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梵宗寺,位于翁牛特旗乌丹镇北四公里处,占地四公顷,是翁牛特旗目前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内蒙古大草原上一座较大的藏传佛教圣地。梵宗寺始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始称护国寺,后毁于元末清初战火。清朝雍正年间,翁旗王爷在原址重建护卫寺,但该寺竣工不久,被雍正十三年(1735)的一场特大山洪冲毁。清乾隆八年(1743),翁牛特旗第五代扎萨克篷斯克,按照喇嘛的意愿,把将护卫寺迁至乌丹城西北的山坡上,就是现在梵宗寺的寺址。当年修建梵宗寺共花费白银十六万两,由蓬斯克及其福晋宏吉达筹集。寺院建成后,乾隆皇帝御赐刻有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匾额,赐名梵宗寺,意为“佛教发祥之地”,为翁牛特旗旗庙(王爷家庙),总揽全旗喇嘛庙务,隶属于北京雍和宫管辖,是一座汉藏合壁成的古代建筑。

       梵宗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院建筑皆为正殿和配殿对称式,三进院落,一进院落是天王殿,东西有转经殿、关帝殿、钟鼓楼和各五间的客堂。二进院是寺院的中心大殿,也称大经堂,是日常举行佛事的场所,是重檐歇山二层楼式宏伟建筑。东西有五大金刚和罗汉殿。三进院正中是单檐歇山式的弥勒殿,两侧是时轮金殿和度母殿,东西配殿是延寿三尊殿和藏经殿,殿宇皆为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多为硬山七檩小式木结构。每个殿宇的屋脊形式各异,额枋和梁

0.0950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