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利贞(公元前1069—前992)寿78岁,理征之子。父被商纣
王慘杀后与母逃难于伊侯(今河南安阳)之墟,餓不堪,摘
一树果活命。怕被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
改称李氏。(李子即加应子)这就是“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
李姓之始在商未周初。(太妣简氏)
二世昌祖(公元前1029—?)居河南苦县。周初官为陈国大夫(太妣高阳氏)
三世彤德(又名跻)(公元前1008—前924)寿85岁,周初官居巡检令尹大夫(太妣杨氏)
四世庆公(又名莲)(公元前988—前908)寿81岁,周官居掌邦衔使,博士郎。(太妣黄氏)
五世宏隆(又名永)(公元前967—前889)寿79岁,(太妣姬氏,甘氏)
六世硕宗字勉之号歙莲(公元前948—前900)享49岁,周康王时大夫,赐食邑于苦县(太妣方氏)
七世显公(公元前915—前845)寿71岁,袭父周大夫,封狄道侯
兼理朝政,(太妣黄氏,简氏)
八世爽公(公元前885—前818)寿68岁,周主簿士郎,策箱议谏 (太妣康氏)
九世环鼎(又名光天)(公元前860—?)
十世爵公(公元前839—?)周厉王共和三年壬戌岁。
十一世寅龙(公元前818—?)周宣王十年癸未岁。
十二世熙宏(公元前793—?)周宣王三十五年戊申岁。
十三世尧性(公元前771—?)周幽王十一年庚午岁。
十四世辉公(公元前750—?)周平王二十一年申卯岁。
十五世连顺(公元前726—?)周平王四十五年乙卯岁
十六世乾公(公元前702—?)周桓王十八年己卯岁上御史大夫(太妣精敷氏、婴敷氏,生子耳。
十七世耳公字伯阳号聃(音耽)。后世尊称为老子是也时楚国苦县励乡曲仁里人。(公元前604年9月14日,)周定王三年丁已岁。据传耳公廿三岁时为守藏史,后见周室衰微,至廿八岁时转为仕楚国为相,五十六岁辞官归隐于秦,著《道德经》。至周烈王时达二百余岁,长生不老。后骑青牛出函谷关,升天后称太上老君。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明,是正史中指为李姓的第一人。道教始祖老子,古之圣人,博大精能,孔子曾问礼于他,受益不浅(太妣何氏、古氏)生六子:长宗,次室、三宋、四究、五宇、六宝。
十八世宗公(又名顺祯)字尊祖。耳公长子。(公元前579—?)周简王七年壬午岁。周穆王时任保驾大将军,后转仕魏,封于段,干木大夫(太妣田氏)生四子长注、次滋(又名同)、三洗、四涤
十九世同公字润君。宗公之次子。(公元前553—?)。周靈王十九
年戊申岁,仕赵国为大将军,扶国元帅。(太妣张氏、汤氏)生子名克。
二十世克公号襄宝(公元前528—?)周靈王十七年癸酉岁于齐平公元为游说士后仕赵为将,拜相。授爵横阳君(太妣周氏、杨氏)生子名跻。
二十一世跻公号章(公元前502—?)周敬王十八年己亥岁、仕赵御史,后为相。授爵安阳君(太妣潘氏)生二子长雲、次恪
二十二世恪公(公元前477—?)周敬王四十三年甲子岁,仕赵佐相,后仕秦国为太守(太妣石氏)生生子名洪。
二十三世洪公字道宏(公元前452—前369年)寿84岁。仕秦国太子傅(太妣耳氏)生子兴族。
二十四世兴族(又名注)字育神。(公元前426—前368年,战国周考王十五年乙卯岁~击显王元年癸丑岁)享59岁。战国时仕秦屡立战功,拜大将军、元帅。(太妣潘氏、江氏、刘氏)生子名昙。
二十五世昙公字贵远。(公元前401—前323年,战国周安王元年庚辰岁~ 周显王四十六年戊戌岁)寿79岁。先任赵国为柏人侯,后仕秦御史大夫,卒葬于柏人(今河北唐山市西)(太妣竇氏、周氏)生四子:长崇、次辨、三昭、四玑(玑公之子牧公为赵郡房李氏始祖)。
二十六世崇公字伯佑。昙公长子(公元前375—前314,战国周烈王元年丙午岁~周赦‘音难’王元年丁未岁)寿62岁。仕秦国陇西太守,封南郑公。为李氏陇西开族始祖。(太妣许氏、朱氏)生二子:长平燕、次平瑶。
