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碑
太宗文皇帝既一海内,明君臣之义。贞观十九年征岛夷,师次殷墟,乃诏赠少师比干为太师,谥曰忠烈公。遣大臣持节吊祭,申命郡县封墓、葺祠、置守冢,以少牢时享,著于甲令,刻于金石。故比干之忠益彰,臣子得述其志。昔商王受毒痡于四海,悖于三正,肆厥淫虐,下罔敢诤。于是微子去之,箕子囚之,而公独死之。
非夫捐生之难,处死之难。故不可死而死,是轻其生,非孝也。可死而不死,是重其死,非忠也。王曰叔父,亲其至焉;国之元臣,位莫崇焉。亲不可以观其危,昵不可以忘其祖。则我臣之业,将坠于泉;商王之命,将绝于天。整扶其颠,遂谏而死。剖心非痛,亡原作止,误 殷为痛。公之忠烈,其若是焉。故能独立危邦,横抗兴运。周武以三分之业,有诸侯之师。实其十乱之谋,总其一心之众。当公之存也,乃戢彼西土;及公之丧也,乃观乎孟津。公存而殷存,公丧而殷丧。兴亡两系岂不重欤!且圣人立教,惩恶劝善而已矣。
人伦大统,父子君臣而已矣。少师存则垂其统,殁则垂其教。奋乎千古之上,行乎百王之末。俾夫淫者惧,佞者惭,义者思,忠者劝。其为戒也,不亦大哉!而夫子称殷有三仁,是岂无微旨。尝敢颐之曰:存其身,存其宗,亦仁矣;存其名,存其祀,亦仁矣;亡其身,图其国,亦仁矣。若进死者,退生者,狂狷之士将奔走之;褒生者,贬死者,宴安之人将置力焉。故同归诸仁,各顺其志,殊途而一揆,异行而齐致,俾后人优柔而自得焉。盖《春秋》微婉之义。必将建皇极,立彝伦,辟在三之门,垂不二之训,以明知于世。则夫人臣者,既移孝于亲,而致之于君。
焉有闻亲失而不诤,亲危而不救,从容安地而自得,甚哉不然矣!夫孝于其亲,人之亲皆欲其子。忠于其主,人之主皆欲其臣。故历代帝王,皆欲精显。周武下车而封其墓,魏武南迁而创其祠。我太宗有天下,禋百神,盛其礼。追赠太师,谥曰忠烈。申命郡县,封坟葺祠,置守家五家,以少牢时享。著于甲令,刻于金石。於戏!哀伤列辟,主君封德。正与神明,秩视郡王。身灭而荣益大,世绝而祀愈长。然后知忠烈之道,激天感人深矣。天宝十祀,余尉于卫,拜首祠堂,魄感精动,而庙在邻邑,官非式闾。斫石铭表,以志丕烈。铭曰:
縻躯非仁,蹈难非智。死于其死,然后为义。忠无二躯,烈有馀气。正直聪明,至今猛视。咨尔来代,为臣不易。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 并序
太虚既张,惟天之长。所以白帝真人,当高秋八月五日,降西方之金精,采天长为名,将传之无穷,纪圣诞之节也。我高祖创业,太宗成之,三后继统,王猷如一。大盗间起,开元中兴,力倍造化,功包天地。不然,何能遏牺、农之颓波,返淳朴于太古?虽轩后至道,由闻蚩尤之师;今网漏吞舟,而胡夷起于毂下。先当作光天文武孝感皇帝,越在明两,总戎扶风。
正帝车于北斗,拯横流于鲸口;回日辔于西山,拂蒙尘于帝颜同。呼吸而收两京,烜赫而安六合。历列辟而罕匹,顾将来而无俦。太阳重轮,合耀并出。宇宙翕变,草木增荣。一麾而静妖氛,成功不处;五让而传剑玺,德冠乐推。
於戏!昔尧及舜、禹,皆无圣子,审历数去已,终大宝假人,饰让以成千载之美。未若以文明鸿业,受之元良,与天同休,相统亿祀。则我唐至公而无私,越三圣而殊轨。腾万人之喜气,烂八极之祥云。上皇思汾阳而高蹈,解负重于吾君。能事斯毕,与人更始。乃展祀郊庙,望秩山川。方掩骼于河、洛,吊人于幽、燕。但诛元凶,不问小罪。噫大块之气,歌炎汉之风。云滂洋,雨汪原作注濊。澡渥泽,除瑕纇。削平国步,改号乾元。至矣哉!其雄图景命,有如此者。
