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山祠创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重修,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祠址向南,依山建造。建筑分布于三层递高的平台上,祠前为明代“藏孤胜境”牌楼,祠内中轴线上依次布列山门、乐台、正殿、寝宫、梳妆楼,东西两侧为钟鼓楼、配殿和耳殿。除寝宫部分梁架保存金代风格外,余皆清代建筑。
藏山祠于1986年被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藏山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点
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山墙和北壁绘壁画69平方米,以连环画形式表现赵武生平。色调淡雅,手法尚佳。寝宫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双步梁上墨书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寝宫题记。
院内存有宋宣和六年 (1124年)铁钟1口,金、元、明碑各一通,清碑72通,明嘉靖铁焚炉3个。
相关典故
距太原120公里的盂县藏山,原名盂山,因形似盂状得名。藏山得名于千古传诵的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首的“赵氏孤儿”,后人为颂扬程婴、公孙杵臼等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就把盂山改名为藏山,并立藏山祠祭祀,代代香火不绝。相传为春秋时期晋程婴、公孙杵臼藏匿赵氏孤儿赵武之处。因赵武谥号赵文子,亦称“文子祠”。始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神泉里藏山神庙记》碑载推断,最晚为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现存建筑除寝宫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明、清两代重修增建。全祠30多处亭台楼阁,依地势而建,鳞次栉比,别具风韵。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
藏山祠规模宏大,由文子祠、寝宫、藏孤洞、梳洗楼、八义祠、报恩祠、启忠祠组成。
藏山祠古建筑群大体分两组:以“文子祠”为中心的主体建筑为一组,以先祖庙、三代庙、八义庙、启忠祠等附属建筑为一组。以“文子祠”为中心的主体建筑嵌于幽深清净、跌岩回环的山谷之中。亭台楼阁皆依山门、牌楼、戏台、钟鼓二楼]东西碑房、正殿、寝宫、梳洗楼等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置院落之外,区别鲜明,是按照宫廷建筑的特征而设计的。
山门系上下二层结构,下呈石洞状,上为木筑楼,总高约6.5米,进深为3.09,通面宽5.46米,进深为3.09米,通面宽5.46米。山门南侧立有巨大石壁,称“龙壁”,长宽均为2.5米,上镌两条蛟龙,吞云吐雾,刻工精湛。
牌楼位于庙首,檐牙高琢,琉璃瓦棱,身高约9米,宽3.5米,系木结构。上题“藏孤胜境”四个金字,煞是雄伟。
钟鼓楼牌楼向内分列钟、鼓两楼,长5.69米,宽5.12米,高7.24米。
戏台与钟鼓楼相邻,体宽9.46米,进深7.65米。
正殿位居祠之中央,是祀俸赵文子之处,此殿为单檐悬山顶结构,通体面宽13.45米,进深10.56米,檐高5.23米,柱头施以肥硕雄健的斗拱,承托着深远翼出的飞檐;屋顶梁架折平缓,卯榫严实; 刹雕饰“八洞神仙”;殿内采用“减柱法”,空间宽敞,充分显示出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正殿中的文子塑像及两旁文臣武将,身高达2.3~2.8米以上比例适度,姿态自如。大殿左右两侧有彩绘壁画42幅,详细叙述了藏孤救赵的故事。壁画笔力流畅,山水人物,惟妙惟肖,色彩如新。
寝宫位于正殿后掌西侧,亦称“后殿”。是一座典型的金代建筑。其筑于一自然生成的龛岩内,经年风雨不蚀,保存完整。此建筑系悬山六檩结构,横跨3间,面宽10米,进深7.16米.外形斜拱重叠,举折平缓,上架铁铸梁槽,两端矗立雄伟高大的琉璃鸱尾,飞檐高琢,五六兽,精致美观.内施垂木和斜材,构成了近似“人字柁架”的屋 ,并画栋雕梁,使整个殿堂绚丽多姿,引人入胜。
梳洗楼位于北山腰,为两层木结构,上层面宽17.2米,进深4.61米,下层面宽17.66米,进深8.17米,系双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室内无柱,所有部件皆系要制卯榫拼合而成,整座楼亭,精美秀丽,鬼斧神工,凭栏秘鸟瞰,藏山全貌尽收眼底。
此外,还有祭祀为救赵氏孤儿而丧生的程婴之子的假孤殿,祭祀赵氏先祖的先祖庙,祭祀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忠臣义士的报恩殿、二灵殿、三代庙、八义庙、奶奶庙、启忠祠、应忠祠、表孤祠,以及八角亭、六角亭、落架亭、僧院等诸多建筑。皆依地势而筑,因各朝均有增扩建,故整个祠院的建筑鳞次栉比,相得益彰,别具风韵,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瑰宝。
简介