二十七世平瑶公字尚德。崇公之次子。(公元前350—前258年,战国周显王十九年申未岁~周赦‘音难’王五十七年癸卯岁)寿93岁。仕秦南郡太守,封狄道侯。(今甘肃洮南县)(太妣杨、陈氏)生二子:长信、次尚。
二十八世信公。平瑶公长子。(公元前317—前225,战国周慎靓王四年甲辰岁~?)寿93岁。信公为秦始皇大将骁勇善战,领兵出太原攻云中及赵魏擄代王,赵王,追杀燕国遗太子丹。累军功封陇西郡公(太妣石、张氏)生子名超。
二十九世超公(又名伉)字仁高。(公元前299—前219年,战国周赦王十六年壬戌岁~秦始皇廿八年)寿81岁。秦王朝大将军,渔阳太守(太妣邱氏)生二子:长元旷、次仲翔。
三十世翔公字大齐,超公之次子。(公元前274—前203年。战国周 王四十一年丁亥岁~汉高祖四年戊戌岁)寿72岁。太祖于公元前221年助刘邦取天下,官居河东太守,拜征西将军,因讨叛羌而战死沙场,葬陇西狄道东川。子孙遂居陇西,汉王念其功而赠封太尉(太妣周氏)生子名伯考。
三十一世伯考公字蓬(公元前217—前169年,战国秦莊襄王三年甲寅岁~汉文帝十一年壬申岁)寿79岁。官居汉朝陇西、河东二郡太守(太妣巫氏、叶氏)。生二子长尚、次向。(向公开范荫房始祖,分枝世系。)
三十二世尚公字贾湘。伯考公之长子。(公元前221—前153年。秦统一前期之庚戌年~汉景帝四年戊子岁)。寿69岁。汉朝陇西城纪〈今甘肃秦安北〉县令,聚族而居。(太妣邹、郑、杨氏)生三子:长文、次广、三刚。
三十三世广公字廷礼号诚。尚公之次子。(公元前195—前119战匈奴,拔剑自杀。汉高祖刘邦十二年丙午岁生)自其曾祖父仲翔公始,籍祖居陇西城纪县,后徙居陕西巩昌府秦州。广公于汉文帝时从军,历文、景、武三朝,为西汉名将,号飞将军。(轶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妣郑、刘氏)生三子:长当户、次椒、三敢。(当户之遗腹子是名将李陵)
三十四世敢公字幼卿。广公之三子。(公元前149—?。汉景帝中元元年壬岁~?)初官校尉,承将门之雄风,累军功封关内侯,袭父职为郎中令。(妣杨氏)长禹、次忠(忠为頓丘郡房族始祖)
三十五世禹公字子通,敢公之长子(公元前119—前55年。汉武帝元狩四年壬戌岁~汉宣帝五凤三年丙寅岁)寿65岁。官居河南太守。(妣包氏)生子名承。
三十六世承公字修文(公元前65—公元1年。汉宣帝元康元年丙辰岁~汉平帝元始元年辛酉岁)寿66岁。袭父职为河南太守。(妣刘氏)生子名先。
三十七世先公字敬宗号武(公元前23—公元48年。汉成帝阳朔二年戊戌岁~光武帝建武二十四 岁)。寿72岁。官居蜀郡、北平太守。(妣刘氏)生子名长宗。
三十八世长宗字伯礼(公元10年—?。西汉王莽始建国二年庚午岁~?岁)官北平太守、渔阳丞相。(妣钟氏、孙氏)生子名君况。
三十九世君况公字子朝(又字叔千)(公元38年—?。光武帝建武十四戊戌岁~?)官博士议郎大中大夫。(妣薛氏)生子名政本。
四十世政本公字尚明(公元65年—公元139年;汉明帝永平八年乙丑岁~汉顺帝永和四年己卯岁)寿75岁。官郎中侍御中大夫。(妣崔氏)生二子:长恣、次恪(渤海族始祖)
四十一世恣公字仲君。政本公之长子。(公元92年—160年;汉和帝永元四年壬辰岁~汉桓帝廷熹三年庚子岁)寿69岁。官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妣许氏)生二子:长轨、次潜(潜开李氏申房开基祖)。
四十二世轨公字文逸。恣公之长子(公元147年—201年;汉桓帝建和元年丁亥岁~汉献帝建安六年辛巳岁)享年55岁。官临怀太守、司农卿、、后为巴郡太守。(妣窦氏、魏氏)生子名龙。
四十三世龙公字彦緒(公元174年—250年;汉靈帝熹平三年甲寅岁~三国时期蜀国后主禅延熙十三年庚午岁)寿77岁。葬于蜀中龙安城东牛心山。官拜长安令、精駑将军。(妣冯氏)生子名艾。
四十四世艾公字世積。(公元201年—264年;汉献帝建安六年辛巳岁四月~三国时代魏元帝景元五年甲申岁)寿64岁。为晋朝骁骑将军、魏郡太守。(妣简氏)生子名雍。
