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jpg

简介

从熙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为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所建。兴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于光绪九年(1884),历时十四年。

从熙公祠坐东向西,面宽31.22米,进深42.25米,为二进院落布局,前厅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斗拱抬架式木结构,地面铺大理石规格砖。

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使整座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首进门楼前理分置精致石狮一对,门楼屋架为双面镂空石雕。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镶嵌于门楼石壁上的四幅石雕。这四幅石雕分别以土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每幅石刻都很好地运用了“之”字形的构图,将不同时空的人、事、物集中在同一画面,浓缩故事情有节。表现最富戏剧性的瞬间。

一幅“渔樵耕读” 图,分布了二十五个人物 或穿插于亭台楼阁之上,或出没于山林曲径之中,或抛网捕。或牧牛而归,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花鸟虫鱼”则以自然取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展翅的鸟,跳跃的鱼,肥硕的荷,怒放的花……无不惟妙惟肖,尽态极妍,其艺术造诣之高,堪称一绝。

2006年05月25日,从熙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陈旭年简介

祠内的潮州木雕也精美绝仑,首进的屋架,后座的抱厦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间诸穿、插构件都饰以玲戏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显示出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来。潮人俊彦陈旭年(1827—1902年)又名毓宜,清代海阳县上莆都(今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人。早年丧父,小时家境贫寒。

贫穷和屈辱使年仅17岁的陈旭年决意出洋谋生。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身无分文的陈旭年冒险躲进开往马来半岛的红头船,只身来到柔佛国(现马来西亚的柔佛州)。起初,他和众多潮籍乡亲在原始森林里披荆斩棘,开山垦荒,饱尝人间艰辛,后改以贩布为业。之后柔佛苏丹出现经济危机,而他因发现新锡矿受到嘉奖。

陈旭年致富后结识柔佛贵族阿布加(华侨称他为天猛公,据传其母是潮州人)并与他结拜为兄弟。这个会讲潮州话的贵族于1862年继任柔佛苏丹。1864年,他把境内10个港口交给陈旭年管理。陈旭年39岁时,成为马来半岛上最大的港主。陈旭年的家乡俗称砂陇,因此他在柔佛首府新山最大的一个港口被人称为老砂陇港。1868年起,陈旭年成为南洋最著名的富商,被柔佛苏丹封为“甲必丹”(华侨领袖),授予“资政”头衔。至今柔佛新山有条“陈旭年街”,便是为了纪念他的劳绩。

随着事业的发达,他逐步把事业重心南移至大规模开发中的新加坡。清穆宗同治七年门(1870年),陈旭年折资在家乡金砂斜角头,兴建“从熙公词”,陈旭年从柔佛移居新加坡时,从潮州请去工匠并运去原材料,按从熙公词的现格和式样,在克里门梭路和槟榔路间建成被该国列为国家第五古建筑的“资政第”。1984年6月,新加坡以这座当地仅存的潮式古建筑物理图印发了邮票。这不仅是陈旭年家族光荣,也使华人引以自豪。该建筑物现为救世军公益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

陈旭年晚年告老回乡,颐养天年,75岁卒于故里。

1.jpg

简介

从熙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为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所建。兴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于光绪九年(1884),历时十四年。

从熙公祠坐东向西,面宽31.22米,进深42.25米,为二进院落布局,前厅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斗拱抬架式木结构,地面铺大理石规格砖。

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使整座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首进门楼前理分置精致石狮一对,门楼屋架为双面镂空石雕。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镶嵌于门楼石壁上的四幅石雕。这四幅石雕分别以土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每幅石刻都很好地运用了“之”字形的构图,将不同时空的人、事、物集中在同一画面,浓缩故事情有节。表现最富戏剧性的瞬间。

一幅“渔樵耕读” 图,分布了二十五个人物 或穿插于亭台楼阁之上,或出没于山林曲径之中,或抛网捕。或牧牛而归,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花鸟虫鱼”则以自然取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展翅的鸟,跳跃的鱼,肥硕的荷,怒放的花……无不惟妙惟肖,尽态极妍,其艺术造诣之高,堪称一绝。

2006年05月25日,从熙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陈旭年简介

祠内的潮州木雕也精美绝仑,首进的屋架,后座的抱厦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间诸穿、插构件都饰以玲戏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显示出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来。潮人俊彦陈旭年(1827—1902年)又名毓宜,清代海阳县上莆都(今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人。早年丧父,小时家境贫寒。

贫穷和屈辱使年仅17岁的陈旭年决意出洋谋生。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身无分文的陈旭年冒险躲进开往马来半岛的红头船,只身来到柔佛国(现马来西亚的柔佛州)。起初,他和众多潮籍乡亲在原始森林里披荆斩棘,开山垦荒,饱尝人间艰辛,后改以贩布为业。之后柔佛苏丹出现经济危机,而他因发现新锡矿受到嘉奖。

陈旭年致富后结识柔佛贵族阿布加(华侨称他为天猛公,据传其母是潮州人)并与他结拜为兄弟。这个会讲潮州话的贵族于1862年继任柔佛苏丹。1864年,他把境内10个港口交给陈旭年管理。陈旭年39岁时,成为马来半岛上最大的港主。陈旭年的家乡俗称砂陇,因此他在柔佛首府新山最大的一个港口被人称为老砂陇港。1868年起,陈旭年成为南洋最著名的富商,被柔佛苏丹封为“甲必丹”(华侨领袖),授予“资政”头衔。至今柔佛新山有条“陈旭年街”,便是为了纪念他的劳绩。