我邦伯韦公,大彭之洪胤,扶阳之贵族。雄略迈古,高文变风。运当一贤,才堪三事。历职剖剧,能声旁流。衣绣而白笔横冠,分符而彤?b入境。曩者永王以天人授绿,东巡无名。利剑承喉以胁从,壮心坚守而不动。房陵之俗,安于太山;休奕列郡,去若始至。帝召岐下,深嘉直诚。移镇夏口,救时艰也。慎厥职,康乃人。减兵归农,除害息暴。大水灭郭,洪霖注川。人见忧于鱼鳖,岸不辨于牛马。公乃抗辞正色,言于城隍曰:“若一日雨不歇,吾当伐乔木,焚清祠。”精心感动。其应如响。无何,中使衔命,常祈名山,广征牲牢,骤欲致祭。公又盱衡而称曰:“今主上明圣,怀于百灵,此淫昏也鬼,不载祀典,若烦国礼,是荒巫风。”其秉心达识,皆此类也。物不知化,如登春台。
有若江夏县令薛公,揖四豪之风,当百里之寄。干蛊有立,含章可贞。遵之典礼,恤疲于和乐。政其成也,臻于小康。中京重睹于汉仪,列郡还闻于舜乐。选鄂之胜,帐于东门。乃登豳歌,击土鼓,祀蓐收,迎田祖。招摇回而大火乃落,阊阖启而凉风始归。笙竽和籥之音,象星辰而迭奏;吴、楚、巴、 渝之曲,各土风而备陈。礼容有穆,簪笏列序。罗衣蛾眉,立乎玳筵之上;班剑虎士,森乎翠幕之前。千变百戏,分曹贾勇。蔺子跳剑,迭跃流星之辉;都卢寻橦,倒挂浮云之影。百川绕郡,落天镜于江城;四山入牖,照霜空之海色。献觞醉于晚景,舞袖纷于广庭。鹤发之叟,雁序而进曰:恭闻天子无戏言,恐转公以大用。老父不畏死,愿留公以上闻。悦坐棠而餐风,庶刻石以置美。白观乐入楚,闻韶在齐,采诸行谣,遂作颂曰:
爽朗太白,雄光下射。峥嵘金天,华岳旁连。降精腾气,赫矣昭然。诞圣五日,垂休万年。孽胡挺灾,大人有作。雷霆发扬,欃枪乃落。九服交泰,五云萦薄。扫雪屯蒙,洗清寥廓。轩后访道,来登峨嵋。上皇西去,异代同时。六龙转驾,两曜回规。重遭唐主,更睹汉仪。肃肃韦公,大帮之翰。秀骨岳立,英谋电断。宣风树声,远威逆乱。不长不极,乐奏争观。丸剑挥霍,鱼龙屈盘。东回舞袖,西笑长安。颂声载路,丰碑是刊。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 并序
皇唐叶有六圣,再造八极,镜照万方,幽明咸熙,天秩有礼。自太古及今,君君臣臣,烈士贞女,采其名节尤彰可激清颓俗者,皆扫地而祠之。兰蒸椒浆,岁祀罔缺。而慈邑贞义女,光灵翳然,埋冥古远,琬琰不刻,岂前修博达者为邦之意乎?
贞义女者,溧阳黄山里史氏之女也,以家溧阳,史阙书之。岁三十,弗移天于人,清英洁白,事母纯孝。手柔荑而不龟,身击漂以自业。当楚平王时,平王虐忠助谗,苛虐厥政。芟于尚,斩于奢,血流于朝,赤族伍氏。怨毒于人,何其深哉!子胥始东奔勾吴,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伤弓于飞。逼迫于昭关,匍匐于濑者。舍车而徒,告穷此女。目色以臆,授之壶浆。全人自沉,形与口灭。卓绝千古,声凌浮云。激节必报之仇,雪诚无疑之地。难乎哉!
借如曹娥潜波,理贯于孝道;聂姊殒肆,概动于天伦。鲁姑弃子,以却三军之众;漂母进饭,没受千金之恩。方之于此,彼或易尔。卒使伍君开张阖闾,倾荡鄢、郢。吴师鞭尸于楚国,申胥泣血于秦庭。我亡尔存,亦各壮志。张英风于古今,雪大愤于天地。微此女之力,虽云为之士,焉能咆哮烜赫,施于后世也。望其溺所,怆然低回而不能去。每风号吴天,月苦荆水,响像如在,精魂可悲。惜其投金有泉,而刻石无主,哀哉!