四十五世雍公字携熙。(公元228年—309年;三国蜀后主刘禅建兴六年戊申岁~晋怀帝永嘉三年己巳岁)寿82岁。官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妣山、陈氏)生二子:长伦、次柔。(柔公为武阳房始祖:是以后的唐朝皇帝李世民等之远祖)。
四十六世伦公。雍公之长子(公元?年—?年)被尊为我丹阳房始族祖。(即今安微东北小丹阳)。(又记:丹阳,后魏所置的—个郡,北齐废,故今冶在河南项城县东北。)官为西凉安定太守。(妣秦氏)生子名先才。(以下世系为丹阳房伦公世系)。
四十七世先才公。伦公之子(公元?年—?年)南北朝刘宋时官居司马(妣?氏)生子名璜。(47世~50世,因改朝换代,无法考证)
四十八世璜公。先才公之子(?—?)南北朝梁官东京畄守(妣?氏)生子名佑
四十九世佑公。璜公之子。(?—?)南北朝佐魏天陈,官为克州都督。(妣秦氏)生子?。按:47世~49世资料自1877年重修版之〈宪公谱〉,50世史无可考。
五十世无考
五十一世文度公。是伦公之五世孙。(?年—?年)西凉时,官安定太守(今甘肃泾川县)居甘肃临洮,后入仕后魏。居河南京兆山北。形成丹阳一大房系。(妣?氏)生子名权。
五十二世权公。(?年—?年)后魏时官居河、秦二州刺史,封杜县公(妣?氏)生子名崇义
五十三世崇义公。权公之子(?—?)后周时官至雍州、中正、广河、后峡、殷五州刺史。封永康县公。(妣?氏)生子名诠
五十四世诠公。崇义公之子。(?—?)隋朝历官赵郡太守、封临汾襄公。汝州刺史、都尉。(妣?)生二子:长达节、次传节。
五十五世达节公。诠公之长子。(?—?)隋朝太守(妣?氏)生四子:长端、次客、三靖、四明。
五十六世端公字药王,达节公之长子。(?—?)为梓州刺史、封永康公。唐朝之初为东郡太守。(妣?氏)生二子:长修志(唐初幽州都督)。次修行。
五十七世修行公,端公之次子。(?—?)唐初官居汝州都督。唐中宗时为相,景龙年是为尚书。(妣?氏)生二子:元慎、元益。
五十八世祖元慎公。修行公之长子(?—?)初唐随唐高祖李渊取天下,以军功赠益州、洛阳州刺史。后以玄孙李晟勤王之功,德宗皇帝诏封追赠西平王。(太妣邱氏)生二子:长寻、次芝。(元慎公同李世民同时代)[广州谱称为元慎公世系一世祖——西平王李氏世系]
五十九世祖芝公。元慎公之次子(?—?)(与唐高宗李冶同时代)唐左卫翊府中郎将,赠陇州刺史,加赠西平王。(太妣张氏赠河清郡夫人)生子名嵩。
六十世祖嵩公(?年—?年)(约与唐睿宗李旦时)。初官陇右节度使,岷州刺史,加赠西平王。(太妣刘氏赠彭城夫人)生二子:长思恭、次思敬。
六十一世祖思恭公。嵩公之长子(?年—?年)。初官洮州刺史,冀州门军史,赠幽州大都督,加赠西平王。(太妣高氏赠齐国夫人)生二子:长钦、次锦。
六十二世祖钦公,思恭公之长子。(?年—?年)唐左金吾右卫大将军兼陇右节度使,经略副使,赠太子保,加赠西平王。(太妣刘氏赠代国夫人)。生一子名晟。
六十三世祖晟公。字良器号长龙,(公元727年—793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丁卯岁五月初七日卯时~宗贞元九年癸酉岁八月初四日)。寿67岁。)(据《宪公谱系》载)。世居陇右临洮(今甘肃临洮县),为我族之直系远祖。(太妣张氏封萧国夫人;妾杜氏封郑国夫人)。生十五子:
长子侗、次子伷、三子偕,均早逝无寿禄。四子愿公:承皇帝诏,官嫡检校司空,兼河中、晋绎、兹温节度使(妣刘氏。)五子聪公:先禄寺主簿官。蔚州节度使(妣郭氏)。六子总公:皇太子中允,赠兵部郎中(妣黄氏)。七子愻公:国子主簿,左神武大将军,赠洪州都督(妣孙氏)。八子冯公:右领军,威武大将军,兼御史中丞(妣鲁氏)。九子恕公:太子冼马,光禄寺少卿,右散骑常侍(妣梁氏)十子宪公:字章武(公元762年—829年,肃宗宝应元年壬寅岁~文宗帝大和三年己酉岁)。历官袁州检校,左散骑常待兼太府郎,洪州刺史。江西观察史,岭南节度使,陇西郡侯(妣张氏)。十一子愬公:字元直。官居唐、邓、随三州节度使(妣韦氏)。十二子懿公:字成全。官京兆府渭南县尉,升兵部尚书(妣左氏)。十三子听公:字正思。官太常寺协律郎,检校司成军节度使,封凉国公(妣郭氏)。十四子基公:字晓山,官秘书省校书郎,右羽林将军(妣卢氏)。十五子慇公:字德裕。官贊善大夫,鎮殿中丞,岚州刺史。
