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4.jpg

  简介

  抡花是河北省滦平县火斗山乡大店子村的传统民俗文化,属于民间花会中的一档,在大店子村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清时村中梁氏世祖从山东迁移此地,开始学习研究抡花技艺,当时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于火灾而祭祀“火神”。光阴荏苒,时代变迁,这一技艺薪火不绝,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2014年11月,“抡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制作过程

  抡花系汉族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但极具表演性和观赏性。制作材料简单,但制作工艺要求较高,主要材料有锅铁、木炭、花筒及表演时所用的花架。锅铁需要将铸铁制成的锅用石碾轧成均匀的小碎片;木炭必须是桦木或柏木焖制而成;花筒用12号铁丝织成直径15-20厘米、高40厘米的圆筒;花架由2根直径为15-20厘米的木桩立在左右两边做柱子,用直径为10厘米、长2.5米的木料做横梁,用直径10厘米、长2.5米两边带有挂钩的扁担挂住花筒,做一“工”字形中心轴用来转动扁担使花筒产生离心力向四周甩花。

  

  表演过程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表演时,先慢慢转动花架,使两边花筒内燃烧的木炭产生离心力向四周甩溅铁花,随着转动的速度增加,花筒内温度升高,锅铁融化、铁花飞溅,整个场地中央金花四射、流光溢彩,形成一座光线交织的光环,景象壮观。

  抡花须在夜晚进行才能达到最佳视觉效果。表演时,先由3至5人慢慢摇动,出现“繁星”闪闪;接着出现“小鱼儿”飞窜;大约20分钟左右开始甩花,当火燃烧正旺时,摇动花架的速度逐渐增加,平均5人一组轮流转动,随着速度的加快,金色的铁水被一层层地甩出来,火树银花,耀眼夺目,气势磅礴,景象之美之壮观,令人惊叹。

  

  文化遗产

  文化部办公厅网站发布了《关于公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在全国各地申报的1111个项目中,滦平县民间花会表演项目“抡花”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jpg

  梁同书(1723年—1815年),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书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石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与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梁巘、会稽(浙江绍兴)梁国治并称“三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天生颖异过人,端厚稳重。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举人,乾隆十七年特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任顺天乡试间考官、会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赐加侍讲学士街。忧归不复出。同书治家,以身作则,家法亦严,因此杭人都称道梁氏家法。生活简朴,衣帽终生不换,平时不宴宾客,不受馈赠。毕源曾从楚地赠同书大砚一方,同书坚决不收,毕源执意相赠,同书只好收下,数年后托友还砚于毕。

  工书法,初学颜、柳,后学苏、米,晚年纯任自然,冠绝时流。诗多雅意,文亦清峭,故为书名所掩。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卒之前数日,自书讣,苍劲如昔。新书碑版遍环宇,与翁方纲、刘石庵(刘墉)、王梦楼(王文治)并称于时。日本国王曾派人求书,朝鲜、琉球等地亦以其书为贵。

  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直语补正》、《日贯斋涂说》、《笔史》等。传世书迹甚富,小楷书作尤多。《苏老泉文卷》,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时年72岁。纸本墨迹。纵33.4厘米,横57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梁同书博学多文,善鉴别。由他书写的碑刻和题写的不可胜数,负盛名60年。此件行书作品,其书不拘苏、米形迹,而得其神韵,貌丰骨劲,味厚神藏。其章法平稳,行距疏朗,用笔平和自然,都是承继赵孟頫、董其昌遗风的结果。此卷中字字提按顿挫交待清晰,技法精湛娴熟,看似寻常,无新奇惊人之处,然欲达到此也并非易事。梁同书在书写时挥洒自如,将其功力与性情和谐统一于此作品中。此卷虽然不是梁同书最好的作品,但也能反映出他书艺水平的基本状况。

  

  成就影响

  他的书法也是从董、赵起步的,并且博涉颜、柳、米等唐宋诸家。他主张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法,强调在创作中自出胸臆。在《频罗庵论书》里他是这样说的:帖教人看,不叫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的书一一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梁书以行草见长,结字端严稳妥,用笔娴静流畅、平和自然、从容洒脱,那种温文而雅的书卷气息常常扑面而来。因为父亲身居高位的关系,梁同书年轻时候的书法就已名扬海内,负书名六十年,当然与他的长寿有直接关系。时论把他和刘墉、王文治、翁方纲并称四大家。并且声名远播到琉球、朝鲜和日本。

  

0.1337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