邑宰荥阳郑公名晏,家康成之学,世子产之才。琴清心闲,百里大化。有若主簿扶风窦嘉宾、县尉广平宋陟、丹阳李济、南朝陈然、清河张昭,皆有卿才霸略,同事相协。缅纪英淑,勒铭道周。虽陵颓海竭,文或不死。其辞曰:
粲粲贞女,孤生寒门。上无所天,下报母恩。春风三十,花落无言。乃如之人,激漂清源。碧流素手,萦彼潺湲。求思不可,秉节而存。伍胥东奔,乞食于此。女分壶浆,灭口而死。声动列国,义形壮士。入郢鞭尸,还吴雪耻。投金濑沚,报德称美。明明千秋,如月在水。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 并序
仲尼,大圣也,宰中都而四方取则;子贱,大贤也,宰单父人到于今而思之。乃知德之休明,不在位之高下,其或继之者,得非韩君乎?君名仲卿,南阳人也。昔延陵知晋国之政,必分于韩。献子虽不能遏屠炭之诛,存孤嗣赵,太史公称天下阴德也。其贤才罗生,列侯十世,不亦宜哉!七代祖茂,后魏尚书令安定王。五代祖钧,金部尚书。曾祖晙,银青光禄大夫、雅州刺史。祖泰,曹州司马。考睿素,朝散大夫、桂州都督府长史。分茅纳言,剖符佐郡,奕叶明德,休有烈光。君乃长史之元子也。妣有吴钱氏。及长史即世,夫人早孀,弘圣善之规,成名四子,文伯、孟轲二母之俦欤?少卿当涂县丞,感概重诺原作诸,误,死节于义。云卿文章冠世,拜监察御史,朝廷呼为子房。绅卿尉高邮,才名振耀,幼负美誉。
君自潞州铜鞮尉调补武昌令,未下车,人惧之;既下车,人悦之。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侧目。有爨玉者,三江之巨横。白额且去,清琴高张。兼操刀永兴,二邑同化。时凿齿磨牙而两京,宋城易子而炊骨。吴、楚转输,苍生熬然。而此邦晏如,襁负云集。居未二载,户口三倍其初。铜铁曾青,未择地而出。大冶鼓铸,如天九神。既烹且烁,数盈万亿,公私其赖之。官绝请托之求,吏无丝毫之犯。
本道采访大使皇甫公侁闻而贤之,擢佐輶轩,多所弘益。尚书右丞崔公禹,称之于朝。相国崔公涣,特奏授鄱阳令,兼摄数县。所谓投刃而皆虚,为其政而则理成,去若始至,人多怀恩原作忌,误。新宰王公名庭璘,岩然太华,浼然洪河。含章可贞,干蛊有立。接武比德,弦歌连声。服美前政,闻诸耆老。与邑中贤者胡思泰一十五人,及诸寮吏,式歌且舞,愿扬韩公之遗美。白采谣刻石,而作颂曰:
峨峨楚山,浩浩汉水。黄金之车,大吴天子。武昌鼎据,实为帝里。时艰世讹,薄俗如毁。韩君作宰,抚兹遗人。滂注王泽,犹鸿得春。和风潜畅,惠化如神。刻石万古,永思清尘。
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 并序
王者立国君人,聚散六合,咸土以百里,雷其威声。华其俗而风之,渔其人而涵之。其犹众鲜洋洋,乐化在水,波而动之则忧,赪尾之刺作焉;徐而清之则安,颁首之颂首之颂兴焉。苟非大贤,孰可育物?而能光昭弦歌,卓立振古,则有虞城宰公焉。公名铭,字元勋,陇西成纪人也。高祖揩,隋上大将军,绵、益、原三州刺史,封汝阳公。曾祖腾云,皇朝广、茂二州都督,广武伯。祖立节,起家韩王府记室参军,袭广武伯。父浦、郢、海、淄、唐、陈五州刺史,鲁郡都督,广平太守,袭武伯。皆纳忠王庭,句镂钟鼎,侯伯继迹,故可略而言焉。
公即广武伯之元子也。年十九,拜北海寿光尉。心不挂细务,口不言人非。群吏罕测,望风敬惮。秩满,转右武卫仓曹参军,次任赵郡昭应县令。奉诏修建初、启运二陵原作陕,误,总徒五郡,支用三万贯。举筑雷野,不鞭一人,功成,馀八千贯。其干能之声大振乎齐、赵矣。时名卿巡按,陵有黄赤气上冲太微,散为庆云数千处,盖精勤动天地也如此。因粉图奏名编入国史。
天宝四载,拜虞城令,而天章宠荣,俾金玉王牙,烱若七耀,昭回堂隅。於戏!敬之哉!宸威临顾,作训以理,其俗鲁而木,舒而徐。急则很戾,缓则鸟散。公酌以钧道,和之琴心,于是安四人,敷五教。处必粝食,行惟单车。观其约而吏俭,仰其敬而俗让。激直士之素节,扬廉夫之清波。三月政成,邻境取则。因行春,见枯骸于路隅,恻然疚怀,出俸而葬。由是百里掩骸,四封归仁。有居丧行号城市者,习以成俗。公勖之亲邻,厄以凶事,而鳏寡茕独,众所赖焉。可谓变其颓风,永锡尔类。
先时,邑中有聚党横猾者,实惟二耿之族,几百家焉。公训为纯人,易其里曰大忠正之里。北境黎丘之古鬼焉,或醉父以刃其子,自公到职,蔑闻为灾。官宅旧井,水清而味苦,公下车尝之,莞尔而笑曰:“既苦且清,足以符吾志也。”遂汲用不改,变为甘泉。蠡丘馆东有三柳焉,公往来憩之,饮水则去。行路勿剪,比于甘棠。乡人因树而书颂四十有六篇。