『晟公略事』据别谱有载,远太祖数岁而孤。事母至孝,禀性雄烈,身材六尺余,年十八从军,智勇双全多才善射。时河西节度使王忠嗣。 击吐蕃,遇敌骁将。忠嗣令能射者射之,太祖晟引弓一发而射死敌将,得厚赏…历由军功升太尉中书令。唐德宗时,泾原节度使洮令言朱泚作乱,攻入宮中。晟率师勤王,得以平却朱逆之乱,迊帝还京。帝感谢曰:“天之生李晟非为朕,而为社稷也”遂封西平王及将相,加赠前五代。食邑一千五百户,并赐府第于京兆府万平县永崇里。赐田径园林并乐女八人。御制记功牌,由皇太子亲书。立于东渭桥。于唐德宗四年戊辰岁(公元788年三月,)诏封先帝立庙。贞元五年(789年9月),赐图像于凌烟阁依旧臣之次,御为之赞。卒赠太师,谥忠武王。葬高陵奉正。(配张、杜氏俱附葬)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诏享德宗皇帝廟庭。
『陇西堂丹阳房京兆派始祖唐西平王李晟墓碑记』据考:太祖碑于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原立于陕西省高陵县张卜乡渭村,再迁高陵县白象村渭水桥北。古碑全称:〖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此碑高4.36米,宽1.45米。书体以阴阳文楷书共1743字。概述一代名将李晟公力平叛乱,匡扶社稷之功及生平事略。唐德宗朝,反叛朱泚作乱,晟公自定州率师勤王一,驻军于今之东渭桥畔,经八次激战后收复帝京,迊驾还朝。因功受封西平郡王兼中书令。后率葬于昔日驻兵之处。碑文出自唐相裴度所著撰,由唐书法家柳公权所书,刻字皆出于名手。称为‘三绝’碑。迄今完好无损。称‘三绝’者:乃碑文、书法、刻工、三名家之作集于一碑,精妙绝伦。此碑与附近之唐代名塔‘三阳塔’齐名。为中国谨存十大名碑之一。今此千古名碑为当地文管处迁至高陵县第一中学校园新建的碑亭内,以供游人鉴赏。(所录文史资料源自《广东李氏安政公谱》)
六十四世祖愬公。字元直,西平王晟公第十一子。(公元773—821年,唐代宗大历八年~唐穆宗长庆元年辛丑岁病卒于洛阳)享年47岁。(与罗氏护国夫人合葬于路安府豹山岭)。太祖初为太子詹事,升节度使。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奉旨征讨淮西反叛吴元济。冬十月乘寒以奇兵夜袭蔡州,生擒贼首回京。因功授凤阳(今属陕西)、陇右节度使,上柱国,晋升检校尚书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知事。卒赠太尉、封爵凉国公。(太妣韦氏封魏国夫人、罗氏,邓氏)。生子名裕。(据广东畨禺石壁李氏族谱内载,愬公尚有多子:玭、璋、德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又据湘南郴阳李氏族谱记:还有渤、海、泗)愬公后裔在江西新建县溪霞、赣南、湖南安仁县、郴阳…、广东南雄、广州、畨禺、顺德、台山、南海、新会、鹤山、东莞、电白…等地。亦为广东李姓一大族群。1973年2月7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佈置印制了《旧唐书?李愬传》。
六十五世祖裕公。愬公之子(生?年—卒?年)。唐敬宗宝历元年献丹辰六箴,帝而优之。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为江西节度使。湖南观察使。(妣?氏)生子名宣。
六十六世祖宣公。裕公之子(公元836年—896年,唐文宗开成元年丙辰岁二月十三日辰时~唐昭宗乾宁三年丙辰岁三月初三日卯时。寿六十一岁。(妣毛氏,公元838年—901年,唐文宗开成三年戊午岁五月十三日~唐昭宗天復元年辛酉岁六月初六日子时,寿64岁。生子名常。
