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李富春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三兴街40号,临街,坐东朝西,始建于清末,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后在遗址上重建,占地4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小青瓦双坡屋面。1900年5月22日李富春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学生时代。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投身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军事、经济战线上卓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故居始建于清末,毁于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1993年1月开始规划筹建,占地4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小青瓦双坡屋面。1995年5月22日建成并对外开放。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蘅石故居位于湖北省阳新县玉堍村黄姑山下。为光绪年间李蘅石所建。李蘅石故居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有过堂、正堂、祖堂、厢房等680平方米的居室。并建有约700平方米的次间,供管家、佣人、厨事使用。现大门上槛石雕横匾“光禄大夫”字样清晰可见。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弧?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贞观年间,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此阁因王勃一首“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成为永世的经典。
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
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名称来历
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明陈文烛《重修滕王阁记》)据史书记载,永徽三年(652年),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于山东省滕州市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 历史上滕王阁有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
历史发展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
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此阁,王勃写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宋朝大观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阁,丞相范致虚为之作《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崇三十有八尺,广旧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
元代滕王阁几经战乱而破败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阁,阁高五丈六尺。
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陈洪谟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书罗钦顺撰《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
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阁毁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阁又遭火焚,由中丞宋荦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阁又大火,江西巡抚张志栋重建滕王阁落成。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赖汉英、胡以晃率军进攻南昌,围城三月,清军方面由安徽巡抚江忠源稳守南昌,把总李光宽被太平军乱枪轰毙,滕王阁烧成为一片灰烬。
光绪末年(1908年),阁又遭火焚,于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此时清廷内外交困,民穷财尽,修阁规模大不如前。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画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
1989年10月8日,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胜利落?伞?
景观介绍
总体外观
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
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乩冉ㄖ诓咳从衅卟悖褪侨雒鞑悖霭挡悖游荻ブ械纳璞覆恪P赂蟮耐呒坎捎靡诵瞬躺鹆摺U桂肺俏滤翁刂疲叽?3.5米。勾头、滴水均特制瓦当,勾头为“滕阁秋风”四字,而滴水为“孤鹜”图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
循南北两道石级登临一级高台。一级高台的南北两翼,有碧瓦长廊一级高台朝东的墙面上,镶嵌石碑五块。
正中为长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块汉白玉横拼而成,约10米长、1米高,外围以玛瑙红大理石镶边。此碑碑文为今人隶书韩愈《新修滕王阁记》。
由一级高台拾级而上,即达二级高台(象征城墙的台座)。这两级高台共有89级台阶,而新阁恰于1989年落成开放。由高台登阁有三处入口,正东登石级经抱厦入阁,南北两面则由高低廊入阁。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
内部结构
主阁:主阁的梁枋彩画采用宋式彩画中的“碾玉装”为主调,辅以“五彩遍装”及“解绿结华装”。室内外所有梁枋各明间用“碾玉装”,各次间用“五彩遍装”。
大厅:走进大厅,扑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这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创作的。
主阁一层:主阁一层檐下有四块横匾,正东为“瑰伟绝特”九龙匾,内容选自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正西为“下临无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别为“襟江”、“带湖”二匾。
其他各层:一楼西厅是阁中最大厅堂,西梁枋正中挂有白栋材同志书“西江第一楼”金匾。
第二层正厅的墙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画《人杰图》,画高2.55米,长20多米。
第三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也是阁中一个重要层次。
中厅屏壁有2.8米×5.5米的丙烯壁画《临川梦》,取材于汤显祖在滕王阁排演《牡丹亭》的故事。