惟公志气塞乎天地,德音发乎声容。缟乎若寒崖之霜,湛乎若清川之月。弹恶雪善,速若箭飞。尤能笔工新文,口吐雅论。天下美士,多从之游。非汝阳三公三伯之极德,则何以生此?邑之贤老刘楚瑰等乃相谓曰:“我李公以神明之化,大赖于虞人。虞人陶然歌咏其德,官则敬,去则思。山川鬼神犹怀之,况于人乎!”乃咨群寄信,兴去思之颂。县丞王彦暹,员外丞魏陟,主簿李诜,县尉李向、赵济、卢荣等,同德比义,好谋而成,相与采其瑰踪茂行,俾刻石篆美,庶清风令名,奋乎百世之上。其词曰:
激扬之水兮,白石有凿。李公之来兮,雪虞人之恶。厥德孔昭,折狱既清。五孝大行,殷云雷之声。既父其父,又子其子。春之以风,化成草靡。乃影我岗,乃雨我田。阳无骄愆,四载有年。人戴公之贤,犹百里之天。弃余往矣,茫如坠川。哀丧惠博,掩骼仁深。苦井变甘,凶人易心。三柳勿剪,永思清音。
为窦氏小师祭璿和尚文
年月日,某谨以斋蔬之猷,敢昭告于和尚之灵。伏惟和尚,降灵自天,依化游世。角立独出,嶷然生知。凤凰开九名之翼,豫章横万顷之陂。始传灯而纳照,因落发以从师。迈龙象以蹴踏,为天人之羽仪。绍释风于西域,回佛日于东维。若大块之噫气,鼓和风而一吹。热恼清洒,道芽荣滋。走吴、楚以宗仰,将扫地而归之。呜呼!来无所从,去复何适?水还火归,萧散本宅。宝舟辍棹,禅月掩魄。痛一往而无踪,怆双林之变白。某早承训诲,偏荷恩慈。忝餐风于法侣,旋落荫于禅枝。号无辍响,泣有馀悲。手撰茗药,精诚严思。冀原作异,误神道之昭格,庶明灵而飨之。
为宋中丞祭九江文
谨以三牲之奠,敬祭于长源公之灵。惟神包括乾坤,平准天地。划三峡以中断,疏九道以争奔。纲纪南维,朝宗东海。牲玉有礼,祀典无亏。今万乘蒙尘,五陵惨黩。苍生悉为白骨,赤血流于紫宫。宇宙倒悬,欃抢未灭。含识结愤,思剪元凶。若思参列雄藩,各当重寄。遵奉天命,大举天兵。照海色于旌旗,肃军威于原野。而洪涛渤□,狂□振惊。惟神使阳侯卷波,羲和奉命。楼船先济,士马无虞。扫妖孽于幽燕,斩鲸鲵于河洛。惟神祐我,降休于民。敬陈精诚,庶垂歆飨。
禁当差
皂、快、壮各班,门子、禁、卒、捕役、仵作,皆统名之曰“隶”,例不准考,本族子孙不得充当。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为匪
盗必干诛,窃亦罹罪,诱拐等事,均犯科条,辱宗甚大。族中子孙,不得有犯。违者,预行逐出,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人会
哥老、添弟等名,及江湖放飘、结盟、拈香,皆匪徒所为,显干法纪。族中子孙,不得听其引诱,致罹重咎。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从教
白莲、闻香、灯花等名目,屡奉严禁,皆系妖言,近年尤实繁有徒。或传自远方,或起自内地,总之不可学习、信从。族中子孙,惟宜守孔孟之规,勿为邪说所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出家
释老之宗,流传虽久,而为僧、为道,则已弃父母,何论祖宗。族中子孙,不得甘于削发、易服。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自贱
优伶等诸乐户,生、旦、净、丑、末,均系下流,而娼妓更无论矣。族中子孙,宜世保清白,不得自甘下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以上六条,仅就其大者言之,皆断断不可有之事。又如族中妇女,不幸夫故孀居,自宜以守节为贵。然此非可强自他人。惟既经改醮,即非本族之妇,古人所谓“出则与庙绝者”也。虽有子孙,谱中必削其名氏。续修之日,概不许刊入。其余亦概以《族禁》为准。至于乱宗一事,关系尤重。查《例》载,“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许择立远房为嗣。”又有“于昭穆相当亲族内,择贤择爱,听从其便”之例。是立嗣,总以同宗为准。其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族者,有“杖六十、其子归宗”之律。吾族二百余年以来,尚未闻有此弊端,自当永远为法。如有螟蛉乞养、出自异姓者,虽不能绝其往来,而其名及所生子孙,则概不入谱。嗣后修谱时,务当严守勿易。倘徇情迁就,即属不肖子孙,必遭祖宗阴殛。慎之,志之。
一、敬祖先
祖先是人的根本,根本固枝叶荣。根本不培,难荣枝叶。祖有远近之分,近代祖先,近代人则敬之,远代则不知敬,岂知无远代之祖,近代祖从何而出!因近代为我之祖先,远代更为近代祖先的祖先,我不敬远祖而近代祖先的心不安,因此,必报本中又报本,追远中更追远,才可说敬。敬祖必按时祭扫。修其坟茔为先祖所栖,若不修必被别人侵毁,我族人切不可轻视而露祖骨。