六十七世祖仰常公,字庭辉。(公元865年—944年,唐懿宗咸通五年甲申岁五月初四日卯时~五代后晋出帝开运元年甲辰岁八月十三日)。寿80岁。(妣毛氏?—?寿70岁;次妣官氏享年44岁。)二氏生六子:长沧(居陕西咸阳)、次波(居甘肃安定)、三豫(居河北)、四澎(居甘肃雍凉)、五洪(居湖北)、六溥(居南唐,即江西)。
六十八世祖泽溥字巩。仰常公之六子。籍居南唐盱江(今江西吉安)。(公元892年—962年,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岁正月初二日丑时~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三年壬戌岁六月初二日午时)寿71岁。(妣耿氏:893—946即唐昭宗景福二年癸丑岁十二月初七日寅时~后晋出帝天福三年九月十九日未时,享年54岁;白氏:913—952即后梁乾化元年癸酉四月十四日未时~后周广顺二年五月初三日戌时,享年四十岁)二氏生五子:长恝、次惠、三愍、四应、五愗。
六十九世祖敏惠公。字椿。泽溥公之子。(公元926年—998年即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岁三月十二日子时~北宋真宗咸平元年戊戌岁九月十三日辰时)寿73岁。(妣贡氏:928—976,即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戊子岁七月初七日亥时~宋太祖开宝九年丙子岁十月初六日酉时,享年39岁;候氏:938—1002年,即后唐废帝后两年戊戌岁九月初二日申时~宋真宗咸平五年壬辰岁十一月初七日巳时,寿65岁。)二氏生三子:长仁、次义、三礼。
七十世祖瑞礼公字兰。敏惠公之三子。(公元952年—1015年即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壬子岁九月初六日寅时~北宋真宗祥符八年乙卯岁十二月十四日酉时,寿64岁(妣穈氏。954—1018: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元年甲寅岁十二月二十日亥时~北宋真宗天禧二年戊午岁十一月廿二日卯时。寿65岁)生三子:长元、次春华(素)、三晃。
七十一世祖素公字春华。瑞礼公之次子。(公元980年—1065年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庚辰岁九月廿七日酉时~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岁五月十五日未时。寿87岁(妣庞氏:980年—1010年即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庚辰岁十月初十日巳时~宋真宗祥符三年庚戌岁八月廿二日卯时,享年31岁;温氏:990~1069年即宋太宗淳化元年庚寅岁六月廿六日亥时~宋神宗熙宁二年己酉岁九月廿七日酉时,寿80岁)。二氏生四子:长俦、次扩、三乐、四泰。
七十二世祖翔泰公,字始经。春华公之四子。(公元1013年—1074年,即宋真宗祥符六年癸丑岁六月初十日子时~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岁七月十五日丑时)。寿六十三岁。官北宋金州刺史。(妣融氏:1016年—1052年即宋真宗祥符九年丙辰岁十二月十三日丑时~宋仁宗皇祐四年壬辰岁二月十五日申时,享年37岁;徐氏:1027年—1088年即宋仁宗天圣五年丁卯岁五月初五日申时~宋哲宗元佑三年戊辰岁三月十八日戌时,寿62岁)。二氏生三子:长銮、次光、三邵。
七十三世太祖我世系入粤始祖
