道象征车马房,放置车﹑马;北耳室象征仓库和磨房,放置盛贮粮食﹑鱼肉及炊饮的各种陶器﹑石磨和推磨牲口;中室象征厅堂,放置大量铜器﹑陶器﹑铁器﹑金银器等生活用器;后室象征内室,放置棺椁及贵重物品。窦绾墓随葬品布置情况与刘胜墓相似。特别重要的是第一次发现了两件完整的“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玉衣”全部由长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玉片拼合,玉片各角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加工编缀。玉衣分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部分。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玉衣全长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700克。刘胜的髹漆棺椁已朽。窦绾用镶玉漆棺,棺内壁镶满琢磨光滑的玉板192块,外壁涂漆,并用玉璧装饰。棺盖和棺的两侧壁各镶 2行玉璧,每行4块,棺的两头各镶1块大玉璧,共26块。
随葬品中的铜器造型优美,装饰华丽,铸工精湛。其中很多铭刻“中山内府”,如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错金银鸟篆文壶、鎏金银蟠龙纹壶﹑鎏金银镶嵌乳钉纹壶﹑骑兽人物博山炉和各种灯具等,都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见满城汉墓青铜器),刘胜随身的佩剑经检验是经过多次反覆锻打﹑表面经渗碳﹑刃部淬火处理而成的,属于百炼钢工艺的早期产品,是中国古代炼钢术的杰出成就。
出土文物
墓内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尤以“金缕玉衣”“错金博山炉”闻名海内外。有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漆器、陶器、丝织品和大型真车马、小型偶车马及五铢钱等。其中最为精美的是铜器,如鎏金银镶嵌乳钉纹壶、鎏金银蟠龙纹壶、错金银鸟篆文壶、错金博山炉、鎏金“长信宫”灯、错金嵌绿松石朱雀衔环杯等,均属汉代青铜工艺之精华。在铁器中,有低碳钢、中碳钢、“百炼钢”制品和固体脱碳钢制器。另外还出土了用于针灸的金、银医针 和用于计时的铜漏壶等。
金缕玉衣
刘胜和窦绾均以“金缕玉衣”作为殓服。刘胜的玉衣由2498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玉衣由2160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约700克。两套金缕玉衣保存完整,形状如人体,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可见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用为殓服。由于等级不同,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与金缕玉衣等一同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墓,据考证,长信宫是汉景帝时皇太后窦氏(景帝之母,刘胜之祖母)居住的宫殿,此灯原是宫中之物,由窦氏送给她心爱的孙儿的。灯的整体形象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宫女身体中空,头部和右臂可以拆卸。她左手托灯座,右手提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即以手袖作为排烟烬的虹吸管,两者结合得浑然一体,处理得十分自然。灯的结构也很精巧,灯座、灯盘和灯罩都是可以拆卸的,圆形灯盘可以转动,两块瓦状的罩板能够开合,因而能任意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和亮度的强弱大小。点灯后,虹吸装置使蜡烛燃烧时的烟烬通过宫女的手臂纳入体中,从而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灯座可以盛水,这便能使吸入宫女体内的烟烬溶于水中。这件铜灯不仅体现出卓越的设计匠意,把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结合成一体,也反映了高超的合金冶炼技术。在装饰上采用通体鎏金,灿然发光,显得富丽华美,让人过目难忘。
通体鎏金,灯体是一位跽坐掌灯、优雅恬静的宫女。中空,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此灯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
壶通体用鎏金、鎏银工艺装饰。全壶金银相间,黄白互映,异常华丽。壶底铭文显示此壶是主司膳食的官用来盛酒的器物。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通高59.5厘米、腹径37厘米,重16.25公斤,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侈口、束颈、鼓腹、圈足,腹部一对铺首衔环。壶通体用鎏金、鎏银工艺装饰。口部和圈足饰鎏银卷云纹带,颈部饰金银相间的三角纹带,腹部饰四条独首双身的金龙相互翻卷蟠绕,并缀以金色卷云纹。铺首鎏金。盖面饰三只鎏金夔凤,盖缘饰鎏银卷云纹,盖竖三鎏银云形钮,卷云纽鎏银。纹饰金银相映,富丽堂皇。壶内壁髹朱漆一层。壶底铭刻:“楚大官,槽,容一石口,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等字,镌刻潦草不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