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坐落在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天台里街。始建于明代。因赵氏族中自赵文楷始,赵畇、赵继元、赵曾重四代翰林,故旧称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五日,生前任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诞生于此,故亦为赵朴初故居。
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风格融北方古建的恢宏、粗犷及徽州古建的细腻、精致于一体,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亦是安徽省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特色
世太史第集古建与园林艺术于一体,占地面积4463平方米,建筑面积2773平方米。古建筑群坐北朝南,外墙青砖勾缝清水,古朴典雅。马头墙高低起伏,富有韵律。主体建筑系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米,南北宽84米,分东路四进,西路三进,共七进。除西三进为三开间外,余均为五开间,面阔为20米,沿两条南北走向中轴线规整排列。每进两侧由厢房或回廊贯通。东一进、东二进,东三进、东四进,西一进、西二进之间为起采光和承接四面檐水作用的天井。后花园由六角亭、荷花池、假山、碑廊、园艺等组成,面积982平方米,似一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古建筑群西北部。
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古建艺术呈现以下特色:
1、讲究风水,选址巧妙。聚族而居,规模宏大。南北交融,彰显徽派。中轴对称,结构规整。
2、一厅两厢或廊,开敞式厅堂连同狭小天井构成世太史第基本的建筑单元。
3、砖雕、木雕、石雕技艺精湛,非常巧妙地把世太史第建筑室内外装修、装饰融为一体。
4、点线面、黑白灰、清水勾缝外墙、白粉内墙、小青瓦的连绵不断组合成清新淡雅的世太史第外观形象。深墙大院,天井洞开,巍峨的马头墙,逶迤的坡面,飞檐冲天,化作美术家笔下生动的画卷。
现代修复
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后花园是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古勘探,走访有关老人后,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采用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造景手法修复的。
1、园林建筑:园内点缀的六角亭、碑廊等园林建筑的构造、举折、装修,均按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手法。各种构件的尺寸,依照《营造法源》的规定设计。碑廊外为半廊,内为船篷轩结构,举架为五算、六五算。六角亭举架为六算、对算。材面饰退光广漆,屋面铺与故居风貌一致的小青瓦。
2、堆山理水:园中央开掘出一泓池水,借用一座小石板桥将水面分成两块。以小衬大,突出主水面。水体向西与碑廊相接,端头设一小跌水,形成水之“源头”。湖岸大多青石饰面,局部地段采用太湖石叠成假石山。园北部围墙墙基与路面高差1米左右,与路面距离宽窄不一,宽度较大处土方自然由路面缓坡而下,窄处坡度较陡。采用传统园林中土包石的手法,将大块黄石叠砌于坡脚,高低错落,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再配以梧桐、丛竹等,更显幽静、自然,富有野趣。
3、植物配置:运用植物的造景功能,充分挖掘植物的丰富内涵,突出传统园林的意境之美。
(1)隐蔽围墙、拓展空间:自古无竹不成园,以粉墙为底,竹石为绘,构成竹石小景,阻挡了园外不良景观。
(2)笼罩景象、成荫投影:池旁亭畔点缀古树,使园景添加了几许古意。石矶边三、两株梅花体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意境。
(3)表现风雨、借天无籁:墙角植芭蕉,水中植睡莲,营造“雨打芭蕉”、“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氛围,意境深远。
(4)根叶花果、四时清供:园中配置梅花、栀子、天竺,皆为古人清供之佳品。尤其栀子洁白素净,香馨袭人,古称“禅友”,最受佛门喜爱,点缀园中表明赵老佛学大师之声份。
4、铺装及其它:园中步道宽度1.2米,双色卵石辅面。水池北侧小广场铺设浅灰色花岗岩石。
环境设计效果
广场与水池之间设坐凳式石护栏。围墙采用白粉墙,双落水小青瓦压顶。整修后的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后花园格局体现出既规整又富变化,既肃穆又不失亮丽的活泼风格,取得了“亭要古,廊要雅,树要疏,路要畅,地要绿,文物与园林相和谐”的环境设计效果,更能体现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建筑、历史、文物、园林的丰富内涵。其特色为:
1、庭院内绿茵覆地,翠竹掩映,叠石喷泉,长廊环绕,呈现出风景园林的特色。
2、书法碑廊、拜石亭等文物古迹与绿色风景远近照应,有开有合,有动有静,形成文物园林的风格。
3、由于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地处闹市,园林布置之意还在于与喧闹的城市隔开享受幽静和闲适,并在有限的人文环境和都市环境中创造出一个浓缩的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