第四层主要体现“地灵”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丙烯壁现《地灵图》。
第五层也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廊檐下四块金匾,内容出自《滕王阁序》。
第五楼是最高的明层。
第六层是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其东、西重檐之间,高悬着2米×5米的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各一块。
荣誉
滕王阁风景名胜区荣获由中央文明委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01年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4年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滕王阁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吉祥风水建筑,有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文笔峰”。滕王阁坐落于赣水之滨,被古人誉为“水笔”,有古人亦云:“求财去万寿宫,求福去滕王阁”。可见滕王阁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的神圣地位,历朝历代无不备受重视和保护。
同时,滕王阁也是古代储藏经史典籍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古代的图书馆。而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也多喜欢在此,贵为天子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大胜陈友谅后,曾设宴阁上,命诸大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
概况
“逸圃”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356号,东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逸圃”系民国初年钱业经纪人李鹤生所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逸圃曾作为很多机关的办公场所。扬州专区阶级教育展览馆当年就设置在这里,并成为省内最好的同类展馆。1960年,扬州人民广播电台也在逸圃成立,花厅作为编辑部,最后一进房子是播音室和录音室,评话艺术家王少堂的扬州评话《武松》就是在这里录制的。后来,逸圃还成为扬州国画院和扬州人民出版社的办公地点。
布局
逸圃的大门向南,西部为住宅六进,东部前院为园。进入逸圃,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东部的八角门,上面有两个隶书大字“逸圃”。从八角门进入,则“开门见山”,沿东院墙贴壁有一长串假山,上建半亭。据了解,假山半亭毁于1966年,这次进行了复建。园子的北侧是精美的花厅,后面是书房,宅后还有藏书楼等。花厅外廊天花上有精美的浅雕。厅后为一院落,有房屋三间,内有紫檀木罩隔,雕刻精美,屋内有暗门可登楼到达住宅北面的后园,后园有湖石假山,花草树木,十分精美。园西为读书楼,为两层小楼。到达读书楼有4条通道,除从暗门登临外,还可以从住宅的最后一进小楼进入,通过回廊到达,也可以从院内假山转入,更可以从院内设置的旋转楼梯进入,布局设计十分精妙。
特点
逸圃有四大看点:一是园,二是山,三是门,四是“雕”。逸圃的园林有两处:一处园林是正对大门的花园,扬州园林多半为前宅后园,唯独逸圃花园筑于住宅左边。一处是西园,园内假山小楼,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充分利用各种建筑和通道,四通八达,构思十分巧妙。
逸圃的假山也很有看点,山上建亭廊是逸圃的妙笔。几十米长的贴壁假山上建有五角亭;火巷上部的假山上建有半亭,仿佛“飘”在空中。逸圃的门造型各异,很有特点。正对大门的是八角门,火巷通向东侧房屋的是花瓶门,通向西侧花园的是桃门。逸圃的砖雕、木雕众多,非常精致。正对东关街的大门上的砖雕“春夏秋冬”,读书楼上镶嵌的牡丹砖雕,花厅走廊天花板上的“五福同寿”板雕,每一件雕刻都十分精美,都是艺术珍品。
李蘅石故居位于湖北省阳新县玉堍村黄姑山下。为光绪年间李蘅石所建。李蘅石故居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有过堂、正堂、祖堂、厢房等680平方米的居室。并建有约700平方米的次间,供管家、佣人、厨事使用。现大门上槛石雕横匾“光禄大夫”字样清晰可见。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简介
老子故里旅游区位于河南省鹿邑县,由太清宫风景区、明道宫风景区与其他风景区组成。以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人老子的诞生与成长以及后人对其祭祀活动所遗留文物古迹为主体,配以周围其他著名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并与该地所特有的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情、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老子故里旅游区的重点以太清宫景区、明道宫景区和老子天下第一园景区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人文景观优势,向游客展示一个真实的老子故里形象。同时,发掘商周大墓等历史遗址、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陈抟故园、武平封侯处(武平城)等遗迹,展示老子故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古代战场波澜壮阔的场景,展示三国曹氏纵横驰骋、争夺天下的雄心。
老子故里旅游区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72个,分属6个主类、15个亚类、36个基本类型;优良级旅游资源137个,其中五级38个、四级35个、三级64个,普通级旅游资源135个,其中二级72个、一级63个。
主要景观
老君台
汉代创立的道教,尊老子为始祖,奉《道德经》为圣典。直到今日,广大道教信徒仍对老子顶礼膜拜,尊崇备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道家思想一直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故其传播甚广,纪念性建筑也非常之多。许多道教宫观,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支奇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君台、太清宫便是这众多道教纪念建筑中的两处著名的道观。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因而得名。因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该台位于鹿邑县城内东北隅,台为圆柱形且有棱角,高八米,台底面积七百零六平方米。周围系用大砖堆砌,内实以土,上立垛口发墙,类似古城墙。
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上覆黄色琉璃瓦。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檐柱,斗拱。内部梁柱为彻上明造。殿前壁嵌“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了问礼处”等古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赞助碑二通。殿内原有老子紫铜坐像一尊,高二米余,古色黝然,铸工精当,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立于地上,传为老君“赶山鞭”。一说为周王朝所赐柱下史之柱。大殿后原有老君炼丹房,房内有八卦炼丹炉。台上有古柏十三株,山门下有石阶三十三级,以应老子飞升三十三层青天之说。
