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了“王”字,而且使用的频率很高。王”字原是一把斧头的轮廓。那时的大斧是两面双刃的,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两横,斧柄则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横。这样,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王”就成为古代隶书和今天楷书时的样子。 既然“王”字的原义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就是“王”,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的原因。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学说。 《尔雅·释诂》曰:“王,君也”。《六书·故疑》:“王,有天下曰王。帝与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王。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汉有天下,因秦制称帝,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王字的本义为“光也”,乃“旺”之本字。甲骨文写作大,大,似火形,此取清代古文字学家之说,解作“火盛曰王,德盛亦曰王”。既然“王”字使用的历史很早,又与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同时出现,但是最早的“王”,和最早的王姓人是谁呢?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当然应该是黄帝,他又是八百五十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领袖和总统,他这个“”的头衔,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王的“王”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在研究王姓起源的同时,我们祖先发源地的确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我们姓氏寻根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