二、孝父母
人子为父母所生养,教育其恩如天地。粉身难报,孝父母为天经地义,切不可失养失敬有违天伦。凡我族人,奉行孝道,铭记于心。
三、和兄弟
至亲莫如兄弟,兄弟乃同胞共乳之人。同室而长,如手如足。人每每重朋友,恋妻室,而于兄弟间反至参商,而不知手足难得,凡我族人,切不可因争产争财而伤其手足。
四、教子孙
子孙不必都聪明俊秀才让读书,虽愚也不可不读,聪明的固然可望成才,愚者读书不至属于下流,如尽到义务完全一定的学业也不能继读,亦应令其学艺耕耘经商,尤戒侈淫,使子孙不好的行为而为父母,为祖者才不愧教子有方。
五、睦宗族
宗族,吾身之亲,千支同本,万脉同源,始出一祖,不睦宗族,不敬宗祖,则近如禽兽。凡我族人切不可相残相欺,以伤元气。
六、和亲邻
凡新旧亲戚,无论贫富,皆当往为有礼,相亲相爱不可遗忘。至于邻里同居共处,和气一团多少益处,损多少烦恼,切可彼此生角而成后患。
七、守国法
居家之道,为善最乐,保身之策,安分为先。国家法律尊严,无非禁民为非,导民为善,合乎天理人情,道德常规之至。人能准情度理,自不作奸犯科。苟视法典为儿戏,将一堕法网之中,轻则辱身败名,重则破家陨命,上以贻忧于父母,下以遗累于妻子,所以君子怀德,德必出于君子,凡我族人应遵纪守法做安份之民。
八、勤力作
人生衣食岂从天降?全凭人力营作中来,男女勤劳,各当尽力。虽一岁所入,公私输用而外,剩余无几,而日积月累,自至身家丰裕,子孙世守,利赖无穷。一有游惰则贫乏继之。凡执艺行业俱以勤力为本,才无饥寒。
九、务农业
国以家为本,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农为衣食之必资,上可以供父母,下可以养子孙,所以为生存之本。如不勤耕力作,必致荒芜田畴。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懒惰,以致终身饥寒。
十、去奢侈
淫侈之费甚至天灾。一家度支甚繁,当用固不能辞,不当用务须俭约,才有盈余。徒尚奢华,不知节缩,须知一岁之终,所入有限,所出无穷,务须谨慎。
十一、出异端
左道惑众邦有常法,邪说诬民,律所不容。近有游手无赖之徒,往往假借凶祥祸福之事,以售幻诞无稽之谈。始则诱取资财以图肥己,渐至男女杂处,树党结盟。阳窃向善之名,阴怀不轨之计。一旦发觉惩逮株连,遗患不浅,能不惧哉!凡我族人应出其异端,以正家风。
十二、禁赌博
家风之坠,邪淫者,十恶之有;赌博者,倾家之源。赌博害人深,家产既尽,借贷无门,非劫夺以为生,即偷窃以乞活。故好赌实盗贼即好赌这归宿。即令不为盗贼,饥寒交迫,滋事生非常违国法。族中有产者,务重惩其窝家,则歪风自止。
十三、禁吸毒
毒品之流毒中国也,深矣!大则有害生命,倾家荡产,小则丧失作有害生存,如不禁戒,不但前人被其害,而后人亦遭其毒。凡我族人切不可贩毒吸毒,以害人害己。
十四、正人伦
人伦,九族之源,人生所当,存于方寸之中,而尊卑长幼各得其序,纲常伦纪各得其次。凡我族人,要必言正名顺不可乱伦。
十五、慎婚配
婚配,为人伦之始,结婚合配当审其人品性格,究其清浊白。苟婚配不择淑女,非持为终身之害,而倾家声之不小,凡我族男丁女口未出五世而婚配者,应视为乱伦者应受全族人共诛之,受国法而处之。
十六、重敬贤
敬贤,乃我族人之重望也。贤者为人之师,其学有所传,礼有所学,不重贤是人之愚昧,不得为人也。凡我族人,务必尊长敬贤 以示文明之族风。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家世渊源
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明季避乱从江西 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7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到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苦读多年,终于在1838年考取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1823年2月15日(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科举出身及戎马功劳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4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咸丰三年(1853年)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接着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总督直隶及洋务运动