随着事业的发达,他逐步把事业重心南移至大规模开发中的新加坡。清穆宗同治七年门(1870年),陈旭年折资在家乡金砂斜角头,兴建“从熙公词”,陈旭年从柔佛移居新加坡时,从潮州请去工匠并运去原材料,按从熙公词的现格和式样,在克里门梭路和槟榔路间建成被该国列为国家第五古建筑的“资政第”。1984年6月,新加坡以这座当地仅存的潮式古建筑物理图印发了邮票。这不仅是陈旭年家族光荣,也使华人引以自豪。该建筑物现为救世军公益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

陈旭年晚年告老回乡,颐养天年,75岁卒于故里。

一、本谱以“敬宗收族,弘扬祖德,正本清源,理顺脉络,教育后代,耀国荣族”为宗旨,运用历史唯物史观记述族情,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宗谱分前集、中集、后集,其中前集为人文篇,以李氏源流、李氏名人、李氏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中集为世系篇,包括李氏总谱世系及福建各支谱世系,后集为资料篇,包括芳名、资料、论证及编后记等。前集一卷,中集__卷,后集一卷,共__卷。

三、本宗谱时限上溯远古时期,下限止于2017年3月,个别重大事件截止至付梓前夕。

四、本宗谱人文篇收录全国李氏源流、迁徙、分布、人物、文化等资料,并侧重福建。对于一部分重要资料、照片未能及时搜集的,只得暂付阙如,尚待续卷时予以补充。

五、本宗谱各部分资料,为力求准确与可靠,对一些疑点进行了必要的考证查实;对一时难以考证或有争议的问题,采取诸说并存或一说为主兼述他说的办法处理;对于姓源、远古世系及一些名人的年代、地址等有不同的见解,只好留待深入研究后再予以论定。

六、本宗谱历史纪年均采用朝代纪年和干支纪年,加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

七、本宗谱体例,本谱人文部分统一采用横排左装订的方式,并使用现代简体规范汉字,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世系部分则为改进式欧体,文字竖排,以五世为一表,按辈分先后排列。为了配合本谱的装订方式,竖排文字亦改为从左到右的排版方式。每世代名字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他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明了、层次清晰。对于先祖人名中的个别用字在现代汉字库中无法找到的,则采用扫描图片形式予以录入。

八、本宗谱所载地名、籍贯仍按原始地名记载,同时也按现行行政区划地名刊注。历代科举、官职、等级、称谓各有定制,本谱仍按当时文献记载录入。

九、本宗谱除引文外,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入选的古文,为保持古文风韵,按原文照录,对重要部分的古文,进行了断句,对古代名人传记除原文照录外并附译文,以利阅读。

十、本宗谱家族条规训诫,为世所重,李氏后裔群居处所,均立乡规、宗约、家训,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特取其精华,汇集起来,以发扬光大之。

   

一、本谱以“敬宗收族,弘扬祖德,正本清源,理顺脉络,教育后代,耀国荣族”为宗旨,运用历史唯物史观记述族情,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宗谱分前集、中集、后集,其中前集为人文篇,以李氏源流、李氏名人、李氏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中集为世系篇,包括李氏总谱世系及福建各支谱世系,后集为资料篇,包括芳名、资料、论证及编后记等。前集一卷,中集__卷,后集一卷,共__卷。

三、本宗谱时限上溯远古时期,下限止于2017年3月,个别重大事件截止至付梓前夕。

四、本宗谱人文篇收录全国李氏源流、迁徙、分布、人物、文化等资料,并侧重福建。对于一部分重要资料、照片未能及时搜集的,只得暂付阙如,尚待续卷时予以补充。

五、本宗谱各部分资料,为力求准确与可靠,对一些疑点进行了必要的考证查实;对一时难以考证或有争议的问题,采取诸说并存或一说为主兼述他说的办法处理;对于姓源、远古世系及一些名人的年代、地址等有不同的见解,只好留待深入研究后再予以论定。

六、本宗谱历史纪年均采用朝代纪年和干支纪年,加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

七、本宗谱体例,本谱人文部分统一采用横排左装订的方式,并使用现代简体规范汉字,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世系部分则为改进式欧体,文字竖排,以五世为一表,按辈分先后排列。为了配合本谱的装订方式,竖排文字亦改为从左到右的排版方式。每世代名字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他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明了、层次清晰。对于先祖人名中的个别用字在现代汉字库中无法找到的,则采用扫描图片形式予以录入。

八、本宗谱所载地名、籍贯仍按原始地名记载,同时也按现行行政区划地名刊注。历代科举、官职、等级、称谓各有定制,本谱仍按当时文献记载录入。

九、本宗谱除引文外,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入选的古文,为保持古文风韵,按原文照录,对重要部分的古文,进行了断句,对古代名人传记除原文照录外并附译文,以利阅读。

十、本宗谱家族条规训诫,为世所重,李氏后裔群居处所,均立乡规、宗约、家训,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特取其精华,汇集起来,以发扬光大之。

   
0.153450s