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黄易《隶书临汉杨孟文石门颂轴》 192×47.5cm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黄易(1744年—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仁和(今杭州)人。树谷子,监生,官济宁同知。尝有声幕府,以诗筒画笔,与簿书迭进,不废风雅。工书,娴熟隶法。隶书摹《校官碑额》,小隶有似《武梁祠题字》。精于博古,喜集金石文字,广搜碑刻,绘有《访碑图》,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故隶法中参以钟鼎,愈见古雅。抚印为丁敬高弟,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山水法董、巨,冷逸幽隽,以澹墨简笔写取神韵,而有金石味。兼工花卉,宗恽寿平。官济宁时,一花片叶皆能于质库易钱。间作墨梅亦饶逸致。
释文:汉杨孟文石门颂黄易临
钤印:小松佐书(朱)散华外作楼居(白)碑痴(朱)
清 黄慎 麻姑仙像图轴 纸本设色 176×105.3cm 故宫博物院藏
黄慎以画人物而闻名,且风格独特。在其粗犷的笔墨下,即使是仙道人物也平添了几分豪放的气质。此幅麻姑像体现出画家绘写人物的典型风格,以草书笔法画衣纹,运笔迅疾,线条恣纵,特点鲜明。人物的开脸则用笔纤秀,突出了女仙的柔美。
自题:“麻姑年十八九许,顶中作髻,余发垂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字,皆总真。真人王方平降括苍民蔡经家,召姑。姑至,各进行厨,金盘玉杯,麟脯仙馔,而香气达于内外。麻姑自言,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近闻蓬莱水浅,乃涉于往来者,会时略半也。大历三年(768),真卿刺抚州,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之处。乾隆十一年(1746)秋七月写,瘿瓢黄慎”。钤“黄慎”(朱文方印),“恭寿”(白文方印)。鉴藏印:“佩乙平生真赏”(朱文长方印)。
{page}
清 黄慎 荷鹭图轴 纸本墨笔 130.2×71.2cm 故宫博物院藏
画幅自题款:“双鹭应怜水满池,风飘不动顶绿垂。立当青草人先见,行榜白莲鱼未知。一分独拳寒雨里,数声相叫早秋时。林塘得雨须增价,况与诗家物色宜。瘿瓢。”钤“黄慎”朱文印、“瘿瓢”白文印。鉴藏印钤“借树山房”。
黄慎的花鸟画更多地继承了明代徐渭的泼墨大写意花鸟画风。此图描绘雨后双鹭于荷塘憩戏觅食的情景。画上荷花数茎,枝叶劲挺,花瓣娇媚,似有暗香浮动。两只白鹭翩翩而下,谨慎地着入水面,画家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出“水满池”的情景,“用笔极简,意趣自足”,由此可见一斑。对于荷叶的用笔恣肆狂放,墨色浓重,显示出荷花枝叶肥厚、“风飘不动”的旺盛生命力。在硕壮浓郁的荷叶的衬托下,以淡而轻的笔法描绘出白鹭的轻盈稚嫩,惹人怜爱。此外,画家在简洁的构图中力求营造空间感:图中荷花高低错落,荷叶相互掩映,俯仰向背,姿态各异,有着明显的纵深前后关系。两只白鹭停息在荷杆之后,尤其那只迎面飞来的白鹭起到了扩展画面空间的作用。在文人画中,很容易因注重笔墨形式而忽略景物的空间感,职业画家出身的黄慎在吸收文人笔墨情趣的同时,恰当地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