讳銮公太祖。(又称慧銮、联公)。字荣昌号松年。翔泰公之长子。(公元1036年—1103年即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岁十一月廿九日 时~宋徽宗崇宁二年癸未岁八月十五日未时)寿六十八岁。葬于台山广海鎮漕峨峰下荷木迳。官北宋岭南监军使。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开平水口鎮曾建有銮公祠;另台山原广海城亦有銮公祠。(太妣陈氏:1037年—1118年即宋仁宗景佑四年丁丑岁八月十三日卯时~宋徽宗政和八年戊戌岁五月十五日辰时,寿82岁;朱氏:1044年—1113年即宋仁宗庆历四年甲申岁十月十一日巳时~宋徽宗政和三年癸巳岁九月廿七日寅时。寿70岁。配柴氏后配朱氏)生三子:长源(凌江1057—1122)浩封尚书、次禧(梧江1064—1154)任堂派、三桓(远走越南)。平崖先锋随父出征)
北宋徽宗崇宁年(1102年),崖黎内扰。王令柱国伍公鎮边。銮公为监军,自闽入粤。因将士不适风浪,倶病。从潮州溃进海陵山(今新会西南海中山),再进驻潯阳(今台山广海)銮公积病老死。葬于台山。为五邑一帶李姓的入粤始祖。三子桓葬父后改名李斩指旋奔越南后裔佈中南半岛粤省边陲。
(注:流传中有些谱本把我銮公记为广州宪系。安政公之后。是錯误的,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应于拨乱反正。)
七十四世太祖讳禧公太祖。字开基号梧江。銮公之次子。原藉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谷村。(公元1068年—?年)。即生于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岁)卒年失考。(有谱记1064—1154年,父亡时仍居吉安)宋任国子监助教,官任桂路速司史。祖祠原建新会城边,内设[诵芬堂](太妣王氏)生二子:长栋、次棕。棕公后裔佈居中山、斗门、顺德等地。
七十五世太祖栋公为我任堂派之南迁入粤始祖。
讳栋公太祖。(又讳可栋)。号任堂。禧公(梧江)之长子。(公元1087年—1167年即北宋哲宗元佑二年丁卯五月廿四日~南宋孝宗干道三年丙戊岁七月十五日)。寿81岁。进士出身,官至四品御史,宋赠文林郎。公为北宋至南宋初时人,金兵入侵中原,战火离乱,主战(如岳飞,李纲)派受贬,栋公与堂兄友闻亦为受贬之列,栋公被贬至浙江台州县为七品知县,1120年遂自京都汴梁携眷居浙。后碾转入粤。(比误传的南雄珠玑巷胡妃事1273年,各姓南迁早百多年)。卒后葬新会土名石狗岭朝天凤,形称观音坐莲,坐甲向庚之原。旧制逢甲午年重阳后大祭。任堂公祠原建在新会城东门,为三进祠堂(堂号失录)太妣禢氏:生卒年失载(别谱有说寿86岁)葬新宁(今台山)土名筋竹坑。山形称双飞蝴蝶,坐甲向庚兼卯酉之原。旧制以乙年墓。禢氏封正七品孺人。生三子:长侃、次侚、三佁。
〖尚书派与任堂派系〗凌江公讳源,生四子:长乔木、次柱石、三师道、四友闻。乔木出身进士,初授礼部尚书转拜兵部尚书,宋廷封其父为尚书,父袭子职,因而称尚书派。友闻为禄洞始祖。 我族梧江公讳禧,生二子:长栋、次棕。栋公又讳可栋号任堂。北宋后期进士。初官谏议大夫再升御史。时金人犯境1127年破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徽 二帝蒙尘。康王赵构时于城外幸存。其初以李纲、宗泽、张所为首抗金、反议和,我祖栋公亦属其列。因谏议和之非,遂遭贬至浙江金华府天台县为知县。配禢氏生三子:侃、侚、佁。遂分衍三大房派:凡出公之后通称任堂派。如今各宗支多聚居珠江三角洲及阳江、阳春、雷州半岛与广西南宁、横县、四川、云南等地。溯本尚书、任堂源于一脉,同銮公之苗裔。
一、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二、李树图腾说
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三、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四、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