李鸿章军功显赫,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李鸿章在与列强的交往中意识到富国才能强兵,故积极推进官办、商办军工企业的发展。他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坐镇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积极筹划北方防务,戍卫京级,又进一步拓展洋务,以增加财赋收人。他还苦心孤诣,编练成一支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海军,并在山东刘公岛安营扎寨,这支北洋舰队拥有各种军舰25艘,42000吨位,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港形成三角,拱卫京城海上门户。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李鸿章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他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办军工企业,造出枪炮、弹药、机器、舰船和水雷,主要用来对付捻军。但由于直接改善了淮军的武器装备,使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后期淮军实际上成了国防军。
李鸿章在与列强的交往中意识到富国才能强兵,故积极推进官办、商办军工企业的发展。他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坐镇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积极筹划北方防务,戍卫京级,又进一步拓展洋务,以增加财赋收人。他还苦心孤诣,编练成一支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海军,并在山东刘公岛安营扎寨,这支北洋舰队拥有各种军舰25艘,42000吨位,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港形成三角,拱卫京城海上门户。1894年甲午一役,北洋舰队覆没,淮军亦蒙受重创,李鸿章多年经营洋务而成的局面几乎尽付东流。战败后在各方指责之下,原本红极一时,堪称疆臣首领的李鸿章,亦从此失势。
代表清廷出访及签订和约
李鸿章办外交也有“风光”的时候。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作为中国特使,应邀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并顺访欧美诸国。3月27日(农历二月十四日),李鸿章携包括儿子李经方、李经述在内的随员45人,从上海登上法船“爱纳司脱西蒙号”,翌晨离沪,出东海,经太平洋、印度洋人苏伊士运河,又由迎候的俄国马赫托姆斯基公爵接上“俄罗斯”号,于4月27日抵达俄国的黑海港口敖德萨,改乘火车北上。李鸿章此番“以七十有四之衰龄,涉三万余里之海路”使俄,其主观愿望是联俄并促使俄、德、法三国挟迫日本放弃对我辽东半岛的占领。他在俄国拜会了新沙皇并草签了《中俄密约》,然后到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巡访并向部分国家的元首递呈国书。在由太平洋取道横滨回国时,感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疯狂的割地赔款要求,他曾拒不上岸,以抒怨忿之气。
李鸿章当时是内阁最高职衔的文华殿大学士,实际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可谓“两人(慈禧光绪)之下,万人之上”,中外皆呼“李中堂”,故荷方打出“千岁李鸿章”的灯花。李鸿章在诗中居然也露出“大国使臣”颇为自得的心情。这封信的墨迹在历100多年后于1998年从荷兰传回合肥。
