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乃族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旨为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湘乡曹氏《家训十要》首现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一修族谱上,由湘乡曹氏西亨族十五世孙周书公草拟。周书公(1699-1782年),谱名式(世)易,字周书,号园斋。乾隆二十五年春,即公元1760年春,秉族政五年,他捐祠基,倡建祠堂,族人一倡百和,同心合力,这年冬,祠堂开始建设,第二年春,祠堂竣工,并命名为“立爱堂”。这也是继乾隆二十年(1755年)斗盐祠堂——敬爱堂之后,湘乡曹氏所建第二个祠堂。其长子名标,为我湘乡曹氏一修谱总撰修(撰辑)。名标,字紫瞻,号盛西,一号准山。创修湘乡曹氏一修谱的关键先生,现在我湘乡曹氏能有家谱传下来,多亏了名标等先贤的付出。一修谱中,《家训十要》做释解的是运凝,为名标第四子。运凝,字与正。有意思的是,他有一个孙子出家为僧,法名叫雪芹,和《红楼梦》作者名字一样。

本文采用一修谱所载《家训十要》,与我们现在的西亨四修谱上所载略有不同。另外,我西亨四修谱卷首上还有易宗涒为周书公所写《祝周书公六十寿序》一文,周书公长子名标,娶易氏,是湘乡乃至全国名门望族,易宗涒是名标夫人的长辈,具体是什么关系不详。易宗涒(1682—1776),字公申,号实庵。在该寿序中易宗涒自称为弟,看似年龄比周书公小。查百度易宗涒,年龄比周书大,看来,自称为弟是谦称。易宗涒为清朝著名学者,湘乡潭市人,1724年主讲岳麓书院十年;1728年,他主撰雍正《湘乡县志》;乾隆元年(1736年)与五兄易宗瀛联袂应举博学鸿词科(丙辰特科),名噪京城。后入慎郡王府教习七年,慎郡王乃康熙二十一子允禧,归时郡王赠“世孝”二字,以宠其行。据同治六年(1867年)丁善庆纂辑《续修岳麓书院志》云:掌教岳麓书院,召试博学宏词,奏充慎郡王府教习七载。归,书“世孝”二字赠之。十四年己已(1749年)奉旨旌表建坊。卒,祀“孝子祠”与“岳麓山长祠”。木主(俗称牌位)题为“旌表孝子易公申”。一生著书颇丰,有《四书译注》、《五经辨义》、《五经辨疑》、《范晓堂稿》、《岸亭偶谈》、《半霞楼近稿》、《半霞楼诗文集》、《性理精言》等书。湘乡曹氏《家训十要》原文为文言文,无标点,竖排字,为便于阅读,现加以断句,具体见后。

0.0779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