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升斗之民,必有其家;名门望族,必有其谱。
徐氏发源于东海之滨的东夷族徐国,汉代后的郡望就是东海郡。几千年来名人辈出,家族兴旺,所以,徐氏宗祠的楹联称:“东海家声远;南洲世泽长。”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高士徐穉。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家境贫困,靠种地度日。桓帝时,不满宦官专权,朝中多次征聘,他坚决不愿做官。南洲指豫章郡,时人皆称徐孺子为“南州高士”。
《元和姓纂》上记载:“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唐韩愈著《衢州徐偃王庙碑》中曰:“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徐氏源自嬴姓,得姓始祖为徐若木。乃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徐地并立徐国,今山东省南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东北部一带。
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百姓,施仁政,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小诸侯国都衷心拥戴。《列子·周穆王》记载:“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徐偃王遂起代周为天子之意。后来,周穆王命造父联合楚军进攻徐国,徐偃王主张仁义不肯战,遂败逃,数万百姓感其义追随。徐偃王临终曰:“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周穆王得知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夏代徐国的第五代国君徐豹,因世封徐国君,“食邑东海”,有墓在山东郯城北,人称“豹公墩”,号称“中华徐氏始祖陵”。
徐姓是廿一世纪中国的第十一大姓,全国总人口约有2000万,尤其在江苏、浙江和安徽人丁兴旺。徐姓的向南搬迁,自唐代以后,几乎络绎不绝于道,分布江南各地。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人数最多,上述七省的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樊汊徐氏东海郡崇善堂这一支老三房,原有家谱,一九六六年夏,与书画、古玩齐遭“浩劫”焚毁。祖上口传:东海郡崇善堂樊汊徐氏原藉江南,明初“红巾赶散”时从苏州阊门沿运河北上迁至扬州樊汊镇西南朱家厦。历时六百年左右,后代子孙已千余人。昔日先祖蛰居朱家厦,今朝子孙散处全国各地。列祖列宗,创业守成,辛苦倍尝。今朝有的为国戍边;有的从政为民;有的传道授业;有的悬壶济世;有的投资兴业;有的耕读传家。他们既是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者,也是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员。当然,各人的成功失败绝非偶然,总离不开时代的潮流,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总而言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和贵,君子当外圆内方。
今日修谱,资料馈乏,实勉为其难。不过,为勉励后人勤奋好学,勤俭持家,自重自爱,宽人律己,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聊尽绵薄,无愧于先人而代代生生不息、代代薪火相传。
徐凝(唐)
春雨
花时闷见联绵雨,云入人家水毁堤。
昨日春风源上路,可怜红锦枉抛泥。
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汉宫曲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题开元寺牡丹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
春陪相公看花宴会二首
丞相邀欢事事同,玉箫金管咽东风。
百分春酒莫辞醉,明日的无今日红。
木兰花谢可怜条,远道音书转寂寥。
春去一年春又尽,几回空上望江桥。
回施先辈见寄新诗二首
九幽仙子西山卷,读了绦绳系又开。
此卷玉清宫里少,曾寻真诰读诗来。
紫河车里丹成也,皂荚枝头早晚飞。
料得仙宫列仙籍,如君进士出身稀。
金谷览古
金谷园中数尺土,问人知是绿珠台。
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
和夜题玉泉寺
岁岁云山玉泉寺,年年车马洛阳尘。
风清月冷水边宿,诗好官高能几人。
侍郎宅泛池
莲子花边回竹岸,鸡头叶上荡兰舟。
谁知洛北朱门里,便到江南绿水游。
题缙云山鼎池二首
黄帝旌旗去不回,空馀片石碧崔嵬。
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天地茫茫成古今,仙都凡有几人寻。
到来唯见山高下,只是不知湖浅深。
宿冽上人房
浮生不定若蓬飘,林下真僧偶见招。
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
柬白丈人
昔时丈人鬓发白,千年松下锄茯苓。
今来见此松树死,丈人斩新鬓发青。
寄玄阳先生
不能相见见人传,rv岸山中岱岸边。
颜貌只如三二十,道年三百亦藏年。
八月九月望夕雨
八月繁云连九月,两回三五晦漫漫。
一年怅望秋将尽,不得常娥正面看。
正月十五夜呈幕中诸公
宵游二万七千人,独坐重城圈一身。
步月游山俱不得,可怜辜负白头春。
独住僧
百补袈裟一比丘,数茎长睫覆青眸。
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荆巫梦思
楚水白波风袅袅,荆门暮色雨萧萧。
相思合眼梦何处,十二峰高巴字遥。
浙东故孟尚书种柳
孟家种柳东城去,临水逶迤思故人。
不似当时大司马,重来得见汉南春。
却归旧山望月有寄
年年明月总相似,大抵人情自不同。
今夜故山依旧见,班家扇样碧峰东。
玩花五首
一树梨花春向暮,雪枝残处怨风来。
明朝渐校无多去,看到黄昏不欲回。
麹尘溪上素红枝,影在溪流半落时。
时人自惜花肠断,春风却是等闲吹。
朱霞焰焰山枝动,绿野声声杜宇来。
谁为蜀王身作鸟,自啼还自有花开。
谁家踯躅青林里,半见殷花焰焰枝。
忆得倡楼人送客,深红衫子影门时。
花到蔷薇明艳绝,燕支颗破麦风秋。
一番弄色一番退,小妇轻妆大妇愁。
长庆春
山头水色薄笼烟,久客新愁长庆年。
身上五劳仍病酒,夭桃窗下背花眠。
寄白司马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
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
八月灯夕寄游越施秀才
四天净色寒如水,八月清辉冷似霜。
想得越人今夜见,孟家珠在镜中央。
宫中曲二首
披香侍宴插山花,厌著龙绡著越纱。
恃赖倾城人不及,檀妆唯约数条霞。
身轻入宠尽恩私,腰细偏能舞柘枝。
一日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杭州祝涛头二首
不道沙堤尽,犹欺石栈顽。寄言飞白雪,休去打青山。
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吞吴休得也,输却五千家。
和嵩阳客月夜忆上清人
独夜嵩阳忆上仙,月明三十六峰前。
瑶池月胜嵩阳月,人在玉清眠不眠。
避暑二首
一株金染密,数亩碧鲜疏。避暑临溪坐,何妨直钓鱼。
斑多筒簟冷,发少角冠清。避暑长林下,寒蝉又有声。
送马向入蜀
游子出咸京,巴山万里程。白云连鸟道,青壁遰猿声。
雨雪经泥坂,烟花望锦城。工文人共许,应纪蜀中行。
送李补阙归朝
驷马归咸秦,双凫出海门。还从清切禁,再沐圣明恩。
礼乐中朝贵,文章大雅存。江湖多放逸,献替欲谁论。
送日本使还
绝国将无外,扶桑更有东。来朝逢圣日,归去及秋风。
夜泛潮回际,晨征苍莽中。鲸波腾水府,蜃气壮仙宫。
天眷何期远,王文久已同。相望杳不见,离恨托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