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击败。李氏受命赴日本春帆楼媾和,交涉期间遇刺负伤,最后订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并赔偿二万万两白银,因此背上卖国罪名。依照当时日方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强势的态度,以及日军进逼山海关的不利战略形势,马关条约的结果已经算是损失最少的状况了。而他在签订条约之前的甲午战争的错误战略决策以及水师的虚有其表,也是导致最终屈辱的条约签订的主要原因。传说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后,立誓“终身不履日土”。后来他于1896年环游诸国,出访俄国、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所到之处皆受当地元首接待。返华途中,经横滨港换乘轮船,他命人在两船之间搭木板而行,终不违当日之誓。然因甲午战争败签约,在舆论指责下,李鸿章调离直督要缺,改督两广。甲午战败,李鸿章引为奇耻,乃力主拉拢俄国共同对付日本,结果产生中俄密约,于中国利权做出相当程度的牺牲。亦有传说为促成此约当中利于俄国的条款,俄方赠银李鸿章以为收买,惟此事并无直接证据。1900年八国联军进图京畿之际,李鸿章与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洞等督抚协议东南自保,甚至与革命党人接触,试探帝后两宫万一罹难后之可能政局;帝后抵达西安的消息传出后,共和之议遂未成局。在西安行在多次敦促之下,原意不愿北上收拾残局的李鸿章方不得已而受命。李鸿章到京,全无谈判筹码,在各国严厉要求之下,经多番请示行在,终于在1901年基本按照各国所提条件签订辛丑和约;李鸿章心力交瘁,签约不久便即去世。据传李鸿章重病弥留之际,俄国公使尚自迫其在不利于清国利权的条款之上签字,景况堪怜。
难支大厦之将倾
戊戌变法前后,李鸿章已意识到“穷则变,变则通,但端在人心相通”但他却曾举棋不定。当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时,他曾向管学大臣孙家熏推荐康有为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党”图谋加害康有为时,李鸿章暗地向康有为通风报信。当慈禧完全占了上风,光绪帝被软禁后,李鸿章又由徘徊观望到缄口不言。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军攻进北京,帝、后西逃西安。由两广总督回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又为清廷这所“破屋”充当起“糖糊匠”之责。但回天乏术,不久他自己却死于内外交困中。
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处于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的夹缝中,处于实际上是“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虽小心翼翼,东补西贴,如履薄冰,然终未能挽救晚清大厦于将倾。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孝顺父母
人之百行,莫大于孝,家庭中有善事父母、克供子职者,理合褒嘉,呈请给匾,以旌孝行。
训敬老尊贤
高年、硕望、模范,具为国家,且有优待之典,族姓可无推财富之文?今与子姓约,尚敬礼之,毋或敢忽。
训和睦亲族
子姓蕃衍,皆祖宗一脉分形之人,忍膜外亲乎?凡我族人尚笃亲亲之谊,方不愧为望族。
训勤读诗书
报国荣亲,诗书之泽甚大,凡我子姓,有志诵读者,品行文章,著力砥励,或列广序,或掇巍科,非特祖有光,亦副族人之望。
训诚实正业
农、工、商贾,各有专业,孰本务实,乃克有成,凡我子姓,宜执其业,实其职者,方为克家令嗣。
训早完钱粮
钱粮为惟正之供,输纳产臣民之人 ,凡我族人,宜各早完,毋累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