老君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据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 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从此可知,该台始建于唐代,至迟也应在天宝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遂成为一处庞大的古建筑群。映山门而南,近千米的中轴线上,南与陈希夷先生的白云庵遥相呼应。台前明道宫,为老子讲授道学之所;迎禧殿,曾是宋真宗朝拜老子驻跸之处;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过仙桥、万教之祖牌坊等主体建筑,高古素雅,气势伟岸。神道两旁,楼台亭榭,曲径回廊,蔚然大观。台上翠柏葱郁,紫气氤氲。台下湖水萦绕,芦花飘香。原来老君台道院西偏门旁有幅对联:“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对景抒情,当是名人手笔。院内碑碣石刻,林立有次。红梅与绿竹争胜,奇花与异草斗艳。葛藤攀老树,暮鸦呜晚钟。曲径通幽,从来即墨客骚人诗酒盘桓的妙处;殿阁嵯峨,自古为信土朝圣拜祖之佳境。偶有童子嬉戏于荷花丛内,时来老翁垂钓于绿柳荫中。加之晨钟暮鼓,袅袅香烟,宛然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可惜,这一风景秀丽的古建筑群,多毁于历代的兵火战乱之中,至今大殿东山墙上弹痕依然,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虽屡修不废,却远不及往昔之规模,环境风貌也受到严重破坏。十年浩劫,大部分文物又遭到一次较大的破坏,连老子紫铜坐像也未能幸免于难。抚今追昔,令人不胜沧桑之感。
老君台古来即为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与苏东坡、欧阳修等文化名人都曾来此拜庙烧香。我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杨得志、杨尚昆等同志也都曾来此参观过。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宾、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前来参观游览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文物政策不断落实,老君台这一闻名中外的千年古迹,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有力保护。1978年,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灾物保护单位。1983年,正式划定了保护范围。1985年,又建县博物馆于此,专事全县的文物保护和管理。1986年,又升格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县政府拨出专款,重塑了大殿内的老子像。像为汉白玉雕成,工艺水平很高。1991年,省文物局又拨款十万元,对 台上、大殿 , 东西偏殿、山门、进行了大修,并且更换了台阶石条,整修了台周女墙,挖补了台周烂砖等。1993年春季全国老子学术研讨暨经贸洽谈会前夕 ,县政府又拨款搞了重点保护区内的部分搬迁工作。
为了保护文物,全县人民也纷纷慷慨解囊,集资赞助。其中罗永年等一班老铁匠,又集资重铸了台上铁柱,悬挂上了大殿内的巨大匾额。
老君台这一各胜古迹,正以崭新的风貌迎接国内外游人,为鹿邑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五公里的太清宫集东北隅,北里许为涡河,商400米为鹿毫公路,西400米新时代古文化遗址——隐山遗址,濑乡沟从其西北蜿蜒东南,东为平坦的农田。
太请宫是祭祀老子的祠庙,也是老子的诞生地,1978年公布为鹿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 年升格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清宫原各老子庙。据清代光绪版《鹿邑县志》记载:“汉延熹八年(165年)立。《水经注》: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悺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从吉善行之言,祖老子,特起宫阙如帝者居。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宫。天宝二年(743年)易紫极为太清。”据唐书本纪,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尊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前宫一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相距一里,中隔一河,河名金水河,河上有桥,桥名会仙桥。前宫住道士,后宫住道姑。两宫若有事相商,则以云牌传示,道规颇严。因唐王室奉太清宫为家庙,故其建筑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宏伟壮观,精致华丽,金碧辉煌。
唐末黄巢起义,火烧唐王家祠,太清宫毁于兵火。宋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是道君皇帝,亲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有加,并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 册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气立”,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
北宋末“靖康之乱”,金人南寇,天下纷乱,太清宫又历兵燹,毁于土寇。“残墙断垣,狐兔潜踪 ”。
从金大定年间始,太清宫修缮工程前后历六十余年方才告竣。元代一统后,由于道教北七祖之一的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对元朝的贡献,道教很受礼遇,元朝中央颁有保护太清宫的令旨、太清宫执照碑、太清宫圣旨碑等,碑刻今存。
元末韩林起义,占据亳州,又拆太清宫,取其材料运往亳州,以建其宫室。太清宫又一次遭到破坏。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善土周道圣等人见太清宫日趋颓废,不忍坐视,又聚众集资重修。历时七年,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竣工。其间殿堂亭阁,众神金身,无不绘塑一新。然其规模终不能复初,与唐宋盛时相较,“仅存什一于千百也”。
今前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铁柱、古柏三株,望月井;后宫有三圣母殿、娃娃殿。前后宫共存唐至清碑刻十余通。
李鼎铭陵园与故居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城东20公里的桃镇村。陵园是周恩来总理批准于1959年修建,它将陕北传统的墓建和现代陵园建筑巧妙融为一体,设计工巧,修造精湛,登山瞻仰,引人肃立。庄严雄伟的塔型纪念碑上镌刻有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和西北局题赠的挽词。李鼎铭故居坐落在陵园下的黄土坡上,是5孔典型的陕北窑洞,辟为李鼎铭纪念馆。这里环境清新自然,天籁独具,与李鼎铭先生慎思博学的人格融通。陵园与故居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