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孚远(1535年—1604年),字孟中,号敬庵,德清县乌牛山麓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卒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年七十岁。早年受学于唐枢。嘉靖四十一年(公元一五六二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主事。因讲学遭尚书杨博忌,称疾离归。
隆庆(1567年-1572年)初,首辅高拱荐其为考功主事,出为广东佥事,招降大盗,倭寇骚扰广东,以水陆夹攻,擒获倭寇70余人,受到嘉奖。万历年间(1573—1620),首辅张居正逐“拱党”,谪为两淮盐运司判官。历兵部郎中,出知建昌府(今江西水修西北),暇辄讲学。不久,经给事中邹元标推荐,擢为陕西提学副使,以身作则,考核肃然。万历二十年(1592),升右佥都御史,出任福建巡抚,奏请以僧田十六入官。又募兵垦海坛地八万三千有奇,筑城建营舍,聚兵以守。三年后,擢南京大理卿,调兵部右侍郎,旋改北部左侍郎。道中被论,乞休。数年后卒于家,谥恭简,赠南京工部尚书。
著作
许孚远一生精研理学,聚徒讲学,学宗良知,为王阳明正传。为学以克己为要,以反身寻究为攻。与当时名儒冯从吾、刘宗周、丁元荐友善。著有《论语述》、《敬和堂集》八卷、《大学述》、《中庸述》等。《四库总目》传于世。
许慎
许慎(约58年—147年),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郡召陵县(今属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
许慎倾尽毕生精力,从事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说文解字》是许慎一生最经心之作,前后花费了他半生的心血。由于许慎对文字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后人尊称他为“字圣”。
因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闻名于世界,所以研究《说文解字》的人,皆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解字》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
所著除《说文解字》外,尚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佚。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生性质朴厚重。永平九年(66年),许慎进入小学学六书。永平十一年(68年),开始广泛学习经籍,研读《诗》,《书》、《礼》、《易》、《春秋》及诸子百家著作。
经学大师马融时常推崇敬重他,,当时的人都说:“在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研究上没有人能超过许慎。”
步入仕途
东汉建初三年(78年),许慎步入仕途,担任郡功曹。
建初八年(83年),补为太尉南阁祭酒,后任五经博士、校书东观。许慎认为各家对《五经》的解说混乱而褒贬不一,于是作《五经异义》。
章和二年(88年),举为孝廉。
著书立说
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许慎以太尉南阁祭酒校书东观,初步完成《说文解字》。
在校书期间,许慎的知识涉猎更广,而且研究更加精深,当时,《说文解字》已经创作完成,为了令其更加完善,许慎一直都没有定稿,而是不断地将新的发现和收获补充进去。
建光元年(121年),许慎才最后写成定稿,将《说文解字》献于朝廷。此后,许慎就在家乡及附近村庄授经教书。
建和三年(149年),许慎因病去世。
主要成就
经学思想
在对待经学的问题上,许慎从始至终都坚持古文经学的立场,为古文经学的发展和最终战胜今文经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经异义》为其通经之作,刊正了五经混乱,充分体现了其正经的时代感,并广为后世治经学者、注疏家们引以为据,对后世经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慎推崇古文经书和古文经学,他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和引用的文献主要以古文经学的著作为主,而且,他多次提到跟从著名的古文经学家贾逵学习古文经学的经历,也多次提到他的巨著《说文解字》曾经得到老师贾逵的审阅和指导。许慎创作《说文解字》,从方方面面都对今文经学家说解儒家经典的弊端作了不遗余力的反驳,标举了自己古文经学家的身份和古文经学研究的立场。
小学成就
许慎坚持文字发展的观念,他认为文字从起源到汉代通行的隶书,经过了很长的一个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文字经历了从战国古文到秦代小篆,再到汉代隶书的形体变化,这样就反驳了今文经学家认为汉代的隶书就是古人造字时的字形的僵化观念。
《说文解字》是中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辩识声读和解说字义的字典,收字9353个,重字1163个,共10506字,均按540个部首排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以六书进行字形分析,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分析文字的理论,同时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的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
许慎细致地分析了上万个汉字形体,创立了以“六书”来分析小篆构形的理论,从根本上反驳了今文经学家随意根据隶书字体解析汉字形体、说解字义的弊端。许慎认为圣人创作经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依据可循的,因此,他坚持从实际材料出发,以历代传承下来的文献和通人之说来证明文字的形、音、义,以此来解释经义,从根本上反驳了今文经学家随意解释经义,阐发微言大义,标新立异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